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应用重元素钍的高配合物[Th(P_(204))_3Cl_4]与三乙基铝组合作为催化体系,使乙炔在常温下定向聚合的研究。表明了该催化体系对于乙炔聚合过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得到的聚乙炔薄膜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且顺式含量较高(~80%),柔软性好。并对制得的聚乙炔薄膜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设计并合成了含有多个取代基的苯乙炔衍生物(0EDHPA)单体,并在不同的催化体系中,对单体的螺旋聚合反应条件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含有多个取代基的苯乙炔衍生物单体OEDHPA在以铑络合物[Rh(nbd)C1]:为催化剂,手性胺(R)-PEA或(S)-PEA为共催化剂的手性催化体系中进行了螺旋聚合,并通过1HNMR、IR及元素分析确定了单体的结构,利用圆二色谱一紫外光谱(CD—UV)确认了生成聚合物的螺旋结构。最后在不同的溶剂中,对聚合而成的螺旋高分子的溶解性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用水热法合成了磷酸镉铝分子筛型催化剂CdAPO-5。对新合成的样品进行了XRD、IR、DTA及TG分析,结果证明该样品具有分子筛结构。此外,还研究了CdAFO-5对乙炔气相水合反应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直接法合成丙烯腈进行了研究,以克分子比为7:1的乙炔与氰化氢的混合气体,通入含有625克氯化亚铜、336克氯化铵和625克水的催化剂(pH=1),在80℃反应,氰化氢的转化率达92%以上,乙炔与氰化氢的克分子配料比及通入催化剂的速度对产率有显著影响.对混合产物中的氰化氢、乙醛及丙烯腈含量进行了测定.用分镏的方法除去粗产品中的少量杂质,得到了与间接法有同等聚合性能的丙烯腈.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钼系催化剂催化合成1,2-聚丁二烯研究的历史及概况,重点阐述了钼系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催化剂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因素(包括催化剂的用量及配比,聚合条件,杂质等),活性中心模型,聚合机理及聚合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展望了钼系催化剂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一种含π-共轭平面取代基的苯乙炔单体,并通过核磁共振确定了单体的化学结构。以铑催化剂([Rh(nbd)Cl]2)为主催化剂,手性胺苯乙基胺((R)-PEA)为共催化剂的条件下对单体进行螺旋选择性聚合,成功制备了苯乙炔聚合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通过圆二色光谱图确定了聚合物具有单手性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7.
高效柴油降凝剂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柴油降凝剂进行了研究,降凝剂为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及正十八胺三元共聚物。该三元共聚物的合成首先是用顺丁烯二酸酐及正十八胺以酸做催化剂进行了酰胺化反应,由生成的酰胺化合物与苯乙烯在过氧化苯甲酰作用下聚合而得。根据国家标准,采用O^#柴油对三元共聚物降凝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柴油有较好的降凝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4-十二烷氧基-3,5-二甲酰基苯乙炔和十二烷基苯二胺为原料,首次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大体积π-共轭平面取代基的苯乙炔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确定了单体的化学结构。以铑络合物二[氯化(二环[2,2,1]庚-2,5-二烯)铑]为催化剂,手性胺(R)-苯乙基胺为共催化剂的手性催化体系中进行聚合,成功制备了含有大体积取代基的聚苯乙炔,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在CO2的气体分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羟基乙酸均聚物PGA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验室合成的羟基乙酸二聚体乙交酯为原料,经乙交酯开环聚合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羟基乙酸,对乙交酯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开环聚合成的均聚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体结晶次数、催化剂浓度、聚合时间等条件是影响聚合物特性黏度系数的重要因素.合成了满足要求的聚乙交酯,并提供了合理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为原料,用(CH3)4NOH作为催化剂,低粘度二甲基硅氧烷为封端剂,采用本体阴离子聚合法合成了侧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并对其结构用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制备过程中聚合时间、KH–602、封端剂及催化剂用量等对氨基硅油技术指标的影响,得到了完整的工艺配方.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脉冲技术,以硝酸结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为电解液,在铂电极上得到质地均匀,附着良好且有相当厚度的聚乙炔(PA)膜.