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成生与浦玉生之间是“忘年交”,就《水浒传》作者是“钱塘施耐庵”还是“白驹施耐庵”,抑或二者合一,两人之间已经进行了三个回合的争鸣.本文认为马成生先生在水浒历史地理方面的疏漏可谓南北不分,方位颠倒,舛错百出,因此,马先生指责施耐庵的长江以北地理错误是不能成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水浒传》的北方地理错误误导了不少专家学者,现在是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一部旷世巨著<水浒传>家喻户晓,但作者施耐庵却成了千古之谜.本文作者30年来从耐庵故里出发行程万里,对施耐庵流徙过的地方一一寻踪访迹,对出土文物、历史资料、民间口碑进行系统思考,去伪存真,从而勾勒出施耐庵生平事迹的轮廓.从事物的本原出发,这一研究方法对认识施耐庵与<水浒传>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何处人?原有钱塘(即杭州)说,今出现苏北兴化说。本文根据洪东流先生《水浒解密》一书的材料和观点,对兴化施氏后裔所提供的《施氏长门谱》和所谓的施耐庵墓志等材料进行辨析研究,指出苏北兴化说有造假作伪的问题,兴化的施彦端不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相似文献
5.
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先生从《水浒传》内部考察作者生活的地方,由于未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其例证或以今代古,或方位错乱,或思维机械,或断章取义。马先生仅凭自己的错误判断,反指责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所谓江北地理描写错误,说《水浒传》作者根本不知道江北地理的实际态势,得出了施耐庵不是江苏大丰人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6.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7.
马成生先生的辩文学术失范,玩弄文字游戏,堪称奇文,主要表现为:当出注不出注,篡改对方原话,歪曲论题论点,避而不答硬伤和软肋,将小说描写与现实对号入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答文针对“双施”(施彦端与施耐庵)难以合一、《水浒传》的“内证”、施耐庵生卒年及进士、“苏北大丰那个”“施彦端”等问题,引证辨析,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与施彦端是同一个人,与中宣部批准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5月25日公布的第131项选题“四大名著”中关于施耐庵的简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施耐庵、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应从大板块的概述向纵深着力。施耐庵与《靖康稗史》编者耐庵并非一人。施耐庵出身于说话艺人世家,是宋末庵字辈艺人最年幼者,极有可能是当时著名艺人施圭之子。南宋初期的四人单传是水浒故事的先导;《宣和遗事》是水浒故事的里程碑;元初的水浒杂剧中的有关描写和关键词语的创造,这些是施、罗创作《水浒传》吸取、借鉴的宝藏。施耐庵是前人成果的集大成者和再创作者。他采用了《宣和遗事》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其优点。施耐庵对宋十回加强了忠义思想,对武十回更多地保留了话本原貌,对杨志、鲁智深、史进故事也分别进行了处理。征方腊部分施耐庵加工的成分最重。从作品中的线索考证出施耐庵集撰本的开端及大体回数。罗贯中是《水浒传》的最后加工者和定稿者。近来研究者发现了罗贯中编纂《水浒传》的内证。罗贯中对《水浒传》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出开篇的乱自上作和终篇的悲剧结局,对施耐庵的集撰本的总体思想倾向进行了改造和提高。王进遭受迫害,林冲被凌辱家破人亡酿成的官逼民反的事件,被概括成了社会性的口号。罗贯中设计的宋江悲剧结局,在于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这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并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罗贯中将鲁智深的遭遇与... 相似文献
9.
对<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研究需要从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方面作全息思考.从江苏大丰、兴化的施耐庵后裔居集地发现的施氏文物、史料和口碑中可得到论证:施耐庵系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施耐庵墓在兴化市新垛镇.施耐庵祖居地苏州的人文历史对施耐庵写作<水浒传>曾产生影响.从施耐庵与其同时代的大诗人杨维桢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破译施耐庵之谜.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为依据,博采诸家之长,对应守岩先生《有感》一文中所罗列否定施耐庵文物史料的说法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对关于杭州会议颠倒是非的言行予以驳斥,从而论证了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施耐庵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浦玉生先生主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苏北施彦端,并认为江苏沿海风物与《水浒传》有联系,可作为施耐庵作《水浒传》的内证.笔者对此一一加以辩驳. 相似文献
12.
马成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94-101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就目前所见的资料看来,当问世于南宋末期。从对地理态势、气候物象的描述及语言的运用来看,它极可能是杭州一带的书会才人,根据当时流传的有关情事、诗文、小说以及街谈巷语种种而编撰起来的。它不仅在基本人物与故事情节方面,同时更在乱自上作与忠君爱国等思想内容方面,都为《水浒传》准备了相当的基础,或者说,它已经是雏形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15.
《水浒》所描写的酒店的标识、酒库、酒楼、阁儿、座头、酒保、过卖、量酒、下酒、按酒等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杭州的饮食风情。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元水浒杂剧对梁山事业进行现实基础上的理想化描写,梁山是一个光明的世界,梁山事业的主要内容"替天行道",便是除暴安良,扶困济危,杀恶棍,救百姓。而小说《水浒传》的主题思维是向更深层拓展的,它冷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梁山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到失败的过程。既反映了作家对于皇帝昏愦、奸臣当道的社会状况的清醒认识及无比忧愤,也体现了作家对梁山聚义事业的充分赞赏和肯定。作家更深的思考在苦苦求索整个封建社会的出路,这种思考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南宋是杭州相扑民俗的繁盛时期,军中把相扑当作一种军事训练的体育活动;宫廷中举行大型的“内等子”相扑大赛;瓦子里流行着娱乐性很强的相扑表演。相扑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有“小相扑”、“女相扑”、“擂台相扑”等。南宋“小说”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杨温与李贵的相扑赛对后来《水浒》中燕青与任原相扑赛的写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水浒》中有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宋元杭州方言,如"兀自"、"叵耐"、"不迭"、"没脚蟹"、"没巴臂"、"葫芦提"、"可怜见"、"不知高低"、"有首尾"、"皂丝麻线"等,对这些词语进行考析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小说文本,更透彻地认识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在“外证”方面,僧施满家于1918年抄录的《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无法得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的结论.从《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气候物像、方言土语、人文风俗等诸方面“内证”来看,其作者不可能是江北的施彦端,而肯定是一位对杭州极为熟悉的书会才人.以《水浒传》是“小说作品”来解释对江北描写舛错极多,但对杭州的描写却极其精准,更加无法说明其作者是进士出身的江北人.况且,《水浒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去世于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进士所不可能写出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