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交谋略,贵在也难在深谋远虑。深谋远虑可谓外交谋略的顶峰。古今中外,凡能载入史册的外交大手笔都属深谋远虑的杰作。善深谋远虑者,始能称得上外交战略家。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言:“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这里讲的是军事,外交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外交上的深谋远虑,文章往往 相似文献
2.
小国外交谋略极富研趣。小国者,惟其国小,其人就少,物就寡,实力也就弱。倘说国力是外交的物质基础,囿于此种窘境的国家,其外交就难免有其局限性。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小也有小的好处。殊不知小国外交若驾驭得当,不仅能驰骋于大国之间,获利于矛盾之中,还可发展壮大,人不敢侮。 相似文献
3.
“知止不殆”,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第四十四章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他两千多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知止不殆”不只是重要的军事谋略,也是重要的外交谋略。在这带有客观规律的法则面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相似文献
4.
外交谋略中,最富研趣的恐怕当数“攻心”战略了。“攻心”战略是总体外交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说起“攻心”战略,不能不提及四川的一副名联。最近我因公去了趟四川,有幸游览了驰名遐迩的武候祠。祠前悬有赫赫对联一副,上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川同志告我,四川有两首最佳楹联,此是其中之一。当年毛泽东主席来此一游时,曾高度评价此联,并几番嘱咐来蜀工作的领导同志务以此联为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喜欢把外交说成是玩扑克,我则宁愿比喻为弈棋。大千世界是一副大棋盘,“善弈者谋势,不善者谋子”,这不只是棋坛名手的格言,也堪为外交家的座右铭。谋子易,谋势难;谋子只虑局部,谋势致力全局;谋子只求眼前寸功,谋势则着眼于铸造一个有利于已的战略态势。从来的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外交家都是凭藉谋势而非谋子来夺得最终胜利的。 相似文献
6.
外交之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妥协之道。两国相争,只要不是城下之盟,双方总要妥协,通过妥协解决争端。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驰骋,一个必备的能力是:敢于妥协和善于妥协。首先是要敢于妥协,为此就须排除“左”的思想的干扰。列宁说得好:坚信“不论什么妥协都一概加以反对”是“难以当真看待的孩子气”。在一定条件下的妥协,不仅不是坏事,恰是外交斗争的需要。而该妥协时不妥协,反倒会贻误良机,深受其害。同时,外交官又须善于妥协。这其实是外交斗争的最难处。是否是一个好的抑或不称职的外交官,在这个问题上可见分晓。妥协是一门艺术,外交官应熟谙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言,外交是一门艺术。艺术之妙,妙在不直。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终非艺术上品,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才能引人人胜。诗贵“曲笔道真情”,不画庙而画幡竿才是古画“深山藏古寺”的不朽名笔。艺术如此,外交亦然。外交之有“艺术”的美称,恐也在于这“不直”二字。“不直”之谓,套用外交术语,则称作“迂 相似文献
8.
“远交近攻”是被世人公认的良策,但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形势已大异于以往,外交上的“攻”和“守”已不一定受制于地理上的“远”和“近”,有时“近交远攻”反而更符合一国的利益。然而,若扬弃单纯的地理概念,筛取其精神和核心,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外交谋略。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读到一篇西德《世界报》的文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文章说,没有缓冲的外交政策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立论言简意赅,抓住了外交政策的一个关要之点。“缓冲”这个概念虽不见于国际法,然而在历来的外交实践中却自有其重要地位。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获得安全的手段多样,寻求并建立缓冲地带是手段之一。决策者在制订外交政策时,首要的考虑总是如何更好地对付主要敌手,以确保自身的安全。而有了缓冲地带,就可避免同主要敌手直接军事对峙,减少摩擦和冲突,缓解对安全的威胁,解决争端也就有转圜余地。当一国面临强邻时,建立缓冲地带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幌子”是外交的孪生子。在众多“幌子”之中,有的仅属战术性,有的则具战略意义。大凡大肆喧嚷者,故弄玄虚者,言行脱节者,异乎寻常者,都有“幌子”之嫌。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是地道的辩证唯物主义。国际形势也是如此,它从来不具“常势”或“常形”,它总是不断变化的。理查德·尼克松一生讲过许多话,人们差不多都记不得了,但有一句话却因其极富哲理而常被引用:世界上“惟一永恒不变的东西”是“变化的必然性”。面对这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明智的外交家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采用灵活善变的外交谋略。可以不夸张地说,外交谋略贵就贵在灵活善变。 相似文献
12.
