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头叶猴社会行为谱包括性行为、友好行为和争斗行为3类,对G群中取代和臣服行为的分析发现,有3只公猴的地位最高,它们之间又呈线性等级关系,其他个体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不呈线性。个体间亲密系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母猴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地位最高的2只成年公猴之间存在着联盟关系。母猴是主要的梳理者,梳理其他个体的次数占70.7%,而未成年公猴主要接受梳理,它们梳理其他个体的次数只占2.8%,而被梳理的次数却占33.1%。2只成年公猴之间以及与母猴之间的具有倾向性的梳理关系是和等级关系相一致的。白头叶猴两性的社会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公猴积极参与到群间争斗中,保卫群中个体的安全以及领域,这些行为更符合配偶保卫假说。  相似文献   

2.
广西岜盆白头叶猴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9月至1997年6月,作者对广西岜盆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岜盆保护区现有白头叶猴136只,分属19个两性群,5个独雄群和1个双雄群。平均群大小5.44只/群,群密度0.26群/km^2,种群密度1.44只/km^2,白头叶猴的年龄组成为:成年猴80只,占58.82%,青年猴36只,占26.47%,幼猴20只,占14.71%,与他人1987年的报道相比,10年间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白头叶猴全雄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从中探讨群大小和组成对白头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全雄群一天中活动时间有48.7%用于休息,23.3%用于移动,18.5%用于觅食,用于玩耍、理毛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7.2%、1.9%和0.4%.除用于玩耍时间外,它们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旱季里全雄群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和两性群群大小和组成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4.
观察箱内成年雄性布氏田鼠间的行为和行为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不同大小观察箱内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陌生成年雄性个体间的行为和行为序。在大,小观察箱内,除了追逐行为,优势鼠,从属鼠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在观察期内,虽然一对鼠中优势鼠的非社会,社会探究,攻击行为都明显地高于从属鼠,但它们在遭遇后的第1个回合的交往中,2只鼠的社会行为没有显示的区别,社会探究,争斗行为之间相互独立,为负相关关系,而其各自内部均为正相关关系,其中社会探究  相似文献   

5.
社鼠斗殴行为及其声频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2—5月,对捕自杭州市郊小和山地区的11只社鼠(成体3雄5雌,幼体3雌),通过计算机红外监测录像和数字录音,测定了双冲突个体的斗殴行为。结果表明:同性成年个体相遇均进行激烈争斗;异性成体相遇则雄体表现出求偶和少量追逐行为;成体与幼体相遇时除个别有少量追逐行为外,一般不发生斗殴。根据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同性个体之间激烈争斗所占的时间明显较异性成体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追逐的时间长,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有不同行为时社鼠伴有不同的叫声。  相似文献   

