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阳县南安公社,地处山区,全公社共4000亩连作稻田要留晚稻专用秧田500亩,早稻只能种植85%。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但倒种春和小苗带土移栽因受山区气候影响,把握性不大;早稻田套播因共生期长,晚稻秧苗素质差;旱地育秧的又因胡麻叶斑病重。所以,迄今为止,上述办法仅在很小面积上采用。1974年,我们从《科技简报》*得到启发,在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全公社共有3个大队5个生产队搞了7.10亩套播试验。试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一九七三年起陆续进行了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苗的试验。三年来的部分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育秧对早稻产量有些影响,但种一亩这种宽窄行的早稻,其行间可利用作为晚稻秧田的面积约0.4~0.5亩,所育出的秧苗(大秧)可供4~5亩晚稻用秧。这样,与留晚稻专用秧田相比较还是很合算的,而且播种不受早稻生育期迟早所限制。现就有关秧苗等的植株性状再报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连晚杂交稻秧田抽行留苗,是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龙泉县城郊区1981年推广395亩,去年又推广910亩,占连晚迟插秧田50%面积,均获显著高产。它的好处是:一、产量高。如大沙公社抽行留苗81年218亩亩产782斤,比拔插秧每亩增产170至280斤,去年282亩,占连晚秧田91%,亩产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广陆矮4号作连晚栽培面积有所扩大,它有早熟、省肥、省专用秧田、产量较高的优点,并有利于扩种早稻,有利于后作春粮播种。但是,往往因气候条件和施肥管理方面不当,容易发生早衰,影响产量的提高。去年我们在晚稻生长后期,对广陆矮4号进行施粒肥试验,结果很好,有防早衰作用,增产显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早熟早籼“原丰早”,1974年引入我社作连晚试种。1976年全社种植晚季“原丰早”1878亩,占晚稻总面积的25.8%。总结三年的试种实践和广大贫下中农的意见,“原丰早”作连晚栽培,有“省、早、适、稳”四条好处。省,省秧田。既不要专用秧田,又不要如“先锋一号”等的借用秧田。早季尼龙育秧的绿肥田“原丰早”,收割后做晚季秧田,时间宽裕,搭配适宜。早,成熟早。一  相似文献   

6.
两段育秧是晚稻稳产高产,节省专用秧田,缓和双夏季节,提高施肥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但是近年来推广的两段育秧多采用小块摆寄,效果虽好,用工较大,并且用于小苗秧龄较长,秧体较大的秧苗容易倒苗。我们去年在海宁辛江公社太平生产队试用顶端装有刀片的铲秧撬,将小苗秧铲成宽1寸,长1.2尺左右的长条块,把条块按3寸左右的行距连成长条摆寄。一、采用条寄有三大好处:  相似文献   

7.
午岳大队广大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实验活动。一九七○年,在季节推迟的情况下,他们把一些生长期长的晚稻,采用冷水淋种催长芽播种,争取了时间,全大队349亩晚稻平均亩产较一九六九年增加31.6%,全年粮食亩产达到1367斤。他们为晚稻不留专用秧田又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晚稻新品种“测—48”,是我省当前推广的主要晚粳当家品种。去年,慈溪县彭桥公社农科站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秧田播种量和不同插秧本数试验,在1:7.5固定的秧本田比例条件下,秧田的每亩播种量分别为40斤、80斤、120斤、160斤和200斤五个处理。  相似文献   

9.
(一)据我所试验,两段育秧(前期育小苗,中期搞抛苗,后期从抛苗田拔出象大秧一样插到大田)的好处是秧苗素质好,生长快,成穗率高,能比大苗增产。同时,可以节省秧田(每100亩晚稻只需秧田5.8~6.3亩,节省秧田12.2~13.5亩)。这样,能使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93.7~9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摸索化学除草剂对早稻、杂交稻秧田灭草效果,我所在1979年连晚秧田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去年上半年又继续对早稻、单季杂交稻秧田进行了试验,同样取得了较理想的灭草效果。而且还起到了增产作用,为今后大田推广化学除草剂摸到了一些规律。我们采用25%除草醚可湿性粉剂和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两种,试验区早稻每个小区为0.018亩,分别每亩设除草醚300克、  相似文献   

11.
去年,水稻白叶桔病在新建区大面积发生,给全区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为了摸清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伟大教导,先后在发病区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总结报告如下,供参考。一、发生与为害情况水稻白叶枯病(土称为“黄茅草瘟”)去年在我新建区晚稻上暴发成灾。据估计,全区发病面积约6400余亩,其中严重影响产量的有4100亩,约占全区晚稻总面积的13%,损失粮食约  相似文献   

