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通杂108、通杂126为材料,分析了在不同灌水时期处理下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穗长、穗重、穗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比CK增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品种产量及不同灌水时期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穗重、穗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从直接通径系数分析来看,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穗重通过穗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间接通径系数正向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剪叶试验探明了冬小麦主茎茎生各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对茎生各叶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剪除后,使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比对照降低,对其中穗粒重和千粒重降低最大,而不孕小穗数则明显增加。剪除主茎中部叶片(8/0—10/0)不仅影响穗粒数,而且影响粒重,剪除上部叶片(11/0和旗叶)除严重影响穗重外,也影响穗粒数。剪除旗叶对穗部性状影响最大。剪叶对穗部性状的影响在品种间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试验针对西藏林芝地区玉米产量影响因素与玉米产量进行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与行粒数、苞叶重、穗长、百粒重和穗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34、0.921、0.834和0.662;与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2,与秃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0.行粒数、百粒重、苞叶重、穗长和穗行数与穗粒重建立了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且呈显著线性关系.在各产量影响因素中,对穗粒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性状是行粒数,直接通径系数为0.355;其次是百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0.251;其他性状依次为苞叶重、穗长和穗行数.提高西藏林芝地区玉米产量的育种策略需以行粒数和百粒重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皮燕麦品系对其产量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2018~2020年试验研究,测定不同品系的生育期、株高、穗长、主穗铃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分蘖力、小区产量和倒伏率,并与对照白燕7号进行比较。结果:ND021621籽粒产量最高,千粒重最大,生育期较短,分蘖力较强,穗粒重较大,倒伏率、主穗铃数、穗粒数和株高中等,穗长较短;ND020965产量次之,千粒重中等,生育期最短,倒伏率最低,分蘖力最高,穗粒重中等,穗粒数较少,主穗铃数最少,株高和穗长最短;Newbury产量第三千粒重较大,生育期最长,穗粒重和穗粒数最大,倒伏率较低,株高、穗长和主穗铃数中等,分蘖力较弱;Souris、Ly01-18和Ly01-12籽粒产量较低,综合性状一般。结论:品系ND021621、ND020965和Newbury籽粒产量较高,倒伏率低,综合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5.
以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不同追氮量对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穗粒位籽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对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不孕小穗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分蘖穗各性状的影响不显著.追氮处理下,结实小穗数和结实小穗率均高于不追氮处理.随追氮量增加,分蘖穗基部不孕小穗数增加,而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低于不追氮处理.主茎穗及分蘖穗各穗位结实粒数和粒重均随小穗位升高呈先增后降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拐点分别位于9~10和6~9小穗位.拔节期追氮,促进了小穗粒数的增加,但二者之间并非正相关关系.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粒位的粒数,以穗下部差异最大,尤以高追氮处理下差异显著.追氮对基部、顶部小穗第1、2粒位和中各小穗第3粒位粒重影响较大.主茎穗和分蘖穗第1、2粒位粒重显著高于第3粒位,而第1、2粒位粒重差异不显著.适量追氮增加了分蘖穗第3粒位粒重.本研究中,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追氮100kg·hm~(-2)时,主茎穗及分蘖穗不同穗位与粒位的结实粒数、小穗重和单粒重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003年在永昌种植的九个春小麦品种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穗长、小穗数、株高上有显著差异,而有效分蘖、株粒重和产量则无显著差异。从各农艺性状对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长次之,小穗数和有效分蘖及株高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对超甜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粤甜3号和吉甜6号为材料,初步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对超甜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超甜玉米的穗行数、穗长、行粒数变异幅度较小,穗轴重、鲜百粒重和单苞鲜重变异幅度较大;在各产量构成因素中,鲜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对单苞鲜重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墨中小麦十四个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株高(X1),穗长(X2)、小穗数(X3)、穗粒数(X4)、穗粒重(X5)、千粒重(X6)、穗下节(X7)和单株粒重(Y)进行了相关遗传系数和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和穗粒数表现型值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大,因而可以把穗长,穗粒数作为高产组合的一个选择指标,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也得知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比遗传相关系数所给出的信息更佳,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
西昌地区玉米杂交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0个玉米杂交种的株高、百粒重、穗行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穗重、行粒数、穗粗、百粒重、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3、0.70197、0.70007、0.65396、0.52793;而穗重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长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穗重>穗长>行粒数>穗轴粗>穗行数>穗位高>百粒重>穗粗>穗位叶宽。因此,在西昌地区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长和行粒数,提高穗位高和穗位叶宽,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是获得玉米高产的科学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杂种优势及遗传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平均优势最强,次为单株穗数、千粒重。杂种一代除单株粒重和单株穗数外,其他经济性状与双亲的平均值密切相关。各种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趋势为:株高;抽穗期;千粒重;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小麦双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算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株高、穗长、主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等六个性状基因作用方式属于加性——显性模型,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小穗数以加性遗传为主,单株穗数的遗传只有部分上位性效应。本文并对供试亲本各性状的显隐性基因分布进行了讨论。该群体单株粒重最大潜力为20.576g/株,主穗粒数为63.07粒,单穗粒重为2.00g/穗。首次提了小麦各农艺性状适宜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12.
