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浅谈几种农村庭园沼气生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作为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被国家列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之一,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针对三种农村常用沼气庭园生态模式进行分析,为山西省农村沼气发展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山西省农村沼气建设情况,总结了主要经验和做法,指出了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3.
4.
沼气是利用作物秸秆、青杂草、人畜粪便等有机物在适当的温湿度、酸碱度和密闭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分解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CH_4,约占60%,其次是CO_2,约占30%~40%,其余为O_2、H_2S、N_2等气体。原料构成相同情况下,沼气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发酵温度。通过土壤层温度、气温与沼气池池温的比较分析,认为地下1.6m处地温可以作为沼气池发酵温度的分析温度。分析本省各地有机物产量和1.6m地温分布状况及特点可以掌握本省沼气资源分布状况,为合理开发利用沼气资源、提高农村气候资源利用率、实现农村生态和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本省沿江、江淮及淮北三地区农村生活用能源匮乏,三地区的秸秆等有机物的物质循环路径主要是:“秸秆→牲畜→腐熟的牲畜粪便→田地”和“秸秆→燃烧→田地”。牲畜过  相似文献   

5.
沼气发酵系统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列举沼气发酵系统在生态农业中多方面多层次的能源利用、物质利用和生态利用,说明了沼气发酵系统在构建生态家园、发展生态农业中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6.
岳效飞 《科技资讯》2013,(27):116-117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代价.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的道路.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用,为人类社会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沼气作为一种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已推广使用多年,为农村生活生产提供了便利,但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开展了农村沼气使用现状的调查,发现了沼气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吕梁市离石区沼气富民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生态环境,阐述了近年来发展沼气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沼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青海农村能源庭院生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生菊 《青海大学学报》2001,19(3):40-41,51
农村能源庭院生态模式是能源,生态,环保及种养生产为一种的能源生态系统,根据青海的气候,资源和地方习惯特点,介绍了适合青海省农牧区发展的农村能源庭院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化沼气产业在综合治理上述问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突破农村面临的环境、生态、能源等难题的主线是发展大规模、现代化的沼气产业,包括建立沼气生产、净化、输送和利用的现代化网络,最大程度地利用饲养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林业下脚料、生活垃圾和污水等资源生产沼气。以沼气产业为主线,使我国农村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黄土高原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该方法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村开展小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的栽植方案及抗旱机理,指出存在土壤贫瘠、含水率低及苗木栽植难成活等主要问题,提出种植边坡生态防护植物应满足抗旱性强、扩展性强、发芽力强等要求,对黄土高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长期在风力和水力交互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以塬、梁、峁为主的特殊地理景观和地貌类型.研究不同黄土地形的特征参数的分布特征对探索黄土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古地震滑坡的地形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黄土地区为背景,选取600组典型的黄土塬、梁、峁的地形数据,在ArcGIS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基于30 m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运用3D Analyst功能对黄土塬、梁、峁的坡度与坡向这两种地形特征参数进行提取与分析,并将其与滑坡的滑动方向、原始坡角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黄土塬、梁、峁的坡度分布范围分别为8.189°~48.66°、0.917° ~44.052°、2.16°~42.91°;塬的坡度最大值的坡向主要集中在北、西北、东北方向,坡度最小值坡向分布在西南、南方向;梁的坡度最大值的坡向主要分布在东、西,坡度最小值坡向分布在东北、北方向;峁的坡度最大值的坡向主要分布在南、西南方向,坡度最小值坡向分布在东北方向.统计结果表明,塬、梁、峁的坡度值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滑坡的滑动方向与其所在地貌单元的斜坡坡度最大值的坡向基本一致,其原始坡角与其所在黄土地貌的斜坡坡度最大值相近.研究结果对研究黄土地区滑坡的发育机理以及古滑坡原始地形恢复结果合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该区现代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文献资料分析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结果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3种力量,即政府、晋陕商人和域外商人(包括外国资本势力)及其政府所领导的自上而下和晋陕商人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两种城镇化发展途径。结论政府干预和地方商业集团的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特殊的地方资源开发是吸引外资并由此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要加快该区域现代城镇化发展应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高原黄土动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高原黄土动力特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该研究方向,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了解最近10 000 a来的植被和环境对制定治理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的战略方针、预测未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阐述陕西蓝田县城附近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孢粉图式分析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进而分析了该区全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据17个样品分析发现孢粉和藻类十分丰富,将孢粉图式分为三个带,分别代表全新世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蒿属优势带;Ⅱ带是乔木花粉激增,早期发育有温带阔叶落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晚期是以温带阔叶树或与松混合的疏林草原或森林草原;Ⅲ带是以栎、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气候较冷较干,发育有以蒿为主的大片草原;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发育了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晚全新世渐变为干燥而寒冷,是以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17.
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源区,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为代表.沟壑区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侵蚀产沙现象,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迥异的水沙运动规律.为此需将流域分为坡面与沟道两大系统分别研究,本文描述坡面侵蚀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和沟道水沙运动的主要现象,分析各水沙过程的主要机理.揭示出可依据坡面径流建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根据水流的诱发作用,用沟坡土体失稳的随机力学模型模拟沟坡重力侵蚀;考虑影响水沙运动的多种要素,建立沟道系统的高含沙水沙模型.流域泥沙过程机理的研究为建立符合实际物理图景的水沙模型系统,完成流域泥沙过程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照我国典型黄土高原的黄土与地貌发育特征,重点分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黄土堆积的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貌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黄土的分布和黄土地貌发育特征,表明两区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沟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芳 《山西科技》2007,(2):139-140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因害设防、因地制宜为原则,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总结了许多关键技术和基本治理模式,用来提高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沟坡重力侵蚀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重力侵蚀是黄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条件及侵蚀量受多种因素制约且具有一定随机性.本文通过运用水力学、土力学等力学方法对重力侵蚀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起沟坡重力侵蚀的概化力学模型,同时运用模糊及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将黄土沟坡的稳定问题转化为失稳概率,作为沟坡崩塌发生的预报条件,从而实现了考虑沟谷水流侧向切割,降雨入渗影响下的重力侵蚀模拟,为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水沙计算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