12.
前言去年,仙居县将部分迟熟春花田(小麦、草子留种田等)扩种早稻,多数获得较好的收成,但也有不少田块早稻生长不正常,发生“青空穗”现象而减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一万亩左右,占春花田早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严重影响了早稻的高产。白塔公社三千多亩春花田早稻,其中一千亩发生“青空穗”现象,平均亩产不到二百斤,有的只收几十斤。红旗公社上沈大队二百四十六亩春花田早稻,有一百三十八亩发生“青空穗”,亩产在二百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广大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革命科技人员,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满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豪情壮志,去年来,在全省开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七○二”科学实验群众运动,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七○二”是该省一九七○年在农业上实验、推广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去年,他们用“七○二”喷施的水稻面积达二千多万亩(早稻五百多万亩,晚稻一千六百万亩),同时,对二十多种农作物进行了实验,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喷施“七○二”以后,种子萌芽快,根系发达,叶色浓绿,禾苗茁壮,分蘖增加,稻穗颖花退化现象明显减少,结实率提高,谷粒充实饱满,并具有抗寒和促进早熟的作用。根据他们早稻1149个试验田块的调查,增产的占69.5%,平产的占16.2%,减产的占14.3%。1149个试验田块,平均增产一成左右,高者达四成多。晚稻喷施“七○二”的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化学除草剂的生产发展,农田化学除草的技术措施,已被广大贫下中农所逐益认识和掌握,试验、示范和应用面积日益扩大。1977年,仅我们低塘地区五个公社稻田化学除草面积已扩大到33700亩,其中晚稻田化学除草面积从1975年的500亩扩大到25200亩,占晚稻面积的58.1%,比1976年12000亩增加一倍以上。其中低塘公社晚稻田化学除草8200亩,占晚稻面积的86.6%;郑巷公社化学除草9200亩,占晚稻面积96.8%。实践证明,稻田化学除草成本低、花工少、除草及时、效果好。只要施用得当,施药一次,稻田草害问题基本上可以克服。稻田施用化学除草剂以后,还要不要进行人工耘田?不耘田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呢?1976—1977年,我们进行了稻田化学除草不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5.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经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内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使有限的化肥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措施。在去年的晚稻生产中,我县不少社队改变了过去化肥表层撒施的习惯,采用基肥深施和耘田深施的方法,收效显著。石堰、天华和丰南等公社有2000余亩晚稻推广球肥深施,丰南公社群联大队,1224亩晚稻,球肥深施的有834亩,石堰公社马堰五队81亩晚稻全部采用球肥深施。现将对我县各地的调查材料综合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刊去年第6期刊载了我的《“6202”在稻瘟病区大显身手》一文后,曾先后收到了省内外一些兄弟单位要求引种的来信来函。这里就各地提出的该品种的适应性问题谈点初浅的体会,以供各地参考。我县前年在稻瘟病区多点试种"6202"单、双晚稻200亩获得抗病丰产的基础上,去年迅速扩种到1.4万亩,其中山区单中晚稻  相似文献   

17.
在逐步扩大三熟制面积和多种迟熟高产品种的情况下,收种季节矛盾更为突出。为解决矛盾,我们在认真总结大、小苗育秧经验和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秧”配套试验。据4个小区(1.44亩)试验结果,平均亩产838斤,比对照(水育大秧)区增产6.8%,其中最高的0.32亩,折亩产925斤,比对照增产21.3%。“三秧”,就是前期育小苗,中期搞抛苗,后期从抛苗田中拔出,象大秧一样插到大田。去年供试品种“农虎6号”,种子经过消毒催芽,6月25日播在草子留种田,秧板阔4.4尺,沟6寸,秧板做平后,上浇水河泥,播后塌谷,秧田管理同普通田。除草治虫各两次,7月19日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应用,是水稻品种史上的一次重大更新,目前已成为稻区的良种之一,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30%,高的可达50%以上。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晚稻组合单纯,生育期长,又需要留专用秧  相似文献   

19.
去年全县杂交水稻及制种繁殖面积共80631亩,其中杂交中稻42909亩。亩产千斤以上的田块成批出现,最高产量达1730多斤。贫下中农为此欢欣鼓舞。杂交水稻好已成为群众公论。现将杂交中稻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一、育秧技术问题秧田除施足底肥,精细整理,湿润育秧,三叶期施断奶肥,栽前五至七天施起身肥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来,有些社、队为了缩小晚稻专用秧田,扩大早、中稻面积,开始种植二九陆、二九青等早熟早稻品种。但由于缺乏对各年气象条件特殊性的分析,所以产量不稳定。根据我站1959—1974年16年气候资料,对早熟早稻产量不稳定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影响早熟早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有两个:1)早熟早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迟早,2)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