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浅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文 《科技资讯》2006,(5):247-248
二十世纪后期,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的价值已超过资本的价值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企业员工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其状况往往决定着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才能使企业置于不败之地。企业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经营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作业人员上。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员工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实施员工培训和管理刨新,引导员工的个人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一致,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本身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外研究了几十年,一直未能解决,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绩效考核、收益分配因缺乏科学依据而很难做到公平合理。我们找到难题未能解决的症结所在,寻求了新的思路,提出了当期价值理论,构建了一系列计量模式,并经多家企业应用验证,取得了突破与创新,其主要内容:(1)从时间、空间、价值等涵义论证了当期价值理论的内涵;(2)运用科学方法,计算出人力资源对企业产出的贡献,将人力资源价值从物力资源中分离出来;(3)按投入产出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基本模式,即以人力资源当期投入价值和人力资源当期创造的新价值之和作为人力资源当期实现群体价值;(4)运用价值指标与非价值指标的有机结合,实现当期群体、个体、绩效、分配以及未来群体、个体的六位价值的一体化;(5)建立人力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填补传统核算对人力资源价值反映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李勇  陈巧春  何晓兴 《科技咨询导报》2011,(11):215-215,217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积极效用的发挥,如何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已成为深化人事管理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在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重新定位人事管理部门的角色,即应从实现人力资本增值、提供增值服务、创造企业绩效三方面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人力资源层次性冲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并购中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和适当的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第一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冲突管理,成为企业并购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并购人力资源冲突管理的必要性,接着着重从并购中人力资源的个体、团队、组织等三方面分层次对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的冲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冲突问题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金芳 《科技信息》2008,(3):112-112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人力资源价值增值,这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的关键。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提高的几种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增值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复合型的、开创型的人才日益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的动力,谁拥有人才,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人才作为施工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的时代,如何开发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使企业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发爬的重中之重。从战略的角度上讲,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财富,其价值在于创造企业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日本、德国战败后迅速崛起,正是得益于其人才优势没有丧失。在知识经济浪潮汹涌的今天,相对于人力资源而言,资金、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有效性正在减弱。人力资源在企业整个资源结构中处于越来越活跃的状态,人力资源及其创造力正在成为价值创造之源,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的素质在根本上决定了工作的效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出发,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发展趋势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伟 《科技信息》2012,(10):75-75
新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兴起,人才已成为企业中唯一不断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激励机制又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这一机制的充分运用,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潜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有强大的人才基础,发展有强大的后劲。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现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有限资源要实现充分利用,必须革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弊端,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起内在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外在的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民工荒"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两年来,我国珠江三角、长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等地区相继出现较为严重的农民工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而今劳动力资源大国遭遇“民工荒”之痛,这为研究我国农民工短缺现象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民工荒”产生的根源很多,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农民工所处的组织入手,来研究我国“民工荒”现象产生的企业层面的原因,揭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并把它作为评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久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披露的原则、内容和披露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力企业现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其企业文化的特征,揭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影响企业绩效、降低人工成本、改善员工能力、提高员工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改进电力企业绩效考核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可知,农村非国有企业转移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影响显著,农村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企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农村非国有企业本身而言,也有益于其成长和发展。因此,须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大力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5.
岳昕洁 《科技信息》2012,(17):459-460,48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我国的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增长率的最大化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实不然,增长率最大化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相反一味的追求发展的速度反而会忽略与发展相配套的资源和其他能力的提升,使企业陷入困境。本文以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教授的可持续增长理论与模型为基础,根据个案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提出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优化措施,有助于增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财务管理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企业资源的可承受程度三者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并分析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表现出的构建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关注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用工荒”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用工荒"和高涨的CPI一同向企业袭来,很多企业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中已经濒临转型的境地。分析了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人力资源,确立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促使企业有效利用并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确认、计量、核算、报告等5个方面就人力资源会计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会计理论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学分支。探讨人力资源会计与会计原则的联系.试图把会计原则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关键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现政企分开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同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