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具有反贫困性质.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能够推动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促进贵州省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发展特色农村文化,实现贫困农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
关天经济区是连接西北的战略要地,包括六市一区,战略区位非常重要。天水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成员之一,经济欠发达,也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地域之一。天水农村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小、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实现农村脱贫,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加快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而使该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制约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西部开发为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该区干部和村民应更新观念,依靠科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4.
农家书屋是帮助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阵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指导站,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康的"加油站"、"助推器"。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农家书屋建设,改善贫困农村图书资料匮乏、信息资源相对闭塞现状,为贫困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升能力素质提供学习平台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需要,更是民族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精神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农民个性特点的意识形态,反映了农民的价值观念,是农民的精神灵魂。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该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治穷先治愚,治愚靠教育”,人们期望通过教育来摆脱贫困。但贫困地区办教育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使人们走出贫困,反而成了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要改变这一恶性循环,就必须使教育从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和满足农民自身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来,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于办好职业教育。然而,在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着生源日益萎缩,学生招不进来,留不住的困境。经济贫困与教育回报不明显是造成贫困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招生发生困难、滑坡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寻找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使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西北贫困地区,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贫困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根治贫困、使农村摆脱贫困的境地,必须从贫困的主题--"人"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造农村贫困文化,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学校体育资源的缺乏造成学生体育教育机会缺失,而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会排斥.通过对学校体育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学校体育贫困外在表现的分析,从社会排斥的经济、教育、文化3个维度探讨了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原因,并从反社会排斥的视角提出解决农村学校体育贫困的5条路径,以期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和促进公平教育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的关键,而通过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可以提高全国居民总消费水平,从而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针对造成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应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生产补贴,培育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合理引导贫困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发,对于提高贫困县区农业生产效率,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农村贫穷的主要原因,针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农村脱贫致富工作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经文  李明  高媛  丁文  李瑛 《汉中科技》2009,(6):5-6,17
食用菌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生产项目,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论述了汉中食用菌、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食用菌生产现状.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食用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贫困地区,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贫困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想根治贫困、使农村摆脱贫困的境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造农村贫困文化,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14.
贵州紫云县区域贫困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云县是国家扶持贵州的26个贫困县之一,地处麻山极贫地区腹地的偏远位置,加上喀斯特发育、封闭性强、土层脊薄、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少数民族集中、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使该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落后,人畜饮水困难,人口素质低,科技文化落后,集老、少、边、穷为一体,是贵州省内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区域贫困的典型代表,也是省内少数只能通过环境移民才能根本消除贫困的县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怒江州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州是云南和全国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山高坡陡,耕地量少质差;80%人口居于海拔大于1 400 m山地,长期处于种粮为主的原始农业状态;人地矛盾加剧,轮歇种植和陡坡垦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长期滞后.本文以翔实的资料、案例对怒江州的贫困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并提出以下脱贫对策思路:修建山地干线公路,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山地停止种粮,全面退耕还林还牧;调整产业结构,重建生态环境;建设山区新农村,拓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开发扶贫的方针指导下,扶贫工作的根本是要引导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实现生产性质的转轨,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从三峡库区贫困区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较深地打着自然经济的烙印,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要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存在的基础,关键就是要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引导贫困户发展商品生产.推动整个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但三峡库区农村目前存在的人均耕地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产品市场区域窄、市场容量小,农业生产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库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对其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诸如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投入不足、资金缺乏,供给不足、设施老化,市场滞后、沉渣泛起等问题.建构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最低文化生活权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农村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创新社会支援机制;建设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幼儿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较差,卫生、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交互作用导致部分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很不重视,导致农村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条件水平不高。为促进安徽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机制,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改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1、基层政府服务水平。基层政府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后盾,没有它们的有力支持,农民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基层政府要转变工作方式,从“办公室”走向“农村一线”,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从各个方面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