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青海高寒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及G214共和—过路岭试验段,通过对所用原材料和矿料级配对比的试验分析,研究适合于青海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对今后高寒地区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广成 《科技信息》2012,(3):575-575,571
本文主要对高寒地区煤矿供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高寒地区井工煤矿供暖问题的难点及解决办法,为下一步高寒地区煤矿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青藏铁路冻土区段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分布类型及其变化背景,利用对青藏公路工程的类比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高寒生态系统对工程扰动的抗干扰能力和受损后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干扰场地土壤环境,冻土条件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与恢复能力等要素,提出了评价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干扰度方法和定量评价模型,基于未来不同气候演变情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耦合下冻土环境变化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方案,定量评价了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严重干扰施工地带对高寒草甸草地只有中等程度影响,影响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将维持在50%以上,高寒草原区重工程扰动地带除了局部有明显影响外,大部分地区只有中等至轻度影响,而中度与轻度工程扰动区域,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寒地区的道路建设,为保障路基工程的稳定性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本文重点阐述了高寒地区路基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5.
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上大面积的高寒草甸是中国植被的特点。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利用本文作者建立的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模拟模型,GMAME1,模拟了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在临界放牧压力下的270种轮牧制度;研究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的潜在生产力等。对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GMAME1)的灵敏度进行分析,输入扰动是通过在计算机程序里增加或降低20%第11天的各分室生物量值来进行。参数扰动是通过在模拟100d和182d中变动20%的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来进行的。结果表明:高寒草甸能量动态系统模型容易受放牧采食的影响,而不易受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天祥 《甘肃科技》2005,21(3):165-166
在海拔近3000的高寒阴湿地区培育大果圆柏苗木,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20日至25日,种子取去清洗混沙层积催芽,覆土厚度2—3cm为大果圆柏育苗前期最优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QDQ2—1型水电解制氢设备在本站运行实践的分析,提出该设备在高寒台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供同类台站在工作中参考,从而充分发挥该设备在业务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潜力的挖掘及增汇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上游地区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对保护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估算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碳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动态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增长速度不同,其中1998—2003年增长最慢,年增长率仅为0.35%;2013—2018年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3.48%.本研究采用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用于高寒森林碳储量的预测.保护区2018年现有碳储量为51.03万t,价值约726.16万元.据此模型预测,至2053年保护区碳储量将达到101.05万t,价值约为1 437.94万元.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丰富且碳汇潜力巨大,碳增汇提升优势突出,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西北羌塘高原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260种,隶属于31科、108属。在区系组成上,以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华夏成分占显著地位;组成群落的优势植物为青藏高原或青藏高原—帕米尔—亚洲中部高山成分,且为适应高原隆起发展起来的年轻成分。该保护区由于地处极端的高寒位置,故蕴育出了耐高寒、抗干旱及抗紫外线的饲用植物、药用植物、花卉及谷类作物野生近缘种等极端环境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了湿地面积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现状与原因。分析表明,国家近20年来在青藏高原实施的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工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项目与工程类项目的衔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退化湿地的自然恢复能力。同时,要构建适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保护效应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监测与评价。在黄河、长江上游源区布局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将与三江源区同样重要的黄河首曲湿地、若尔盖湿地纳入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斌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47-48,178
立足我县高寒二阴地区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对二阴地区绿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效益及发展途径进行分析。通过发展高寒二阴地区冷凉型绿色蔬菜,为贫困山区农业增效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实现榆中县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高寒二阴地区绿色蔬菜生产迈入产业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渭源县黄香沟牧场建于1958年.位于渭源县西南的黄香沟.总面积约30万亩,海拔2600—3941米,这里山大沟深,高寒阴湿.条件较为艰苦。有可利用的连片草场18万亩,草质资源丰富、生长茂盛,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饲养牛群17群2500头(主要是牦牛),马100多匹.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建造太阳能沼气池联合系统,在当地最冷月份进行跟踪测试,研究高寒地区采用太阳能加热沼气池制沼气的可行性。生产的沼气联合太阳能甩于冬季供暖,这对高寒地区发展大中型沼气池联合太阳能供暖技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应用~(15)N示踪技术,野外原位研究三种高寒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对~(15)NH+4—N和~(15)NO_3~-—N的吸收,检测~(15)N示踪剂在施肥和不施肥人工草地在地上部分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分布.旨在揭示高寒牧草氮草吸收特征,加深对高寒人工草地氮素循环的理解,为高寒人工草地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施肥人工草地,三种高寒牧草茎叶δ~(15)N天然丰度差异为3.10‰(0.32‰-3.42‰),在施肥人工草地三种高寒牧草茎叶δ~(15)N天然丰度差异为4.18‰(-3.55‰-0.63‰).人工草地四年的化肥施入显著降低了牧草茎叶、根系和土壤的δ~(15)N天然丰度值;(2)在~(15)N示踪实验中,不施肥样地垂穗披碱草对~(15)NO_3~-—N和~(15)NH_4~+—N的吸收分别占76.58%和23.42%,施肥样地垂穗披碱草对两种氮素的吸收分别占63.88%和36.12%.施肥措施显著降低了垂穗披碱草对硝态氮的吸收;不施肥样地中华羊茅对两种氮素的吸收分别占56.32%和43.67%,施肥样地对两种氮素的吸收分别占42.74%和57.26%;冷地早熟禾氮吸收与垂穗披碱草相似;(3)平均而言,在不施肥样地和施肥样地,~(15)NO-3—N在牧草茎叶的回收率分别为9.75%和6.61%,~(15)NH_4~+—N在牧草茎叶的回收率为3.25%和4.15%;~(15)N在牧草根系真的回收率为2.67%-3.54%;在不施肥样地和施肥样地,~(15)NO_3~-—N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16.80%和24.88%,~(15)NH_4~+—N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40.75%和34.19%.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天祝高寒山区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基本掌握了红提葡萄在高寒山区延后栽培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寒草甸"蘑菇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青海高寒草甸蘑菇圈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结果,磨菇圈上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地高于蘑菇圈外和蘑菇圈内;氨化细菌。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磷细菌等微生物生理群在蘑菇圈上的大量存在,能促进蘑菇圈上菌丝的生长发育.蘑菇菌丝的旺盛生长,分泌生长素类物质,促进了高寒草甸牧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高寒地区盲沟施工的机理,介绍了高寒地区盲沟的施工工艺、流程及预防病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逊克县边疆镇栽培圆葱的实践过程,概述了高寒地区圆葱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定西市地处甘肃中部。境内有80%以上的面积为沟壑切割的岭梁山地和高寒山地,沟壑密度多在1.5—2.5km/km^2之间,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干旱少雨。全年总降水量的65—69%集中在6—9月,常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强度大。致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脆弱。在这里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建设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及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中。大力发展灌木林显得尤为重要,沙棘又是首选的优良灌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了在大兴安岭高寒地区铁塔基础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为同条件气候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