世间万物,黑白分明者有之,但也不乏介乎黑白之间而难以界说之物。这在数学上称之为“模糊数学”,在文学上名之曰“朦胧”,而在外交上则叫做“含糊”。“含糊”,是一个常用的外交谋略。对外交官来说,这“含糊”二字,万万不可小 相似文献
13.
靳君为“世知”老笔友,过去常有佳作。八九年前曾在本刊辟“外交谋略”专栏,颇受欢迎,后因工作变动,联系不便,此专栏连载十一期后中断,甚为可惜。数日前忽接靳君电话,告之业已回京,愿续写专栏。正求之不得。接大作见上注明连载之十二,恐有读者不明就里,故写数言以解疑。 相似文献
14.
南宋大政论家陈亮写过一篇《辩士传序》,纵论古代外交家的短长。文中为外交家制定了道德规范。他盛赞“古者之使,本乎曲尽人情,纷鲳之辩不贵也”,而对战国时外交家的“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捭阖而钳制之,以苟一时之成事”,则很不以为然。陈亮的这番议论自有其道理在。办外交也要讲究”曲尽人情”是不错的。“信义外交”归根结蒂是外交的上乘。一味玩弄外交权术而置道义于不顾者终属等而下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国的外交战略,外国人总喜欢抬出“以夷制夷”这四个字来。已故的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就写道:“‘以夷制夷’,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基本原则,可与罗马及其后继者奉若神明的‘分而治之’原则相比拟。”斯诺的话是不错的。“以夷治夷”作为外交战略,中国确是自古有之。据认为,最先提出这个“以夷制夷”战略的可能是东汉的班 相似文献
16.
外交之术,贵在不定。外交策略,虚实术实为其首。《孙子兵法》十三篇,专有《虚实篇》论其详。孙子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虚实术的核心。军事如此,外交亦然。外交斗争能“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这是常用的外交虚实术。17世纪时瑞典首相奥克生斯汀说,外交者。“将无作有,将有作无”,肯定不存在的事,否定已存在的事。赫鲁晓夫时,苏联的军力逊于美国,赫便动辄咆哮,时唱高调,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打桌 相似文献
17.
外交谋略,事关国家利益,自当力求万全,然而也不能失之谨小慎微,有时适度“履险”,反能“出奇制胜”,达到外交目的。外交上“履险”之策甚多,值得一提的是“边缘政策”。“边缘政策”也者,是指:一方凭借自身的实力,有意将与对手的矛盾和对抗推到危机的边缘,以迫使对手让步和就范,但又注意适可而止,不越过边缘。一说起“边缘政策”,人们很容易同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联系起来。杜勒斯的劣迹是,把“边缘政策”用之于战争冒险,为美国帝国主义利益服务。其实险走“边缘”的大有人在,又何止杜勒斯一人。 相似文献
18.
在诸多的外交谋略中,最为深邃莫测的可能莫过于“间接路线”谋略了。“间接路线”理论是一位名叫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的著名英国军事理论家提出的。他在其名著《战略论》中写道:“间接路线”战略的要旨是,尽量减少战斗行动,避免正面强攻,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出奇不意地震憾敌人,然后再行进攻。 相似文献
19.
当今美国霸气十足。谁不顺眼,它就整谁,制裁、遏制甚至军事干涉。它悍然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导弹袭击;它肆意对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军事打击;它无视国际关系准则,甩开联合国安理会,率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甚至野蛮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当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狂妄地称“朕即国家”,而今日美国的这种霸道行为颇有点“美国即世界”的味道。在霸权主义横行的今天,也许有人会问:霸权也有“谋略”乎?对此,回答是肯定的。霸权主义者也讲谋 相似文献
20.
如果真的一不小心成了尴尬的当事人,脸红心跳的滋味可实在不好尝。没关系,我来教你应付尴尬的十大绝招,保你成为应付此道的高手: 1.可以脸红,但不能心慌,要镇定,再镇定。当尴尬突然出现的时候,要瞬间的脸红虽然在所难免,但绝对不能心里慌乱。那样,既无补于事,又容易让别人觉得懦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