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区和区域水系与城市有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有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特征,有必要借鉴绿道理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从构建城市区域的水系绿道网络入手,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规划模式,在水系绿道的框架内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旅游经济复兴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高台县城水系景观系统规划为例,阐述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高原绿洲城市水系景观系统的建设,分别从水系的沟通、亲水景观的塑造、城市文化元素的体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各景观节点功能定位,奠定了高台县城丰富多彩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中,水系水体规划建设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它为实现滨水地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提供有利的保障.水系水体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场地竖向、城市景观、防洪排涝、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综合协调规划水系平面、水系竖向、水系运行、水污染防治措施等,才能达到滨水地区的水系建设与城市功能定位相符的要求.文章结合规划设计实例,从水系平面、水系竖向、水系运行、水污染防治措施4个维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城市水系规划建设中,人工湿地由于净水效果好、工程造价低等优点被广泛使用.本文对结合人工湿地技术的净水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介绍了该策略在商丘水系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其它城市生态水系规划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中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水系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城市选址与江湖水系的关系,城市水系的规划建设,城市水系的类型,古城的奇葩——水城.特别指出了城市水系的十大功用:供水、交通运输、溉田灌圃和水产养殖、军事防御、排水排洪、调蓄洪水、防火、躲避风浪、造园绿化和水上娱乐、改善城市环境.文中还指出,城市水系在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上有稳定城址、促进工业发展、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功用.并指出,城市水系在形成城市特色方面的重大贡献.文中批评了现代城市建设对水系的破坏,指出只有加强城市水系建设、管理和保护,才能体现名城的特色,建设兼有传统和现代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水生态安全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水系连通的重要性也逐渐彰显。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系连通的概念及内涵,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国内外水系连通案例等。基于以上研究,对廊坊市的水系连通规划做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7.
张翼飞 《科技资讯》2010,(17):151-151
本文根据作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视农村水系规划的问题。强调水系规划应在保证新农村防洪、排灌基本功能基础之上,重点关注水系的环境、景观作用,为新农村创建生态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改造生态环境中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宋都水系规划工程的生态文化意义.认为宋都水系规划工程对开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理念与方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曾胜庭 《科技资讯》2013,(4):248-248
以"化害为利,趋势利导"理念出发,分析总结《广西贵港市水系规划》的规划编制路径。通过分区、水系布局和河湖等级划分及控制等措施,提出水系建设和保护指引,构建良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水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通过对河北省武安境内的三条洛河支流的治理规划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对此项工程的分析详细的阐述了水系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参考城市水系结构连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指标进行筛选,从水系连通的驱动因素和水力效果出发,增加了水系水力连通性评价的内容,选用河频率、河网密度、水系连通度、区域水流动势及河道输水能力等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尺度下的城市水系连通性评价体系。淮安区城区水系的应用实例表明,城市水系连通性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地反映城市水系连通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影响力,开展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福州市晋安东区水系综合治理为例,针对该市水系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工程措施难题,确定了其水系综合治理的实施框架和技术路线,提出了控源、截污、内源消减、保障行洪排涝、生态修复、活水循环和景观提升的具体工程措施;通过有机融合技术和施工方案,实现了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景观4个方面的治理目标,并借助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改善内河水质、恢复生态活力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排涝系统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除了城市化对城市暴雨强度、产汇流具有明显影响外,特定的城市水系条件是制约城市排涝的重要因素。城市河道功能转换滞后,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存在不足,导致城市积水点日益增多。建议开展系统研究,适度超前规划排水系统,打破部门分割状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维护系统,以期改变城市排水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中心城区近百年来水系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06年共6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以及1918年地形图进行解译,获得了共7个时相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水系分布数据.基于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近百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区水系的演变过程及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 1918~2006年,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数由1 018条减少到184条,水系面积从37.68 km2减少到15.26 km2; (2) 水系减少呈从中心向周边逐步发展的趋势,水系形态特征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裁弯取直、填堵等; (3) 城市建设如开发区和住宅区的建设、修建道路和耕地整理等人为原因是造成水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4) 水系演变使上海市中心城区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减弱热岛效应能力变差.根据研究结果,对未来水系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湖泊主要指位于建成区及其邻近正在非农化地区中的湖泊,也包括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点状展布的卫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湖泊.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提出了武汉市湖泊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指出武汉市城市湖泊众多,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认为它们的形成演化、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城市化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明代以来武汉市湖泊变化最为显著.提出了合理永续利用湖泊资源、发展湖泊经济、建设“湖城武汉”、加大湖泊保护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平原城市区域水系连通性评价问题,基于功能连通性和网络流理论,通过在容量约束中融入城市防洪功能需求,将平原城市水系概化为具有功能属性、容量限制和节点平衡条件的单源单汇网络,构建了水系网络最大流数学模型,设计了基于可改进路增广的网络最大流求解算法,将水系连通程度用水系网络达到最大流时的网络流量进行表征,提出了水系功能连通度指标.方法应用于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结果表明:功能连通性方法计算结果较结构连通性方法更符合实际,是对平原城市水系连通性评价功能性理论的完善和定量化计算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河道景观和滨水设施是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于"水"的关注度和要求已从单一的用水安全逐步转向区域水景观和水生态的综合营造。本文从上海市闵行区淀北水利控制片河网水系的现状出发,结合实际,分析了淀北水利控制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契机,并从加强水务规划、综合调水、科学治水、长效管理等方面提出调整河网水系和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受气候与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过度的流域开发,肇庆区域洪涝灾害频仍。在古城规划与营建过程中,防洪排涝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肇庆古城的系统调研及文献研究,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水系规划特征,从古城选址、水系规划、城墙营建、古城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4方面探讨了古城防洪御灾体系的建设。具体适灾措施有:依据对自然地貌及水系特征的规律认识选择城址,利用城市高程进行适应性布局;建设集障水、疏排、蓄滞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形成区域海绵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利用古代工程技术措施,建造有自抗洪能力的城垣墙体结构;注重由政府主导的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结合,从灾前防范管理、灾中抗洪抢险、灾后保障恢复3个环节进行防洪综合管理,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主动防御。古城规划和建设中形成的城水共生的传统生态观念、系统完备的古城防洪排蓄体系、防救并举的防灾工程管理模式,是古城在自然灾害下的适应性体现,对于当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位于太湖平原水网地区的水乡城市景观,因河湖与道路、建筑物相交织而著称,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乡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已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它关系到区域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分析指出,城市水系宜兴不宜废。当前,净化城镇水系,使其免遭污染,已很紧迫。笔者提出了综合治理水乡城市环境,采用生态工程和生物净化技术等初步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学成 《科技信息》2008,(32):125-125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