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让会  黄青 《科学》2006,58(2):33-36
中国西部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神奇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旱的气候、贫乏的水资源、稀少的植被、荒漠化的土地、频发的沙尘暴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事实上,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有过良好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开垦过度、人口剧增及自然条件变迁的影响,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干旱区,脆弱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和推进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不仅对西部开发起着重大的作用,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和红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澜沧江和红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澜沧江、元江-红河干流的水电梯级开发规划,构建了水电梯级开发胁迫下的生态脆弱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8种不同的水电梯级开发情景,模拟和预测不同开发情景下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突变特征.分析中没有考虑水电梯级开发带来的发电、航运等经济效益,只是从生态保护的层面进行考虑.结果表明,干流规划的梯级电站联合运营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脆弱度将由现状的0.34变为0.90~0.91,红河流域的生态脆弱度将由现状的0.43变为0.86~0.89,并且两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均可能发生突变,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为了保证生态环境遭到最小的破坏,澜沧江上游适合进行高响应水平下的间隔开发,开发后流域的生态脆弱度为0.56~0.62;元江-红河干流如果在响应实施水平不能够保证的情况下,也建议间隔开发,高响应水平下间隔开发后生态脆弱度为0.42~0.43.一方面,为水电梯级开发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旨在能够提醒相关部门在水电梯级开发过程中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加强开发后的生态恢复力度,并对纵向岭谷区其他流域的水电开发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3.
赵旭  彭培好  闫亮 《自然杂志》2014,36(3):202-207
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生态修复,以及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笔者以青川县东河口王家山由地震引起的高速远程水平抛射-碎屑流类型的滑坡为例,基于其特殊的形成机制、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等,将生态修复理论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结合,采用自然景观重建、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区域规划、工程治理等手段,完善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防护功能,提出汶川地震崩滑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治理措施与保护策略,从而实现对青川县东河口王家山滑坡灾害的有效防治,以及对汶川地震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目标,满足地震灾区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关键区域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建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独特而敏感的生态系统,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青藏高原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区生态功能及区域问题也不尽相同,生态建设亟需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本文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脆弱程度、变化趋势及面临风险等特征,辨识出阿里西部、那曲中南部、三江源地区和三江并流区等4 个生态建设的关键区;并在分析各区环境和生态特征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措施与建议,对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牵扯到资源、环境、生态及发展方面的许多矛盾,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每个方面矛盾的统筹和协调都需要科学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据的判断以及可靠的知识。西北干旱区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工作中会产生若干针对学术研究的需求,以分析其中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非常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旨在阐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并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非常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旨在阐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并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8.
龚桥煌 《科学之友》2010,(5):132-133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非常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旨在阐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并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训明  耿鑫  陈圣乾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23,(16):2013-2015
<正>我国潜在荒漠化地区以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体,主要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西部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沙尘暴频发,生存环境严酷,经济相对落后,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的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农业开发和弃耕还草/还牧在此处多次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0.
《科学》2006,58(2):F0003-F0003
我国西部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如不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和不可恢复的,西部的生态问题包括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相似文献   

11.
傅伯杰 《科学通报》2022,(32):3769-3779+3768
黄土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的开展,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格局-过程-服务综合研究方法为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科学指导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途径.相关研究系统阐明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固碳与产水服务的权衡关系及其时空变异规律,发现目前植被恢复已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研发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与优化模型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上述成果推动自然地理学从定性结构分析向定量过程研究发展,引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深入到过程机制和综合集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地水土要素耦合效应及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已有水土要素的耦合研究多强调水土资源的匹配及其对资源开发的影响,而较少关注水分的有效性和土壤养分对生态过程的影响,论文提出了“格局-效应-土地利用优化”的水土耦合研究框架,以水、土要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为基础,在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的约束下,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并考虑土壤、坡度、土壤水、温度等约束因子,协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对山地垂直带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优化,提出 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途径,为变化环境下的生态功能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水土要素耦合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优先研究方向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中国农村优化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与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建设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纵向岭谷区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向岭谷区(LRGR)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该区资源富集、环境复杂、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和生态承载能力差异较大,生态系统受到的扰动和变化显著,分析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子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纵向岭谷区核心区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在GIS的支持下,从市级和县域两个尺度上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辨识区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各地州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区域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格局由北部、南部向中部递减;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均生态承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影响较大,主要驱动力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指标,驱动力的空间变异决定了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正>青藏高原作为淡水资源的"固体水库"、大江大河源头的"亚洲水塔"、亚洲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和驱动广域气候变化的"调节阀门",惠及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其强烈变化的冰川、冻土、江河、湖泊、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过程,会导致其脆弱环境的恶化.因此,人们希望抑制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其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2012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评估,通过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  相似文献   

16.
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把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性质。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地球地表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变的研究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 地球表层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地生物学效应是认识与解决地表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其核心研究内容概括为生源要素的环境生物界面动力学及生态效应; 毒害污染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机体影响; 地表环境变化的地生物学响应与生命适应机制; 污染地表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等. 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古老交叉学科, 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应当更加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从而为研究现代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供更多历史的借鉴. 基于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资源的优势, 提出了我国在地史时期环境变迁与生命演化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热点的科学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如荒漠化加重、环境污染的加重、化石资源的破坏等, 这些都对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科学》2006,58(1):50-52
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为海洋产业的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人海关系和谐,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整合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持续发展必然的趋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发海洋资源力度,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9.
正在线性经济中,大到摩天大楼,小到回形针,浪费现象比比皆是。面对地球资源紧缺的现实,线性经济之路已走到尽头,循环经济才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是生态设计的核心。在封闭式循环产业链生产方式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被赋予新的用途,通过重用和回收,一个行业的废物将是另一个行业的原材料。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可减少环境污染。纵观全球,在线性经济发展中,资源的极度浪费以及带来的巨大环境代价十分惊人。约有269 000  相似文献   

20.
今天,热带雨林的保护是全球性的一个紧迫课题,人类的乱砍滥伐和烧林造田以及无法无天的开发而造成的热带雨林的损失,已经酿成无可挽回的恶果:土壤侵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大小几千座岛屿组成的热带地区国家,拥有极其富饶的雨林资源.目前,印尼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