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上海生大针织绒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惠奇,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厚、勤、实、智"。他为人平和、谦逊、有胸怀,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他做事不惜力,自己能做的事从来不麻烦别人,总在不停地思考客户、思考市场、思考产品开发。"生大利益大于一切"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企业  相似文献   

2.
“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倪明选常说的话.也是他自己做事的风格。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便是他所喜欢的事。  相似文献   

3.
姜炳炎 《创新科技》2012,(12):54-54
近日。偶读一篇文章.感触颇深。文章说: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小时候常思考“和同学在一起玩感到愉悦”,得出的结论“一小时就像一分钟那样短”;义思考“在火炉旁烤得慌”,得出的结论“一分钟比一小时还要长。”就是这种对时间、对空间的好奇,促使爱因斯坦放飞自己,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最终创市了伟大的相对...  相似文献   

4.
一、修补逻辑漏洞1、《野草、立论》(鲁迅)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婴,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婴儿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婴儿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婴儿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  相似文献   

5.
对王阳明提出的“昂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看法历来态度不一。否定态度有之,肯定态度有之。本文就王阳明“昂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两重性谈点粗浅之见。一、倡导“昂扬人的主体精神”是王阳明终身人生哲学的理想追求。王阳明于公元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县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即倡导“昂扬人的主体精神”。一次,他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他却不以为然,反驳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做圣贤耳。”[1]这种“学做圣贤”的思想,反映出王阳明自小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经略四…  相似文献   

6.
江意 《世界博览》2013,(2):21-23
2013年新年伊始,美国前总统布什家碰到了一件添堵的事:德国著名媒体《明镜》周刊为仍然健在的老布什发布了“讣告”,宣称他已经去世。在“讣告”中.《明镜》的评价相当不客气,说老布什的一生是“一个沉闷无聊的政客”,其总统形象只有跟自己的儿子小布什相比较时,才会显得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7.
同事告诉了我一件事: 昨天,儿子放学回来,红红的脸蛋像熟透了的苹果,跳跃的眼神里闪烁着一丝诡异以及掩饰不住的兴奋。我笑呵呵地问:“大小子,有什么好事要告诉妈吗?”儿子不说话,只是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他异样的表情告诉我,他正竭力抑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安燕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229-229,235
明代诗人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情境教学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其类型之一是: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发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共鸣强烈,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华东科技》2005,(1):46-47
对何培新来说,人生最大愿望,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像雨后的春笋拔节而上,原来在一家相当不错的国营大企业工作的何培新再也坐不住了:与其做观望者.不如做参与者。1998年9月的一天.32岁的何培新毅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公职.悄悄地当上了自己投资公司的总经理。为何要说是“悄悄”呢?因为.一是公司人手少,连兵带将只有3个人:二是公司地方小,创业之初,只能在老北站附近租一间朋友的小屋:三是开张时没有大张旗鼓的鞭炮声以及酒宴庆贺。  相似文献   

10.
《护生画集》的问世,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至今日,它仍然广为流传,在僧俗两界,拥有不少读者。《护生画集》的宗旨,按弘一法师在第一集“跋语”中所说:“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丰子恺后来著文对此说得更为具体:“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①联系第一、二集制作时期国内外兵燹纷起、战火遍地的大背景.该书出版的意义就更为积极、深广,那就是“规劝人们爱惜生命。戒除残杀.由此养成仁爱之心、鼓吹和平。”②《护生画册》先后出版了六集.延…  相似文献   

11.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有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有位科学家得知死神正在寻找他.为了逃避死神的寻找.他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了十二个“自己”,即想以假乱真.让死神无法辨认出真正的自己。死神面对十三个一模一样的人.果真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正的要寻找的目标.只得悻悻离去。但是没过多久,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的死神又转回来对十三个一模一样的科学家说:“先生,你确实是个天才.能够克隆出如此近乎完美的复制品。  相似文献   

13.
姚灵莉 《奇闻怪事》2005,(12):17-1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辅助:关于人类起源的三种说法:“进化论”、“海猿说”、“神创论”) 女儿小的时候常常问我:“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呀,小孩儿是从哪儿来的呢?同学们都会说是妈妈生出来的。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最早的妈妈)从哪儿来的呢?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妈妈生的吗?从古自今,很多人都思考过“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14.
楼下住着一位大嫂,性格开朗、豪爽,热心肠,也非常勤快,大家有事她也乐于帮忙,因此楼上、楼下人缘非常好。大嫂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十五岁的男孩学习很好,自理能力特别强.基本上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次和大嫂唠嗑,谈到她儿子,大嫂哈哈一笑,非常自豪:“我儿子,基本不用我管。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5.
《华东科技》2005,(1):62-63
“人的一生总是要面对许多的事,大到自己无法想象,小到天天都遇见。而我却总喜欢遇到大的选择,也许是我这个人做事是太认真了。”这是采访鲍国平给我印象很深的他说的一段话。作为环保行业和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天之骄子,鲍国平的创业之路、人生体验和他创造出的业绩,总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16.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觉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学杜是把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杜高出于同时代的诗人。文天祥不仅是一个名垂万古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认真学习杜诗的“诗史”传统,感事忧时,“以诗记所遭”;以议论“言志”,直抒胸臆,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因而形成自己诗歌悲壮苍凉的风格.他的律诗成就尤高。  相似文献   

18.
黄美珍 《海峡科学》2007,(9):113-114
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当教师把一个任务交给学生,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这本身就会带来开拓感和成就感。”皮亚杰理论也认为: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布鲁纳也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08,(4):8-13
他是地道的上海商人。精明、斯文、认死理,但举止间隐隐透着一股江湖气: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原则,但关键时刻,抖机灵、“捣糨糊”的功夫也练得出神入化:血液中的“不安分”因子让他徒手创业,打造出中国第一款Windows版财务软件:企业遭遇致命危机之时,“军旗”理论指引他剑走偏锋,开辟出一片新“蓝海”;从物流供应链,到审计、全面预算、远程监控……他似乎走了一条和国内软件同行们完全不同的道路,但10年后的一个华丽转身。他从容杀回ERP市场,用来自“盒饭”的灵感“把ERP变傻”!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者就是博科软件集团的创始人沈国康。一路走来。他头上的“光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中国软件协会理事、上海工商联副会长、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中心掌门人、CCID 2006中国信息化十大领军人物、连续8年“上海优秀民营企业家”……但他依然习惯称自己是“个体户”——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相对时下浮躁的创业风气,他的经历又会带给读者怎样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他从小逃学.因为数学老师浪费他的生命。他出生香港.但他认定自己一辈子都会在中国内地.包括失业。他很少出现在办公室,他只做自己应该做而员工做不了的事情。他向他的加拿大老板要“田”.以便他种豆子做臭豆腐,“因为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