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9,(5):76-77
大部分的幻觉图形都不是科学家发明的。它们是视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致力于通过洞察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视觉错觉。  相似文献   

2.
正小边缘餐盘节食方法基于德勃夫大小错觉(Delboeuf Illusion),这种错觉是指,对于相同的两个圆圈,大脑会认为周围边界较小者大于周围边界较大者,反之亦然。过去的研究建议使用边缘较小的餐盘,让餐盘上的食物量显得更多,帮助人们减少实际进食量。但本古里安大学视觉感知与行动实验  相似文献   

3.
<正>艺术家在皮肤上巧妙利用青色、紫红色、黄色以及绿色等颜色进行绘画创作,使人体彩绘将模特融入周围环境中,达到欺骗人类视觉奇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斌供稿 《科学大观园》2009,(19):F0003-F0003
据英国媒体报道,疾速飞行的子弹横穿物体的瞬间会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艺术家阿兰·赛勒使用气枪、照相机以及计算机图片编辑软件,为.我们呈现了这一瞬间的视觉盛宴。在这组图中子弹穿行的速度为152.4米/秒。  相似文献   

5.
王晓敏 《科学大观园》2009,(23):I0002-I0003
据英国媒体报道,法国摄影艺术家亚历山德拉·杜鲁特·卢兹利用特殊摄影技栅Ⅱ计算机技术,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放到了“微型星球”上。至今,亚历山德拉已创作出400余幅“微型世界”的图片。亚历山德拉说,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了世界,而他只用几个小时就能制造一个微缩星球。  相似文献   

6.
"锥体上滚"是科技馆中常见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展品,它的原理是重心的运动.虽然看到的现象好像是锥体在上滚,但是从侧面观察,锥体重心其实是下移的.造成错觉的原因因为两条支撑杆虽然是向上抬起,但是杆间距离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杆支撑锥体的位置在向外移动,锥体的重心在锥体的内部整合中心上,具体位置在锥体的中心轴的中间,因此,从表面上看物体是由低向高运动,但这其实是锥体的形状以及导轨高低不等,给人造成了一种视觉错觉,实际上锥体的重心自始至终还是在下降.我们可以动手做个小实验体会一下.  相似文献   

7.
吴健 《科学大观园》2010,(17):F0002-F0002
<正>美国加利福尼州现年62岁的艺术家约翰·皮尤是一名三维艺术画画家。约翰专门研究"视觉欺骗艺术",他在世界各地许多建筑的墙壁上绘出了一幅幅逼真的三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显示:猴子也会像人类一样被视错觉图像欺骗,在科学家向卷尾猴和普通猕猴展示德勃夫大小错觉图时显示,它们看到的错觉与人类非常相似。"德勃夫大小错觉"是一种视错觉,同样大小的黑色原点会由于外圈的大小而显得不一样大,外圈越大其圈内的黑点看起来越小。这种视错觉源于大脑在观察黑点时会将背景考虑在内。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分别对猴类和成年人类进行了两次计算机实验。参与实验的猴子  相似文献   

9.
身体性自我意识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一方面通过可操作性实验探索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等对身体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神经-心理模型从整体上说明身体性自我意识的机制。我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两点问题:(1)以身体性自我意识错觉研究取代身体性自我意识研究;(2)把两项测量指标误当作研究对象的两种成分。结合这两点问题,我给出初步的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现年46岁的澳大利亚艺术家詹姆斯科贝特,有一双神奇的手,他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报废汽车的零部件,用一把焊枪,创造出一系列视觉冲击力极强的雕塑。据悉,有的作品价值数千英磅,被很多的博物馆竞相收藏。  相似文献   

11.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慧文 《科学大观园》2021,(21):74-77
自拍在网络时代火了,但"自拍"可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人们对自身一直抱有热情,只是从前受制于技术条件,能看到自己视觉图像的特权只属于极少数人.文艺复兴以后,拥有技术优势的画家们纷纷拿起画笔,将自画像与艺术结合.摄影时代的到来,让普通人记录自己成为可能.在这之后是数码相机、手机高清摄像的突飞猛进,以及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推波助澜,与自画像、机器成像一脉相承的自拍照迎来了大爆发.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40年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沿海城市,直至60年代才进入北方,而在此之前山西人杨昉已开始了摄影实践,其所使用的摄影方法详细记录于手稿《朗山杂记》中。通过对其摄影技法的分析和比较,发现杨昉是较早学习并改良西法摄影技术的人士之一,代表了中国早期摄影技术发展的水平,促进了摄影技术的理论化与规范化及摄影化学知识的传播。探究杨昉及其摄影活动对厘清摄影术及西方光化学知识在晚清的传播过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看几只蓝冠山雀沐浴似乎不会给人带来绝妙的视觉体验,不过,如果以万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捕捉这个瞬问,它突然问就变成了一幅艺术作品。英国摄影师吉姆·泰勒利用自制设备,拍摄到这些具有高清画质的镜头,将公园里常见的事件变成绝佳的摄影作品。结果,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人眼原本看不到的瞬间——鸟儿沐浴的惊人细节和动作。  相似文献   

16.
秋凌 《科学大观园》2012,(21):35-35
日本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盗梦空间"头盔,该装置会让佩戴者产生错觉,认为给他们展示的电视场景是正在发生的真实场景,但实际上它们是事先录制的。甚至研究人员将它的机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一些试验参与者仍无法分辨场景的真假。参与该设计  相似文献   

17.
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名满天下获奖无数的李安,凭借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一次抱得金人归。此外,该片还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和最佳视觉特效奖,老成持重、谦逊儒雅的李安,成了本次奥斯卡最大的赢家。对于一位华裔导演而言,想要冲击长期被欧美导演所垄断的奥斯卡金像奖实非易事。然而李安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数次与小金人儿"亲密接触",取得了  相似文献   

18.
在维也纳粮食大街的拐角处,矗立着一座方座圆顶的建筑,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这就是著名的分离派艺术馆。1897年,以克里姆特为首的很多年轻有为的艺术家脱离了"维也纳造型艺术家合作社",即"维也纳艺术家之家",认为这个组织有他们难以忍受的保守,于是分离形成一个新的艺术组织——"奥地利分离派造型艺术家联合会",并由克里姆特任首届会长。这批艺术家所开创的就是后来  相似文献   

19.
指出科技书刊中,对术语“显微摄影”和“缩微摄影”的英文对应词有错译的现象,并对德语和俄语中“显微摄影”有误译成“缩微摄影”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指出科技书刊中,对术语"显微摄影"和"缩微摄影"的英文对应词有错译的现象,并对德语和俄语中"显微摄影"有误译成"缩微摄影"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