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严氏“雅”译观产生的历史,社会,教育背景和哲学基础,从辨证历史观的角度看,“雅”译观作为译事中宏观的指导理论和译文评鉴标准,与画学的“等值论”相得益彰,仍不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德全  宁志敏 《科技信息》2010,(33):I0186-I0186,I0208
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可谓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它出自于中国近代优秀思想家、翻译家严复之口,在国内译界历经百年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影响力:相对而言,功能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纯理功能,而正是这一思路为实现严复的“信、迭、雅”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途径,克服了严复翻译标准中的抽象与缥缈,使得这三个字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3.
郭培中 《科技信息》2010,(33):218-218
翻译的信、达、雅始终是翻译工作者奉行的准则,它不但要求英译汉,而且也同样要求汉译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已有多种英译,但都还欠雅。为适应对外宣传以及推介的需要,有必要将其英译句再作“雅”正.  相似文献   

4.
跳出传统的“原语中心说”的框框,从“译语中心说”的视角重新审视严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不难得出“信”为“诚信”,“达”为“可传达性”,“雅”为“用标准语”的结论。由此可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融道德标准、内容标准和语言标准三者于一体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5.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相似文献   

6.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严复在他的巨著《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但是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一些专家发现这一翻译标准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旨在分析严复这一翻译思想的特点和其弊端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风花雪月”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其中以“风”绘景、咏志、抒怀、传情的经典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本文着力于探索在汉诗英译中,如何能够真正“信、达、雅”地塑造出风的意象,奏绘出风的声色,展现出风的动感。  相似文献   

9.
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鲁迅语言观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发现随着鲁迅从早期所持的工具论语言观向后来的语言世界观的转变,其翻译策略也随之从以读者为中心的维持古代语言系统的意译、改译向原著为中心的改造古代语言系统的直译、硬译变化。  相似文献   

10.
谢青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61-63,74
“风花雪月”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其中以“风”绘景、咏志、抒怀、传情的经典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本文着力于探索在汉诗英译中,如何能够真正“信、达、雅”地塑造出风的意象,奏绘出风的声色,展现出风的动感。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到目前为止的译学研究仍还围绕着"译"的方法上,在追求"信达雅"的境界上做文章,对"传"的研究还不多见.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把翻译学建构在传播学的框架下,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和模式解析翻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界一般认为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即译者只能进行直接翻译,而译为非母语即逆向翻译则饱受责难.在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一书中,作者博康以理论分析、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挑战了"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的传统观念,指出这种观念所赖以生存的"母语"与"本族语者"两个概念的不客观性与非确定性.梳理了翻译理论中与逆向翻译相关的种种观点.此外,博康运用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出翻译界种种传统假定的片面性,并论证了"译为非母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翻译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翻译策略和方法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翻译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论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异曲同工,二者皆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但二者的不同点也很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翻译赏析在翻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赵元任《谈人工翻译》(Translation Without Machine)的解读,分析阐述了赵元任对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看法。并从赵元任对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评述中得出启示:当代人工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应重点关注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的文体风格、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以及翻译中的语用问题。同时,翻译研究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注重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7.
黄静 《科技信息》2013,(25):172-173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作为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各自提出了具有创建性的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对比研分析,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理论,从而应用于翻译实践,还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实质,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图式翻译"。运用图式理论探讨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包括意象图式、文化图式、语境图式和情感图式)和形式图式(包括韵律图式和音调图式)三方面来审视诗词翻译中图式的传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认知语境的分析,从人类认知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揭示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当交际双方文化认知心理图式出现差异,译者的认知语境与作者的认知语境不能趋同时,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不能作出有力的解释,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难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合作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以避免传统翻译教学法的弊端,改善某些不良的教学现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