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死、苦、乐乃人生之大题,屈原以自身的知、情、言、行来昭示着对其的理解。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更是发愤以抒情,将情感与思想熔铸于其中,《离骚》不仅是一曲爱国的颂歌,诗人因爱生怨从而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力量,而且对生死苦乐之诠释也力透纸背,使后人读之不由引发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佛教因明学之双重意蕴为视角,全面分析《萨迦格言》的句法结构、内在旨归。并同时简略地阐释:藏传佛教在理论构造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萨班·贡嘎坚赞,在藏传佛教形成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飞廉之死考     
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  相似文献   

5.
张斌 《科技信息》2009,(26):156-156,158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意境优关的秋江夜泊图,更重的是它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愁绪如何寓于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之内?长期以来,小诗创造的意境引起过无数骚客文人热议。本文以意境为轴对诗中意象缀合进行研究,以揭《枫桥夜泊》意境抒写之美。  相似文献   

6.
“中医”词义考辨与“常得中医”思想任占敏(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13)1“中医”词义考辨探源“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有关内容,文中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盛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  相似文献   

7.
熊文彬先生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西藏历史、艺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是西藏艺术研究领域执着的追梦人。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成果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在藏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先后出版《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江孜白居寺壁画研究》《元代藏汉艺术交流》《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龙椅与法座:明代汉藏艺术交流史》《西藏通史·明代卷》《早期汉藏艺术》和《十二世达赖喇嘛传》等专著和译著,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百余篇。文章围绕熊文彬先生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西藏艺术特别是西藏美术考古等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学术影响及其学术观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学术专访。  相似文献   

8.
诗意画又叫命题画,渊源流长,属文人画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文学化的表现形式,其博大精深的美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绘画的基本特征,是独树干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诗意画发展简述汉魏以来,中国画逐步走上了文学化的道路。汉代刘褒画《诗经》中的《北风》诗与《云汉》诗意,使观者感到《北风图》凉,《云汉图》热(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东晋顾消之以曹植《洛神赋》为题材,创作了《洛神赋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采取分段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人神之间的眷恋、哀怨的情思以及似有还无的梦幻景象,通过人物…  相似文献   

9.
阮籍五言《咏怀》诗充满感伤,其内涵包括时代政治之压抑,个人处境之艰难,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忧生惧死,孤独渺小的无奈和深沉的绝望,这与建安文学之悲慨有着极大的区别,它主要源于人生之短暂,祸福穷达之无常。这种人生固有的痛苦为何在阮籍《咏怀》诗里表现得格外突出,其原因除了时代政治、个人处境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生死观和天命观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河南植物志》中未记录的河南产木犀科植物2种、1变种和1变型,其中齿缘苦枥木(Fraxinus insularis Hemsl.var.henryana.Z.Wei)为河南分布新记录,订正了一些分类群的学名。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5.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