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据TD-SCDMA和WCDMA的标准规范,从理论上分析了TD-SCDMA基站和WCDMA基站在同一地理区域共存或共站址时相互间的干扰,论述了FDD/TDD系统共存研究的方法,对FDD/TDD干扰产生的相对容量的损失进行了仿真,给出了工程实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多个UWB(超宽带)设备对其他窄带接收机所产生的累积干扰.分析了干扰分布场景,从接收机抗干扰特性的角度,基于接收机灵敏度这一衡量接收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结合"干扰温度"模型,针对UWB设备时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系统的干扰,采用符合相关系统规范要求的参数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频谱掩码不能够满足多个UWB设备与UMTS系统的共存要求,同时UWB设备的分布以及频谱掩码对于累积干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干扰分析及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TD-SCDMA与WCDMA系统共存干扰主要表现为WCDMA系统容量受损,分析了容量受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设计了一款共存滤波器以减少系统间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多载波CDMA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载波扩频码分多址系统是一种消除符号间干扰的有效技术.它结合了OFDM和CDMA的优点,在高速数据传输时,其抗符号间干扰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单载波CDMA.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多载波CDMA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特性比较,然后分析了MC CDMA与DS CDMA之间的关系及MC CDMA与OFDM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同时接入系统的用户数目的增加,系统用户间的相互干扰也逐渐增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CDMA通信系统的性能,也限制了系统容量的提高.分析了影响WCDMA系统容量的一些潜在因素以及干扰余量与小区负荷的关系,并分别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对WCDMA小区容量与覆盖范围的关系、小区负荷变化对服务质量(QoS)的影响以及相邻小区对小区容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小区容量提升这一宽带码分多址接入(WCDMA)系统商业运营与网络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在研究信道多址干扰抑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高小区容量的新思路,即在抑制下行公共导频信道多址干扰的同时抑制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多址干扰,并给出了基于这种思路的新型Rake接收机的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新型接收机相对于传统Rake接收机具有更好的误比特率和小区扩容等性能.  相似文献   

7.
给出多速率CDMA(码分多址)移动系统中不同速率信道发功率与发信速率的关系式,纠正了原常用计算式的错误,并由此导出一种码分多址/时分多址技术可用于改进原FDD WCDMA和cd-m a2000标准中只使用码分多址和VSF(可变扩频因子)实现多用户多速率兼容的方法。该新技术使用码分多址区分语音数据用户、数据速率近似等于语音用户速率的数据用户和一条高速数据信道,而在高速数据信道中再利用时分多址的方法区分那些高速数据用户。在语音和低速数据用户接收机中可以使用简单的干扰抵消器,用于消除一条高速数据信道产生的自干扰。这种新技术可以增加系统容量,减少发功率需求,并使用较简单的干扰抵消器,降低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下行链路中引入一种新型的单天线干扰消除(SAIC)算法,插入交替线性输出均衡器(ALOE)滤波模块,无需变动传统接收机链路结构即可实现良好的同频干扰消除.同时针对邻频干扰和复杂干扰环境,引入一种基于功率谱估计的邻频自适应检测方法.相比传统的能量噪声估计方法,该方法结构更为简单,复杂度更低,能有效提升接收机面对各种场景的适应能力.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多模芯片中,以较低的复杂度、较好地提升系统的抗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2G网络话音通信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载波传输技术和RAKE接收机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 CDMA)RAKE系统模型.当存在多址干扰和窄带干扰时,分析了系统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并与单载波RAKE系统及多载波DS CDMA系统性能作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只要选择合适参数,多载波DSCDMA RAKE系统有更强的抗窄带干扰及多址干扰能力,并能支持更多的用户数.  相似文献   

10.
2/3G共站建设是低成本快速建设3G网络的主要思路。本文依据共站天线空间隔离模型,对WCDMA和GSM1800系统间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给出了测算结论并提出工程上消除干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