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证券投资的非理性认知风险与市场认知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构建了证券投资的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非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证券投资的市场认知风险度量模型,研究了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对理性认知风险和市场认知风险的偏离问题。研究结论表明: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偏离市场认知风险的程度依赖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权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并不是现代金融学理论所假定的交易"理性人",而是具有明显的"过度自信"、"羊群效应"、"处置效应"、"政策依赖"等非理性特征的非理性交易者.由于非理性交易者具有强化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的双重效应,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当非理性交易者对股票收益的预测偏差在一定范围内时,非理性交易者的增加可能引起股票溢价,也可能导致股票折价,而当其预测偏差超出一定范围后,非理性交易者的增加才会大大推动股价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赵新顺  周惠来 《河南科学》2008,26(4):401-404
理性投资者和有限理性投资者的红利消费分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证券股票定价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基于投资者信念的差异定义了理性投资者和有限理性投资者,并在三角函数效用偏好和一般均衡消费模型的基础上,导证出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的均衡红利消费分布,进而给出了相应的证券股票均衡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投资者的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非理性认知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相互作用,构建市场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分别研究理性和非理性认知风险、认知收益对市场认知风险、认知收益的偏离问题.结果表明,非理性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的偏离程度与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市场价值权重以及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入手,将市场中的交易者分为价值交易者、趋势交易者、资金受限的套利者3大类,同时考虑了过度反应、趋势交易的非理性行为,以及套利者资金受限的情况,使有限套利模型更接近真实市场行为。通过分析模型的数值结果发现,套利者能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中获得套利收益。但是趋势交易者的存在可能使套利者不愿意在套利机会出现时立即套利,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套利者会采取加大市场波动的操作来获得更大的总收益。可见减少趋势交易者的非理性程度对维护市场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行为金融的假设框架下,基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分布和不确定风险厌恶特征,提出了刻画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理性认知期望收益和非线性认知期望收益模型,研究了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对认知期望收益的影响。结果为,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认知和投资者对不确定投资的风险厌恶,投资者对证券投资收益的测算,不是传统金融理论所刻画的理性期望收益(基于历史数据决定或由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决定),而是由投资者的一些非理性特征来决定。  相似文献   

7.
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程度以及他们间的生存性,一直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给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定义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中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完全竞争股票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之间的生存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从而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类信息不对称结构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投资策略问题,并假设金融市场只存在3类投资者:知情交易者、反应不足交易者和反应过度交易者,对每类投资者运用贝叶斯法则修正先验概率.文中得到风险资产的短期均衡价格,同时提出了合理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9.
结合最新的资产定价模型和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检验思路,提出了股票市场理性与非理性羊群行为检验方法,并将股票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扩展到不同市场之间的比较.实证研究表明,纽约股票市场的理性羊群行为程度高于中国股票市场,但其非理性羊群行为程度缺低于中国股票市场,中美股票市场交易制度及投资者理念的不同能够解释羊群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理性内部交易者、启发性内部交易者和做市商均收到部分风险资产公共信息时的内部交易监管市场,证明了该市场的最优交易策略、有效定价规则和最优监管力度组成的线性Bayesian-Nash均衡的存在唯一性。结果表明:当市场处于该线性均衡时,1)启发性内部交易者的利润总是高于理性内部交易者的利润;2)当公共信息越偏离资产的真实信息程度越大时,理性内部交易者的利润越多,噪声交易者损失更大,市场深度越小,监管力度越强;3)当启发性内部交易者重视信息程度越大时,理性内部交易者利润越小,而启发性内部交易者利润越大,市场监管力度越强,但是噪声交易者损失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DHS模型研究框架建立了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模型,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利用该模型解释证券市场中的过度反应和过度波动等异常现象.论证了投资者情绪对长期市场收益具有反向影响,并且情绪交易者的存在导致短期资产价格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12.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从而能够采取正确的投资策略。而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心理和行为上也会出现各种偏差。根据国内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公布的数据,通过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比分析在牛市、熊市开始和结束时,基金持有股票占资产净值的比例,得出国内机构投资者有“噪声交易者”的特性,并且预测能力和择时能力欠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种内部交易者可以与做市商或其他交易者等外部人共同分享部分风险资产信息的内部交易模型;证明了由有效定价规则和最优交易策略组成的线性Bayesian-Nash均衡的存在性。结果表明,如果外部人没有各自的私人信息,那么内部交易者的理性信息策略是不向外部人泄漏自己的任何私有信息。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投资者行为的IPO抑价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行为金融学中有关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观点,对中国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中国IPO抑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假定发行公司以筹集资金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代理人持有股票,并在上市后把IPO股票转售给非理性的中小投资者,以攫取他们的消费者剩余,达到目的.通过模型化该过程,发现中国的IPO高抑价与中国存在众多的非理性中小投资者有直接的关系,是他们导致了抑价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交易者的异质性假定与流通权定价模型相结合,建立了考虑异质交易者的流通受限资产定价模型,指出交易者异质性所导致的风险定价差异不仅直接影响资产的基础定价,而且还通过影响资产所附加流通权的定价,间接影响流通受限资产的折价率.结果表明,随着流通受限资产交易者与非受限资产交易者之间风险定价差异的增加,流通受限资产折价率增大;同时,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和限售期也将对流通受限资产的折价率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香农的信息熵与认知风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分析,指出投资者不同的情绪就会导致不同的认知收益,即使是同一只股票,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对未来认知收益的概率分布也会不一样。信息论中香农的信息熵有时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测度。基于香农的信息熵,对投资者对未来认知收益分布的不确定进行测度就得到投资者的认知风险。一旦知道投资者的认知概率分布,就可以计算出认知风险。一般而言,不同的投资者会有不同的认知概率,因此不同的投资者就会有不同的认知风险,不同的投资者就会有不同的估价和不同的投资决策。从而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测度非理性投资者的认知风险的框架。基于这个框架可以来解释金融市场的一些异象和非理性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中以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职业的专业经纪人具有投资者和代理人的双重身份,根据行为金融理论,经纪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而这种非理性必然会对与经纪人利益相关的委托人带来影响.在系统分析投资者进行决策时存在的诸多认知及行为偏差的基础上,将行为金融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相结合,建立基于经纪人非理性行为的委托代理模型.结果表明,特定情形下,代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委托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将交易者分成具有有限理性的两类:基本分析者和动量交易者,并利用基本分析者和动量交易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证券投资的行为金融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基本分析者的有限理性在短期会产生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在长期导致反应过度。  相似文献   

19.
设计一个良好法律制度的前提是需要了解所要规制的问题的根源所在。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中专家权威主导的披露方式会导致作为信息使用者的投资者对于专家的权威性产生依赖,因而产生思维定式,妨碍投资者进一步收集信息和考虑其它的可能性,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此外,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性质缺乏揭示性说明以指出其条件性,也会导致投资者运用"小数定律"这一心理偏差进行决策,而机构投资者也存在心理偏差,因而他们无法对由噪音交易者心理偏差所产生的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进行调整,会导致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市场泡沫,因此,监管机构也应当对他们的投资行为予以监管。  相似文献   

20.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由理性到非理性)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由非理性到理性)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美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人返回了理性的家.换句话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