凹凸棒石粘土对灌淤土养分含量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麦盆栽研究凹土对灌淤土养分含量及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凹土不影响土壤速效养分,但用量大于40 g/kg会降低碱解氮含量,使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穗长、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下降,不孕小穗数增多;小于40 g/kg时不影响上述产量性状;千粒重随凹土用量的增大而增加,在80 g/kg时达到最大,增加13.01%.  相似文献   

13.
对42份引进燕麦材料在株高、千粒重、主穗小穗数、轮层数、主穗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主穗小穗数的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空铃数、主穗粒重和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空铃数,其次是主穗粒重、主穗小穗数和千粒重。各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42份燕麦材料在距离系数为7.0时可被划分为5类。这些类型为青海地区燕麦育种提供了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0个玉米自交系的14个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行粒数、穗组、百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占优势的自交系一般单株籽粒产最也高;穗行数、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生育期等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不大,这些性状要根据生产或育种实践的需要进行选择,并以主成分值作为选择指数,在110个自交系中筛选出产量较高的一些自交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关联度分析法,对通辽地区25个蓖麻杂交F1代12个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蓖麻杂交种产量构成各因素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生育期>百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一级分枝果穗数>主茎粒重>主茎蒴果数>主茎穗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和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为筛选适合在沿淮地区种植的耐渍品种提供参考。选择34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全生育期进行常规栽培和灌浆期渍水胁迫处理,测定穗数、穗粒数、粒重、产量、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7个主要产量和品质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渍系数,通过聚类分析评价各小麦品种的综合耐渍能力。渍水胁迫下,小麦的粒重、籽粒产量的降幅较大,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从耐渍系数的变异系数看,灌浆期渍水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粒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穗粒数>淀粉含量>穗数;耐渍性平均隶属值与粒重、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重、湿面筋、蛋白质、淀粉含量的耐渍系数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的耐渍系数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耐渍型、中间耐渍型和敏感型,材料数分别为22、10和2个,分别占参试材料的64.71%、29.41%和5.88%。粒重、籽粒产量可作为小麦耐渍评价的首选指标;扬麦13、扬麦22和宁麦13可作为小麦耐渍栽培育种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4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所配20个组合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不育系、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杨对效应值的比较,表明籼型新不育系红矮A在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结实率等性状上的配合力明显高于珍汕97A,其它性状与珍汕97A具有相似的配合力。绵灰2009穗着粒、穗实粒、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配合力明显高于明恢复63,结实率和全生育期与明恢63具有相似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18.
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0个常用自选和引入的玉米自交系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达到正向极显著吐丝期、株高、穗行数、单株叶片数、单株产量的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宜早代选择;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较其余性状高,获得的遗传增量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以及它们所构成的选择指数对单株产量的相关遗传进度都较高,通过这3个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玉米高产田(≧15000kg/hm2)的典型特征、内在规律,提出产量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并进行高产验证。结果表明,35°N~44°N可作为中国玉米高产带。收获穗数是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和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按80%置信限计算,在目前生产水平下,产量实现15000kg/hm2的理想结构模式为:种植密度70755~101250株/hm2,穗数7.01×104~10.09×104穗/hm2,穗粒数453~642粒,千粒重323.0~414.9g,单穗粒重162.5~236.2g;高产田单株生产力以穗粒重200g左右的中穗型为主。选择耐密植、中晚熟品种,增密种植,保障水肥供应,精细管理,适时晚收,创建一个高质量群体,增加花后物质生产量和转移率,充分挖掘当地光热资源是当前中国玉米高产突破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1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