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取吉县0年、1年、6年、8年、11年和19年苹果园的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呈正态分布,且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距树干不同距离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均呈现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2.
2007年4~10月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对栽培条件相近的4个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紫花苜蓿瞬时光能利用率在第1茬、第2茬、第3茬中均明显高于3年牛、4年生和6年生紫花苜蓿,而在第4茬中与其它各生长年限间差异不大;瞬时水分利用率以2年生紫花苜蓿较高,6年生较低,这种差异在午后表现更为明显;各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匕午高于下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年限秦艽药材的质量差异,确定栽培秦艽最适宜的采收年限。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栽培年限秦艽药材的外观性状质量指标。对不同年限秦艽药材中指标成分龙胆苦苷含量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行测定,以野生秦艽药材为参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不同年限的秦艽药材在外观性状质量、指标成分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4年生栽培秦艽的指纹图谱特征和野生秦艽相似度最高,两者的质量最为接近。结论综合外观性状质量、指标成分含量和整体化学特征分析,秦艽栽培以4年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在民勤沙漠绿洲边缘进行紫花苜蓿的适应性栽培及品种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甘农3号"、"中苜1号"、"德宝"、"三得利"、"兰热莱恩德"5个紫花苜蓿品种是适宜民勤荒漠绿洲栽培的优良紫花苜蓿品种,年可刈割3~4茬,年风干草产量分别为20775kg/hm2、18793kg/hm2、18300kg/hm2、20199kg/hm2、24875kg/hm2、24822kg/hm2;比我国优良地方苜蓿品种"新疆大叶苜蓿"分别提高16.62%、5.50%、13.39%、2.73%、39.64%、39.34%,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较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平乐  刘雅丽 《甘肃科技》2007,23(3):217-219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丰富,深受陇东农民喜爱.陇东地区土层深厚,气候适宜,是紫花苜蓿理想的种植区.通过对紫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陇东地区紫花苜蓿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病、虫、鼠害的防治办法,同时提出了紫花苜蓿的收割制度与贮存方法.  相似文献   

7.
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了雾灵山地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类型及其剖面特征.结果表明:雾灵山的土壤类型主要有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山地褐土是雾灵山土壤垂直分布带谱的基带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和温度发生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次出现了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不同土壤类型的剖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理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农区紫花苜蓿的栽培和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将甘肃省建设草业大省和牧业强省目标的逐步实施,种草养畜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头戏。目前许多地区,由于人工种草中占95%以上的紫花苜蓿的栽培方法落后,管理粗放,极大地限制了苜蓿饲草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本文试图总结紫花苜蓿的栽培和利用技术,为农区群众种植和利用紫花苜蓿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2年、2003年,133团种植紫花苜蓿4000亩,经两年的试验,其中当年苜蓿1500亩,年收两茬,平均单产810kg,第二年种植苜蓿500亩收三茬,平均单产1100kg,2004年3月种植的105亩苜蓿,2007年平均单产高达1310kg,创苜蓿亩单产最高记录。栽培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种植年限(1、5、10、15和20年)的菠萝园土壤养分及其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年限对菠萝园土壤养分有显著性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0~20cm土层中,种植第1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种植第10、15和2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苣达湿著性差异;全氮则与第5、10、15和20年的达显著性差异;2)在0~20cm土层中,土壤碱解氮的下降表现为:种植第1年的与第5、10、15和20年的达显著性差异,但后面各年限间的变化没有规律,并且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速效钾含量呈规律性下降,第1、5年与第10、15和20年的差异显著;3)菠萝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养分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南京城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市表层土壤pH、全钾、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壤pH、全钾的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均符合线性有基台模型,可以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分析。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经对数处理后,仍然没有合适的拟合模型,采用逆距离加权(IDW)插值进行了分析。土壤pH、全钾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它们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影响较大,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很大,主要受城市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2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期间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容重最小,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容重最大;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草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20~30cm不显著,30~40cm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显著增加,分别是隔行混播草地、同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草地的1.11、1.72和1.94倍;速效N单播无芒雀麦草地最低,速效P、速效K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低.  相似文献   

13.
杉木多世代连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南平溪后安曹下的杂木林、1代、2代及3代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标准地,对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及随杉林多代连栽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大部分全量部分全量养分含量减少,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下降,导致杉木林分生产力下降,这是杉木连栽后衰退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不同土地用途下土壤动物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太原市 4种不同用途的土地上进行了土壤动物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 8489只,分属 4个门, 7个纲, 16个目.优势类群 2类,常见类群 6类.共占捕获量的 96. 68%.分析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  相似文献   

15.
淳化县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的分布参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树种的根系消弱系数 (rootextinctioncoefficient) β是确定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主要参数。通过研究渭北黄土高原淳化县境内的主要造林树种———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确定了该树种在不同立地上 β值的大小。结果表明 ,阴坡立地的 β值均在 0 .982以上 ,而阳坡立地上的 β值则一般小于 0 .982 ,说明阴坡立地上的刺槐根系分布深度要大于阳坡立地上的分布深度。其细根 (Φ <1mm)的分布深度大于较粗根系 (Φ <3mm)的分布深度 ,这有利于刺槐对深层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吸收 ,适应干旱环境 ,促进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出硼的含量分布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讨论了硼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迁移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的关系,指出在酸性淋溶条件下有机质对硼未表现出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伐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a来采伐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和室内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地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于皆伐林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质量分数:皆伐林地高于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速效磷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变化无规律,阔叶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pH: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水解酸低,阔叶混交林则相反;枯落层厚度:保留带、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同一林分,随着采伐后时间推移,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有机质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和皆伐林地逐年降低,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降低快些,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增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pH逐渐升高,水解酸逐渐降低,落叶松人工林水解酸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给五马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以五马河流域中三元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利用相关评价方法结合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采用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插值分别对土壤中养分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含量水平及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全氮(TN)、全磷(TP)、有机质(SOM)总体含量较丰富,全钾(TK)非常缺乏。土壤养分空间分布TN和SOM含量北部高于南部,TP和TK含量南部高于北部; TN含量最低分布在西南、SOM和TK在中部、TP在东北;(2)Hg、Ni、Cu和Zn平均值高于贵州省背景值,Cd高出背景值和中国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存在污染现象,Cr和As为清洁;重金属空间分布Cd、Cr、Hg、As和Zn含量北部高于南部,Ni和Cu含量南部高于北部; Zn含量最高分布在东北、Cu和Ni分布在中部少部分区域,Cd、Cr、Hg和As分布在西北;其中西北存在Cd污染,中部和西南少部分区域存在Cu污染,东北存在Zn污染;(3)部分采样点Cd、Hg已存在潜在生态风险,Cr、Ni、As、Cu和Zn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25%采样点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为中度风险,其余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测试和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土壤指标随土类的变化、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异规律、土壤指标对区域水蚀过程和形态的协同影响等角度对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影响全国范围内水蚀过程中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容重、粉/粘、有机质含量;土壤指标值随土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指标值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在地形等因子不变条件下,四个土壤指标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区域水蚀过程、形态和危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宏观趋势性研究是可行的,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土壤中八种元素背景含量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亚热带土壤元素含量一般要高于暖温带;陕西省土壤中元素含量,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递增;土壤中元素含量在各区域内的地理分布都不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