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九龄是盛唐的一位贤相,生活在开元时代。他的祖先三世和父亲宏愈前来始兴清化置立田产,所以张九龄的母亲长期在始兴生活。张九龄也曾来始兴居住,并且在始兴的家祠留下许多遗迹。张九龄矢志奋发,刻苦研读,年轻时来往于曲江县和始兴县之间,粤北特有的山水林木,绮丽风光,陶冶了他的性格,也增加了他同山区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兄弟俩,曾称"九鹤"和"九皋",出自《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九龄出自《礼记》:"梦帝与我九龄"。"曲江"是张九龄的故乡,"始兴清化"则是其故居,籍贯是"韶州",所以称张九龄为韶州人,最为准确和贴切。张九龄与张说通谱系发生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在九龄迁"司勋员外郎"后。"九龄风度",是指九龄的人格,可概括为"人性为本,抗节廉洁,忠果正直,儒雅宽善。"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又是盛唐前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坛地位,不仅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本身,还由于他的文学交往。他执政期间曾荐引王维为右拾遗,并提拔卢象为左补阙。孟浩然曾被他辟为幕府,在荆州和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是张九龄在开元十九年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仕仍副知院士时的下属。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兼修国史,次年正月守中书令,与侍中裴耀卿同在相位,他们之间互相交往十分密切。因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裴耀卿等人,都是张九龄的诗友,他们都和张九龄有诗歌创作上的往来,在他们的交往诗中,都充分说明了张九龄的盛唐诗坛  相似文献   

4.
祠堂是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性质相当于现代纪念堂一类。其重要的文化功能是缅怀先贤,树立典范,激励后人,使优良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张九龄是唐玄宗时著名宰相,在开元(713——741)年间挺身立朝,政业彪炳于史册,诗文也独步一时,在岭南的历史地位更为显要。正如文明礼部书丘浚在《寄题张相祠》诗第一首中所说:“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论。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①因此,张九龄去世不久,纪念他的祠堂就在他的故乡——韶州建立起来,后来波及粤北,并散见于广东其它一些地方。张九龄谥号“文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张文献公,纪念他的祠堂也就被称为文献公祠。  相似文献   

5.
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王维视为知己,二人关系密切。张九龄的山水诗可说是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前奏,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直接推动力,深深影响了王维等盛唐一代诗人。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诗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接受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岭南是开发较晚的地区。唐代自张九龄开风物于前,接武者遂不绝于史。其中与张九龄同乡的刘轲,尤为秀出的人才,而且距张九龄的时代也最近。时光流逝,有些先哲仍然声名如日在中天,但有些人却已经淹没无闻。刘轲属于后者。作为韶关地方的先贤,今天知道他的人已没有多少。但在唐代,他甚至与同时代的文坛泰斗韩愈齐名。到清代,人们仍认为:“自张文献以文章为岭表开辟,继之者轲也”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是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张曲江集》,存诗二百十三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对张九龄的诗评价甚高,把他的诗与陈子昂的诗相提并论,大加赞誉。笔者认为,其中评得最为恰切中肯的还是沈德潜的一个“醇”字。沈在《唐诗别裁》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把张九龄的诗品评为“醇”,确实  相似文献   

8.
张九龄是岭南千古名相,韶关曲江人。在唐朝开元年间,他政绩卓著,贡献巨大。他曾在朝廷辅佐、主理朝政,并在地方任职,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比较丰富,曾对唐朝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今天看来,他的这些思想实践,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在政治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也能自成一家,开启后人,他的文名,在当时已誉满京华,被称为“文场元帅”,“词人之冠”,受到人们普遍的尊崇。在这里,作者拟从历代诗话评述张九龄的角度,结合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分别从人品与诗品的关系、艺术风格及文学地位等三方面,对张九龄其人其事其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日恢复邦交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与深入。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因为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然而,中日两国民众间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阻隔了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民众存在的历史认识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造成两国民众历史认识差异的潜在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唐代选举官员的一般标准和张九龄作为官吏楷模两个方面解读九龄风度:九龄风度是在身、言、书、判等方面表现出的个性风采,也是躬行直道、堪为王佐、胸怀万类的道德人格,是二者合铸而成的完人符号。  相似文献   

12.
唐代名相张九龄以“尚直”品质而享誉世人。其“尚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忠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也与其谏官出身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与谏官职责强化了张九龄的“尚直”品质。然而,言谏制度只是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对皇权的一种有限监督,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病,张九龄最后因“尚直”被贬,也恰恰折射出这一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作为党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积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研究,尤其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把握有着较为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张太雷对近代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对当时社会特点的一些初步探索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及其态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张太雷的相关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炼。回顾并分析张太雷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对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见功力的是对女性的刘画和表现。她笔下的女性给人的印象深刘,回味无穷,这源于作者对女性人性的正确把握。而这种人性的根据就是张爱玲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宋代至明代医籍的研究,作者首次指出这一时期医家对瘴病的认识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认为“瘴”是一种存在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定(或独立)致病因素,由此导致了“疟”和其他疾病的发生;二是以《岭南卫生方》为代表,视“瘴”为一种独立疾病的观点.后者将“瘴”细分为热瘴、冷瘴、哑瘴,而冷瘴则相当于“疟”.本文通过对两种认识中的瘴病究为何病的讨论,使读者更加清楚认识这两种认识内涵的截然不同.以《岭南卫生方》为代表的瘴病观,可能是经典医学与南方民众的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南宋至明代史籍中的大量瘴病记载,也较多指的是这种瘴病.  相似文献   

16.
作家张炜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世俗观念的威逼中陷入危机,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品格;他们之所以不被理解而成为"孤独者",源于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差异。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对"启蒙现代性"进行着反思,旨在通过强调"审美现代性"来完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对于南宋时南昌地区郡志之修纂,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依据曾丰《缘督集》所收两篇淳熙修志之序文,考察修纂情况,认为志书系知府程叔达委托僚属与郡中名士编纂,实行分工负责制,书名应为《豫章图志》.又据《永乐大典》残本相关佚文,对其中《豫章志》与《豫章续志》进行考证,断定《豫章续志》成于南宋晚期,具体时间约在理宗绍定间,而《豫章志》则可能就是淳熙《豫章图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空间美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张谷英村堪称空间建筑美学的典范,本文以之为案例,通过对该村的空间分析,研究了其独特的空间美学,对湖南民居的建筑美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第三代统治者张承奉,在唐朝已经灭亡、外患方殷的形势下,在原地方政权基础上于910年建立起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西汉金山国政权,使原来一直奉唐正朔的张氏政权由此蜕变为割据性独立政权。其立国之举虽不乏民众基础,但加剧了与周边政权特别是甘州回鹘政权关系的紧张。此举道义上的欠缺和策略上的失误,暴露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离心倾向,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自存自保的现实意义,而上层及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中原情结,表露出敦煌地方与中原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这正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和国家统一必然性的反映,也是西汉金山国政权特殊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一书曾被称为使"章学诚其人其学从隐晦走向昌明"、"大大拓展了章学诚思想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实则在文献解读特别是新史学方向的引导上,存在颇多问题。《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二书迄今仍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而"六经皆史"诸说也迄无比较公认的确解。究其始作俑者,胡适对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有意误解不能免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