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睿 《甘肃科技》2009,25(15):28-29
介绍了基于EPON技术改造和建设广电新一代宽带网络,将原有的广电HFC网络从单向网络改造为双向网络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多数网络没有完成双向网络改造,这样的网络只能满足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不能承载多媒体交互业务,也不能实现数据、语音、电视的三网业务融合。基于EPON技术的EPON+LAN和EPON+EoC两种接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广电HFC网络,并把目前以单向分配为主的网络结构,向具有多业务承载能力的双向宽带网络推进演变,帮助广电行业成功实现三网合一。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以及相关应用的飞速发展,给有线电视网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必须对现有网络进行双向传输化的改造。双向化改造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为广大有线用户提供交互式视频、语音、In—temet接入、增值应用等丰富的业务,真正实现多种业务的融合。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是广播电视行业向数字化时代迈进的必由之路,但在巨大机遇面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我国通信网络代维外包虽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但仍处在初级阶段.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推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通信行业及其配套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代维产业作为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本文结合通信行业新的特点,对通信代维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广电网络一直以来只有有线网络,为了提升广电网络的竞争力,本文以江门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的建设项目为例,研究了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的网络架构和技术特点,介绍了项目在江门开通后一系列的技术测试数据,并利用有线无线融合网络测试了多种全新的业务模式,该项目已于2016年10月底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家组的验收.江门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业务的竞争力,为广电网络的转型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国内外三网融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三屏融合作为三网融合的具体业务形式,必将得到广电和电信行业的大力支持,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三屏互动服务运营平台、服务资源接入适配平台两个子平台的研究,采用融合消息协同和信令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4个技术创新,即:基于双向网络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的创新、基于用户访问行为分析的智能推荐技术的创新、智能终端服务管理与分发技术的创新和支持流程规则与事件规则的ESB引擎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三网融合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德 《甘肃科技》2010,26(20):93-94
三网融合从技术层面来说,主要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业务融合,通过技术改造,互联互通,并能同时提供报刊语音、数据、图象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三网融合是我国新时期传媒电信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媒产业发展是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传媒产业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战略,成为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产业主体。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提供包括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多媒体服务的通信业务。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线,突破国界,形成全球化的信息通信网络。而广播电视网络是我国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作用,发挥优势,摒弃劣势,以最积极的态度迎接"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广电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原科技》2015,(4):32
日前,工信部批复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同意在太原市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并可结合市场情况自主制定和调整资费标准。据了解,早在2012年初,太原就入选国家第二阶段"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山西广电信息网  相似文献   

9.
城域网是数据骨干网和长途电话网在城域范围内的延伸和覆盖,它承担着集团用户、商用大楼、智能小区等业务接入和通路出租等纷繁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各类网关实现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IP接入和各种增值业务及智能业务,并与各运营商的长途网和骨干网实现互通。城域网不仅是传统长途网与接入网的连接桥梁,更是传统电信网与新兴数据网络的交汇点及今后三网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潘鑫怡 《科技资讯》2010,(4):248-248
本文是基于有线双向网提出酒店双向业务接入的各种设想及相应方案,使得有线电视与酒店网络互联,酒店收入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从网络业务的数据化、网络技术的宽带化、网络应用的分组化、网络接入的无线化、“三网”融合等方面论述了电信网演进的战略趋势。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语音、数据和视频三大承载网络在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的本质是业务的融合,网络是业务运营的基础,未来的三网融合也决不是网络的替代,而是植根于业务和产品层面的网络互补和融合演进。  相似文献   

13.
孟军  王跃 《广东科技》2012,21(19):199-199,203
三网融合狭义上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相互兼容和连接,面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服务平台,广义上是指将多张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进行融合,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并进一步融合物流网、智能电网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智能网络,为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生产水平,为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雷雪梅 《科技信息》2009,(34):211-211
为了使互联网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了解整个IP网络的运行情况,使IP网络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采用了一套SNMP协议的综合网管系统对整个省网进行管理。IP综合网管系统通过对从核心层到业务接入控制层所有设备监控,来协助互联网管理人员对互联网业务及台帐进行相关统计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李焕祥  孟晓华 《科技资讯》2014,12(18):25-26
三网融合在即,在做好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同时,乡镇有线电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EPON+EoC模式在有线电视双向改造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利用EPON+EoC技术开展有线电视宽带及其他增值业务,实现一线入户、多种业务全部承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用户与业务提供者之间的如何搭建现代化通信桥梁的问题,研究了国际电信联盟关于接入网框架建议的相关内容和接入网的主要特征业务、信令的透明传送,接入类型及业务的特性,网络管理的独立性.利用分析推演法探讨了V5接口的使用给网络营运商和用户带来了安全性好、成本低和综合业务的便利.形成了DLC光纤接入、PON光纤接入以及无线接入等系统,提高计算机网络的QOS、宽带特性和网络管理的安全.接入网技术,更适合应用到电信网、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中去.  相似文献   

17.
三网融合性的视频通讯系统软件,有效地解决了多类型、多通道、跨地区的信息传输问题和多种信息传输的兼容问题,形成了软终端的市场信息一体化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即"乙太三网融合平台"."乙太天下通"的新概念是服务的融合,远远超出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物理网络"融合.TCP/IP协议在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TV、VOIP的应用充分肯定了三网合一的优势,技术的发展与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表明电信网、因特网、电视网三网合一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的业务应用融合已经蓄势待发.数据、语音、视讯"三网合一"系统,使企业向着网络管理视频化、运营模式数字化、服务体系零距离的战略目标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有线电视网络是一种满足用户的求,具有高质量的图像接收功能的电视视频网,三网融合技术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融合一起,极大的节约网络资源,使得网络资源大化,基于三网融合技术下的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满足有线电视视频流的畅通传输,促进了宽带建设的覆盖范围,提升了有线电视网络行业业务水平和能力,给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周小平 《科技信息》2012,(35):86-87
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传统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不能满足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新业务的开展,实现网络双向化改造势在必行。结合现有电视网络状况、施工可行性及资金投入等方面,EPON+EOC技术是一种双向化改造优选方案,技术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三网融合技术逐渐的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在广播电视当中三网融合技术也日益重要。通过在数字化电视网络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多网络的融合,通过网络的双向改造来实现网络的稳定性。并且利用双向改造的方式实现网络竞争模式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广播电视发展中,三网融合技术必然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实现网络融合的稳定可靠性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