6.
对偏好性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脑功能不对称性对行为的影响,而吸乳以及携抱偏好,同时也是母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海南猕猴利手,母猴携抱偏好、婴猴吸乳偏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63只个体利手,28对母婴中母猴携抱偏好,以及35对母婴的婴猴吸乳偏好.结果发现,虽然个体层面上,证实了利手、吸乳和携抱偏好的存在,但是群体水平上没有显示出统一的偏好方向.成年雄性偏向左利手,成年雌性偏向右利手.初产母猴可能存在左侧携抱的偏好.母猴的携抱偏好与婴猴的吸乳偏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是一种大型鸟类,集群中个体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笔者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白马鸡等级行为和社群结构,探明白马鸡在繁殖期的社群状况,为集群鸟类社会行为和群体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育雏前期和育雏期的白马鸡群体开展野外调查,总共标记个体49只,记录白马鸡群体成员聚集频次和等级支配频次,计算了支配关系矩阵的线性程度和个体等级分数,并将个体聚集强度关系矩阵和等级支配关系矩阵实现了网络可视化。同时,建立人工模拟群体随机聚合矩阵,检验观察矩阵是否由随机因素导致。计算网络参数和模块度值,方差分析检验模块内部和各模块之间个体支配关系强度差异。【结果】①等级关系网络显示白马鸡集群中个体间存在等级制度,且为线性支配式; ②育雏前期和育雏期集群中均存在3个模块,但两个时期模块成员发生了变化; ③接近中心度对模块性影响显著,育雏期群体凝聚力高于育雏前期,且育雏期模块化程度高于育雏前期; ④育雏期配偶对的分布受到模块化的限制,所有配偶对分布在相同模块内; ⑤模块内部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于各模块间个体支配关系,且高等级个体群体凝聚能力较强。【结论】对白马鸡集群关系和等级行为观察实现了网络可视化,揭示了白马鸡繁殖期集群中存在模块化结构,且模块内部和模块间个体等级支配关系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2020,(2)
正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qinlingensis)属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金丝猴亚种,一般营群体生活,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族群,少则七八只,多则数百只。研究表明,秦岭川金丝猴族群的社群关系非常松散,只分强势家庭和弱势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只体形壮硕的成年公猴担任家长,家庭成员还包括妻妾及其子女。族群内集体防御天敌,共同保护幼崽。一旦出现食物匮乏,猴子家庭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本组图片记录了两个金丝猴家庭因为食物引发的争斗,两位家长代表各自的家庭出战。  相似文献   

10.
对同域重叠分布的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和高原鼠兔(O.curzoniae)的行为活动,尤其是社会行为作了比较研究.描述行为23 种.达乌尔鼠 兔非社会行为占所有行为的96%,高原鼠兔占87%;达乌尔鼠兔的社会行为仅占所有行为活动的 4%,高原鼠兔占13%.高原鼠兔个体间的亲昵和戏耍行为明显多于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鼠兔种 群内排它性行为明显多于高原鼠兔.  相似文献   

11.
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行为复杂多样,场景、外观、位置等信息均与行为息息相关.本文针对如何高效地综合利用这些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方法,使用双通道的方式分别提取个体外观特征与场景特征.对于个体通道,采用注意力机制模块来关注与行为相关度更大的区域,并将提取的个体外观特征结合位置特征输入图卷积网络进行关系推理.其中,图卷积网络采用了余弦相似度的方法度量个体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个体之间的位置特征进行关系推理;对于场景通道,使用在place365数据集上预训练的ResNet 50提取场景特征.最后,本文将个体以及场景通道所得的特征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群组以及所有个体的行为识别结果.在Collective Activity Dataset(CAD)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提高行为识别的准确率,群组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2.29%与78.19%.  相似文献   

