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叙事诗产生于下层民众情感发抒、审美体现的需要,表现下层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彰显着他们对美、对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西北回族民间叙事诗是他们追求美、表现美、揭示美的外在形式,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反映爱情婚姻悲剧的"凄美"、寄托爱情胜利的"完美"、再现英雄史诗的"壮美"。这三种美学精神集中地表现在《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建立了一个国家的雏形,这是政权建设的最初"演习".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的联系空前紧密: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批评监督提供了表达渠道和制度化保障,并从舆论上动员群众起来积极参与政权建设;另一方面,苏区的民众以自己的方式实行群众监督,"阐释"着他们们心目中的"民主".这起着医治贪污腐化行为、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引导民众自身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这种"草根民主"也带着农民朴素的"均平"现念、同质性而导致的"仇异"意识和来自下层的粗俗性.  相似文献   

3.
何芳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1):127-131
墨子是我国古代下层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从下层普通民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兼爱无别的“民本”平等观,这些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本”倾向和现代特征,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平等与公正,对于我们当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作为乡村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士往往通过包括清醮在内的各种醮事活动,传承着乡村民俗与文化。当然,我们在分析清醮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对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内容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一度将苗疆与藏区、蒙区、回疆、彝疆等区域置于同等的位置。尤其是清代雍乾年间大规模"开辟"苗疆之后,苗疆"国家化"进程明显加快。研究清代苗疆区域内的"新疆六厅"如何最终变成中国的"腹地",分析这一"生苗"→"熟苗"→"民人","新疆"→"旧疆"→"腹地""国家化"模式的规律性,有助于理解清帝国乃至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是怎样逐渐将开拓的"新疆"融入大一统的中华秩序之中,借以推导、总结出边疆"国家化"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南阳菊以其独特的韵姿、天香和保健功效,早在汉代就已经名著当时,广为民众所熟知,并被广泛播植于四方。尤其是唐宋时期,南阳菊成为皇家贡品,其名牌效应日益明显。不仅带动了诸如菊花酒的开发,增添了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如李白、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来南阳游览观光,更重要的是使南阳菊、菊潭水成为"寿考"的代名词,深深影响了历代民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通俗讲演所是当时以"通俗讲演"为主要方式对广大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及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它肇兴于近代思想启蒙对象下移、近代文化下倾及社会教育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北洋政府统治前期,尤其在1915至1918年间,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再加之全国政局相对安定,各地通俗教育讲演所数量增长较快,出现了其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黄金期"。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至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民国通俗讲演所事业突飞猛进,步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黄金期",进而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大同思想缘起于对社会下层民众的同情,他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预设含有为社会下层民众主张政治权力,帮助他们脱贫解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大同社会完美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现的是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生存、发展权利的意愿。康有为阐发大同理想始终伴随着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其大同理想饱含着为社会下层民众解除困苦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清代江南官绅与商贾用偏见、蔑视的眼光看待脚夫。繁荣的江南社会中,官府往往片面看待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脚夫倚仗豪强、划分地界、结伙抬价等耀武扬威的现象。下层脚夫的结伙行为,被看成是地方安全的隐患,脚夫结伙成了江南社会稳定的威胁。江南官府将其视同无赖恶棍之类,处理脚夫问题总是过于草率与简单,官绅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官方文献中,清代江南脚夫总呈现出负面的历史形象,有清一代,江南下层脚夫承受过多的社会偏见,被视为社会阶层中的"异类"。  相似文献   

10.
“修真”是网络玄幻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它的普及反映着民众对权力的抗拒和欣羡。“修真”尤其昭示着民众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知识——教育联盟的威权的理解和想象,它是一个新型的“知识神话”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快曲》是蒲松龄十五种俚曲之一种,它通过颠覆性的结局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阅读期待,是对长期以来“尊刘抑曹”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宣扬了鲜明的“忠君”思想,反映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高适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心怀天下,有着积极的济世理想,尽管遭遇诸多挫折,但诗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入仕而做积极的努力。诗人能够关注下层普通民众的生活,勇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唐王朝的边疆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至深。从古文创作的理论和散文作品的特点来看,他对清代桐城派尤其是其创始人方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关于古文的艺术标准以及"清真雅正"的散文特点等方面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在华中解放区展开多方面的较量.中共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功地动员了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大量的农村妇女参与到了革命队伍中,有力地支持了各项革命活动,保证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5.
被史学家认为能够展示清代"盛世"风采的康熙、乾隆二帝各自六次的南巡,都是戏剧味十足的演出。无论是排场仪式,还是皇帝本人,乃至亲身参与的官员和民众,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2014,(7):8-8
正中国人的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交织,吸引力未来可超越"美国梦"。报告指出,"中国梦"提出的时间虽短,但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调查显示,有92%的受访中国民众知道"中国梦",其中八成是从网上获悉。相比之下,只有81%的受访美国人听说过"美国梦",而听说过"英国梦"的英国人只占10%。报告认为,三国的民众都最希望在个人层面获得健康、幸福和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报告认为,中国民众对"中国梦"的吸引力更加自信。受访中国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理想国度",但这种看法仅限于当前,有42%的中国民众认为,再过10年,中国将会成为"理想国度"。对于梦想的实现途径,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将个人努力排在第一  相似文献   

17.
"棱镜事件"给政府、企业及个人上了一堂现实版的信息谍战课,警示着中国政府、军队、国企,尤其是通信企业要即刻行动,在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做好数据安全防范,抵御外侵是当务之急。近期,一个身份敏感的美国前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潜逃至香港,他对美国政府"棱镜"项目(PRISM)中如何利用网络监控美国本土民众和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震惊全世界政坛,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以前"土豪"是一个中性词,清代开始其词义逐渐向贬义发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变成了贬义词。新中国成立后,"土豪"随着土改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名词,退出大家的视野。然而最近"土豪"又火了起来,并且在一些场合下具有了褒义色彩。"土豪"一词走红的动因,主要是受到其词义本身隐喻性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郏县冢头镇处在古代交通要道上,明清时期更是因为"万里茶路"而成为商贸重镇。冢头镇山陕会馆(庙)位于冢头镇南寨门外,是"万里茶路"上现存唯一有两座并列大殿的会馆(庙),同时供奉大王尊神和关圣帝君。尤其是会馆所存石碑上的碑文反映了清代乾隆至道光时期山陕商人做公益的情况,凸显了"包容""和谐""双赢"的茶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嘉陵江日报》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该报在1949年停刊前,特别是全面抗战前的十年刊载大量现代科学文章和新闻,是当时嘉陵江三峡地区传播现代科学的重要媒介。该报不仅注重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还注重向民众传授科学方法,培养民众科学精神。所刊现代科学文章丰富多样,与当时嘉陵江三峡地区的资源开发、农业改良、工业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该地区的实际社会需求,上层领导者对下层民众的意识输出和转变下层民众思想意识的尝试。该报对现代科学的传播成为该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