不发生近期有关文献所报导的生成的PA以粉末状沉淀于电解液中的现象;电极表面状态,溶液的浓度、温度,脉冲电流的波形、强度,以及溶液中通入乙炔的量对聚合过程有重大影响;红外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电导率的测量以及循环伏安(CV)曲线皆证明在铂电极上的聚合物是Co~(2+)离子掺杂的PA.本文还从聚合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直接估算电导率的公式.按此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针对通过反应时间调控聚合反应在室温条件下硅基表面的聚合物薄膜厚度问题,采用表面诱导活性开环聚合的方法,以N-己基-5-降冰片烯-2,5-二羧酰亚胺为聚合单体,通过对聚合催化剂的筛选,确定使用Grubbs二代催化剂,进行聚合物刷制备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表面诱导活性开环聚合,把聚合物通过化学键连接到基板表面,获得了厚度超过100 nm、表面光滑的、大面积生长的纳米级聚合物刷.研究结果对采用表面诱导开环聚合方法制备出高质量的聚合物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三丁基氯化锡 (Bu3SnCl)、辛酸亚锡 (Sn(Oct)2)为引发剂 ,以及不加引发剂时ε-己内酯在PVA膜上的原位接枝聚合。考察了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加引发剂时 ,直接以羟基引发的体系产物接枝率较高。对接枝膜进行ATR和SEM表征 ,证明所得的产物为接枝共聚物。同时研究了接枝前后PVA膜耐水性的变化 ,证明接枝膜的耐水性随着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聚氧四甲撑二醇的合成研究:发烟硫酸法PTMG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发烟硫酸为主体的双元催化剂进行四氢呋喃开环聚合剂制备聚氧甲甲撑二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开环聚合宜采用30%浓度的发烟硫酸,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辅助催化剂B的加入可灵活调整产品的数均分子量;未反应的四氢呋喃经适当处理后可以回收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利用不同温度下的饱合溶液以控制聚乙炔的掺杂量,简便易行,并研究了不同掺杂量聚乙炔组成的一次电池的电势——掺杂量关系。对一次电池性能,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叔丁醇亚铜为催化剂、四种卤代烃OET基氯、正丁基溴、叔丁基氯、叔丁基溴)为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引发剂和催化剂比例、聚合温度、单体浓度以及卤代烃中烷基结构和卤素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聚合反应具有明显的诱导期,不同聚合反应时间的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之问不呈线性关系,表明本聚合反应并不具有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Nd(naph)_3-Al(iBu)_3-Al(Et)_2Cl为催化体系,进行丁二烯的聚合,考察了催化剂陈化方式、单体浓度、催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规律,并着重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关系及溶剂性质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环戊二烯对亚麻籽油进行改性,合成了改性亚麻籽油(MLO)低聚物。用丙基硫醇三甲氧基硅烷(MPTS)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的多功能巯基硅氧烷溶胶(MPTS溶胶)。把巯基硅氧烷溶胶、光引发剂加入到MLO低聚物中,制备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混杂膜。用热失重分析(TGA)评价了MPTS溶胶对混杂膜热稳定性的影响,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MPTS/MLO混杂膜的显微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用Photo DSC对混杂膜的光固化反应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混杂膜的热稳定性比纯MLO膜高,混杂膜具有微相分离结构, 巯基硅氧烷溶胶能够提高MLO体系自由基聚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一种含有苯环间隔基的含氟丙烯酸酯单体,随后采用自由基聚合合成了新型含氟聚合物PFBA和对比样品聚合物PFA,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光谱验证了其化学结构,通过接触角测试研究间隔基对聚合物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PFA膜的初始接触角为117.4°,PFBA膜的初始接触角为109.9°;随着接触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浸渍法制备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催化β-蒎烯阳离子聚合合成β-萜烯树脂.运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和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磷钨酸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负载量为60%,用量为0.6g,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h,β-蒎烯的用量为3 ml,1,2-二氯乙烷用量溶剂为7ml时,β-蒎烯树脂收率可达84.8%,数均分子量在1200左右,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