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回顾会话修正理论和语境顺应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他人启动修正模式对社交因素和心理因素的顺应及其语用意图,如照顾面子遵循会话合作原则等,指出他人启动修正方式是对交际语境顺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乡村老妪——刘姥姥是具有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典型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她的平民身份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贵族身份格格不入,却同时扮演着贾家的受惠者与施恩者的角色;她诙谐风趣的气质和举止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几近成了“幽默”的代名词.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以刘姥姥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合理性根源,即刘姥姥受到贾府上下人等如此欢迎(黛玉、妙玉极少数人除外)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及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依据,通过运用校园学生日常会话语料并结合268份问卷调查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闽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和动态顺应现象,探讨这种相互顺应所达到的语用目的与交际效果,力图寻找相关理据佐证并支持维氏顺应论的语用功能性视角观。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个小人物,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神采独具、魅力四射,具有超凡的交际能力与口才,深得人缘,主要表现在她“出谋划策,循循善诱;知己知彼,语无大错;言语个性,质朴得体;识趣凑趣,逢场作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重点与非重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引见凤姐之前,这样介绍她的主子:嗐,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了些儿。周瑞家的这段话,有褒有贬,显然褒是重点,是以崇拜得意的口气说的;贬非重点,是以遗憾的口气顺嘴带说的。  相似文献   

6.
王永红 《科技信息》2007,(24):216-217
本文从顺应论和选择性注意理论的视角描述了微观翻译语境的构成要素,语境因素对译者选择的影响以及微观翻译语境中的互动制约机制,进而指出,译者随着微观翻译语境的动态变化而进行动态地顺应。所以他/她的语言处理方式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援用顺应理论阐释日语会话中"创造相似性隐喻"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受阻的原因,发现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忽视语言使用与交际对象、物理世界和听话人语境动态顺应所造成的。因此,说话人在选择隐喻这一语用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双方认知语境的相互关联性,以避免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是人的具体行为,具体的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实的语境之中。从这样的角度观察语言,语言在我们的视野中就不再是一个个静态的句子,而是人们在一定语境中动态的行为过程。本文将从一则众多语言学家在说明会话含义时引用的笑话入手,提出语境在理解会话含义时的重要性,通过剖析这则笑话产生的原因来列出语境信息在解读语篇时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纳入了教学内容,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文中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该文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笑"字入手,去分析不同人物的"笑"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赋予人物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闽南地区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有其特有的顺应特征和具体的语用功能。从语用学视角分析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会话实例,发现在闽南文化思维语境下,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综合考虑闽南话与普通话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语境变量的基础上选择的语用策略;在顺应的过程中,闽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实现了简约、尊重、排除、标记等社会语用功能和情感、强调、幽默等心理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传说自唐景龙年间(707—709)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布洛陀神话中“僚三姐造歌”算起,就更加久远了。刘三姐现象的魅力至今不衰,在于她身上负载着壮侗仫佬毛南等民族祖先僚人久远的历史的文化基因,在于她身上人神中介的神秘,还在于她本身就是稻作文化的代码和符号。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这是民族生命之根,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保护和弘扬。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和《艺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两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在引用关系中有明显体现。文章对《艺概》引用《文心雕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了解刘勰与刘熙载对于某些文艺问题的共同关注,也有利于了解刘勰有关文艺思想在刘熙载那里得到的反响与呼应。  相似文献   

15.
短暂生命献给妇女解放而义无反顾地进行反封建与争取民族解放崇高事业的秋瑾,四次改换男装,走出家庭,走出女界,走出国界,以男装走进湖州浔溪女校,由教育宣传入手,从事更为壮阔的革命活动,或长袍马褂,或西装革履。"女作男装",把历史偶然的"女扮男装"与文本冲动的创作变为实际行动,抗争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突破主外男子建功立业的禁区,颠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追求"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以自己悲烈牺牲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性别视角下的秋瑾"女作男装",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