12.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间打斗行为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像记录,观察并分析了红螯螯虾不同个体大小、性别的打斗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底质和遮避物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红螯螯虾的打斗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小规格螯虾((0.11±0.01) g)比较保守温和,中等规格螯虾((8.84±1.35) g)打斗行为最激烈,而大规格螯虾((54.32±2.99) g)打斗强度大但发起打斗更为谨慎。2)对于大规格螯虾,雄性组的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间极显著(P<0.01)多于雌性组和异性组,而打斗强度、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中小规格螯虾,打斗强度、打斗次数、打斗持续时间、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等打斗参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三种规格螯虾的异性组中,雄虾的打斗发起次数和打斗获胜次数均显著高于雌虾(P<0.05),显示雄性较雌性好斗,且易获胜。4)在环境中添加PVC管、鹅卵石、沙、束状筛网等底质或遮避物后,红螯螯虾的打斗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个体长大后,雄性个体之间相遇更易引发争斗,且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好斗、更易取胜。建议在红螯螯虾不同养殖阶段,在养殖池中添加PVC管等各种遮避物或铺设不同底质来提高环境复杂度,以减少螯虾的打斗行为,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使用一种分布式事件驱动控制策略,对带领导者的线性随机多智能体系统的均方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与随机分析方法证明了在该事件驱动控制策略下,带领导者的线性随机多智能体系统可达均方一致且无芝诺行为发生,且不要求跟随者之间的拓扑结构是连通图;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策略可有效减少多智能体间的通讯次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厚板对接多道焊的最高温度与焊接线能量、层间温度、环境温度以及测点到热源中心的距离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相关性检验、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证明了模型可行;同时分析了回归系数与测点到焊缝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关系,而且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成年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的社会行为进行了实验室观察 .结果发现 ,当陌生的两只雄鼠相遇时 ,优势雄鼠和从属雄鼠间的社会行为有明显的区别 ,优势鼠接近、攻击、追赶对方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明显的多于从属鼠 ,而从属鼠逃离和防御行为多于优势鼠 ;优势鼠的体重明显的大于从属鼠 ,而且攻击行为和社会探究行为的频次与体重呈正相关 ,非社会行为无明显的差别 .但当两只熟悉的雄鼠相遇时 ,则比陌生雄鼠相遇表现出较多的喜好行为和较少的攻击行为 .观察还发现 ,单独生活的异性个体相遇时表现出较少的攻击行为和较多的喜好行为 ;相反 ,和其它家庭成员生活的两个陌生异性个体相遇时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 .两个雌性相遇和两个雄性相遇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 .以上结果表明 ,熟悉性、性别、个体大小、接触近况是影响棕色田鼠社会行为的重要因子 .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因素的量化分析不多,哪些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也说法不一。采用多层线性方法,试图从学习者个体水平层次分别解释,并区分各个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相对影响力,从而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因素是最主要的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占总体影响因素的83.5%,而班级水平因素仅占16.5%。个体影响因素按影响力度从强到弱分别是:大学入学成绩、性别、课堂参与度、考试重视度、学习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我国特有的猕猴亚种,也是我国灵长类动物中分布纬度最高的物种,仅分布于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与中条山南端地区。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为了掌握保护区内猕猴的种群现状和威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查阅、访问调查和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太行山猕猴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21群猕猴,种群数量为1 680~1 820只,另有1群确定分布但个体数量不明;平均猴群大小为83±23.9只,主要集中在黄楝树、九里沟、天坛山、五龙口4个林区内;猴群的年龄组成中,成年个体占45.5%,亚成体占12.8%,青少年个体(1~3岁)占24.9%,婴幼猴(0~1岁)占16.8%。研究结果表明,近10余年来太行山猕猴的数量和分布有所增长,栖息地破碎化、较为频繁的人为干扰是太行山猕猴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选取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为研究区域, 采集 59 个代表性表层农业土壤样品, 分析了16 种优控 PAHs 的含量。结果显示, 13 种 PAHs 检出率均在 90% 以上, 其中Fle, Phe, Chr 和 Bbf 的检出率为 100% , Ant 的检出率最低(13.56%)。6 PAHs 介于 29 ~2184 μg/ kg 之间, 远超出土壤内源性 PAHs 含量, 分别有44. 07% , 8. 47% 和 3. 39% 的土壤样品达到了PAHs 的轻、中、重度污染水平。主成分分析及源解析结果表明, 该市农业土壤 PAHs 主要有燃烧源、石油源和煤燃烧源 3 个主要来源。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 东莞市农业土壤 PAHs 含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还对可能影响 PAHs 环境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 、土壤性质( pH 值、有机质含量) 以及其他污染物(重金属) 均会对 PAHs 环境行为产生影响。采用克里格插值法对东莞市农业土壤 PAHs 的空 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发现不同PAHs 组分的空间分布差别很大, 总体上该市西北部土壤 PAHs 含量较高, PAHs异常的富集中心在东莞市望牛墩镇附近, 该区域可能存在一些有毒废物焚烧污染源。  相似文献   

20.
多载波CDMA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载波扩频码分多址系统是一种消除符号间干扰的有效技术.它结合了OFDM和CDMA的优点,在高速数据传输时,其抗符号间干扰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单载波CDMA.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多载波CDMA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特性比较,然后分析了MC CDMA与DS CDMA之间的关系及MC CDMA与OFDM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