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从先秦至两汉是不断变化的。在先秦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左传》并没有提到勾践的"忍辱负重",《国语》反映了勾践能忍辱负重,但表现不够具体。经过《史记》和《吴越春秋》的描绘,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更为鲜明,也更真实可感。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变化与上述著作的成书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复旦大学的静电加速器上,利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技术,对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剑进行了分析.本文介绍了这一工作的物理原理、实验技术,并用迭代法对实验数据作了计算,给出了越王剑不同部位各元素的百分含量.用标准样品同化学分析法的结果相比较,证实迭代法计算的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被誉为“太湖三宝”之首,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国际友人誉它为“水中人参”,是全国淡水鱼类中传统的外贸出口产品。虽然,近年来太湖银鱼发展状态不佳,但从总的趋势看依然充满光明和希望。源远流长相传太湖银鱼是西施的化身,西施原为越国大夫范蠡的妻子,范为帮助越王勾践灭吴,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为宠妃,越王灭吴复国后,范辞去官职,带  相似文献   

4.
吴、越是我国春秋时期地处东南的两个国度,密迩相邻,国界绵延至百余里。但它们不能和睦相处,而是相互攻战,成为世仇。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有榜李之战。这次战争,在吴、越历史上最为关键,吴王阖庐因伤致死,因而导致了前494年的夫椒之战,越军战败,保栖会稽,越王勾践臣于吴,卧薪尝胆,后来越王终雪会稽之耻,而把吴灭掉。探究吴、越的历史及其文化,就不能忽略这次战争,因史记简略,有必要做深一步的探寻。订正一些史实关于这一次战争, 《史记》和《左传》的记载是这样的:“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  相似文献   

5.
绍兴印山大墓出土遗物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之间.在目前已知的同时代的南方墓葬中,印山大墓的体量最大,气势最为雄伟,结构最为奇特与复杂.结合越国历史,它绝对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允常之墓,而只能是战国时期某位越王之墓,具体王名尚难确定.若参考诸位越王的传世铜器情况,以者旨于赐之墓的可能性较大.绍兴306号墓形制与印山大墓迥异,应该是徐墓,不是越墓.  相似文献   

6.
一、小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纪年世系,以《绍兴县志资料》所载《绍兴大禹后裔姒氏(世系)谱》考之,“越王勾践世家”的世代数字有差误,前在有关绍氏姒氏世系考中,对《史》笔之失,已经作过订正了。而绍兴姒氏世系谱,经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世系的印证,可称信谱,也不须多说了。现在再以《春秋左传》记载的杞桓公嗣位称“子”又称“伯”,最后称“公”之辈次考及在位年代数据考,以证《史记·陈杞世家》之两误。  相似文献   

7.
吴.越王的古剑中外闻名,而且在古剑的剑格上最早出现镶嵌宝(玉)石和玻璃。逐步揭开这些镶嵌物的质地和来源.对考证先秦时期剑饰的工艺、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范蠢,字少伯.春秋末越国宛人也.他“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告稽之耻……称上将军”①,是文武兼备,功益当世的千古风流人物。他不仅在政治上满腹经纶,军事上有雄韬伟略,而且还勇于急流知退,隐居山林,泛舟于五里湖上,务实业搞商贸.成为古代商海中劈风斩浪“擒友捉鳖”的豪商巨贾。这就更增添了其人的神秘色彩了。计然,字文子.晋国亡公子也。他大志博学,善经商渔利,常往返于吴越楚之间,能见微知著不肯自显。与范农交往甚密,并以他为师,将其推荐给越王勾践.范员曾感叹地说;“计然之策七,…  相似文献   

9.
从媒体近日公布的数据看,非典疫情正呈下降趋势。对于非典危机,人们习惯运用“祸兮福所倚”的朴素辩证法,把危机看成是机遇是转机,这本也无可厚非。本刊第5期卷首语“迈上新台阶的一个契机”,也是基于这样的良好愿望,希冀通过非典的冲击,使我们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更上一层楼。但每有所思,笔者颇感意犹未尽,觉得有再扯上几句的必要。 危机变成转机,坏事变成好事,历史和现实,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曾经被吴国打败,这一亡国的危机反而激发了越王勾践在逆境中奋起的决心和勇气。结果经过长期的韬光养晦和不屈努力,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这里越王勾践对亡国的反省与总结,主观的觉醒和自觉的努力,是危机变成机遇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恐怕就不会有千古传诵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其实,危机就是危机,它本身并不必然包含“机  相似文献   

10.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人们对南京的赞誉。南京历史悠久,自古就有人类居住。1993年3月,曾在江宁县汤山镇的葫芦洞里发现了距今50多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公元前474年,越王勾践于此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以后,楚置金陵邑,秦设秣陵县,三国称建邺,晋称建康,明初始称南京,  相似文献   

11.
椰子(Cocos nucifera),别名胥余、越王头,是棕榈科椰属植物,为常绿乔木,树高15~35米,属于典型的热带植物,遍布热带地区的50多个国家。椰树原产何地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马来西亚,也有人认为是中美洲,目前尚无定论。海南岛栽培椰子的时间应在汉代以前,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称椰子为"胥邪"。最离奇的是晋代嵇含,他在《南方草木状》中写道,椰子大如人头,有两眼,原因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海上活动范围是相当辽阔,中国商船的桨声帆影,乘风破浪,遍于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各地。仅就历代沿海海军于海道用兵一事,上自春秋战国,下迄唐宋,屡见于各代史籍记载者,依其航行区域和航线来说,可分为以下各处: 一、吴、徐承率舟师自海入齐,为苏州下海至山东之路; 二、越王勾践令范蠡、舌庸率兵沿海、沂、淮以绝吴国退路,为浙东下海至淮上之路;  相似文献   

13.
春秋末期,群雄争霸,皆存“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刀光剑影,逐鹿中原,“伏尸百万,流血漂卤”(贾谊《过秦论》)。吴越虽处中原之边,据东南一隅,也加入此长期、频繁的战乱中。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欲争盟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进至徐,尊周天子以号令中原诸国,“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史记·越世家》),遂成霸业。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言之有理也。 传说,大禹治水,在外奔波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率众制服当时的洪灾,传为佳话,流传至今。越王勾践立志欲报仇雪恨,为了使自己不因贪图安乐而忘记耻辱,激励斗志,他夜间唾在柴草上,并在住处悬挂着苦胆,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左丘明立志著书立说,发奋多年,《左传》终传世间;  相似文献   

16.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他多被后人称为"商圣",而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则为多数人所忽略。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上来说,范蠡是先作为一位军事家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才离开越国,发展生产经营成为"商圣"的,《汉书·文艺志》也记载范蠡曾有兵书流传于世。本文总结了范蠡的军事思想:顺应天时的战争观,灵活多变的战术观和富国强民的国防建设观,并且追溯了范蠡军事思想的来源——道家思想,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运用范蠡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7.
“绍地民族精神之史略,如大禹与越王勾践之耐苦奋斗意志,均足资模仿。”这是周恩来同志1939年巡视浙江时,对古越优秀传统精神的高度褒奖与赞美。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于越……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纵观历史,栖息、繁衍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吴越民族,确实具有勤劳务实、耐苦奋斗的精神与刚烈尚武、好勇轻死的性格。本文援引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旨在涵摄春秋末期句吴、於越的民族性格以及形成原因,揭橥其独到的精神风貌。疏漏之处,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18.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19.
范蠡徙陶考     
范蠡,春秋末楚国宛人,字少白,为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他帮助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后又赴吴为质三年。返越后又辅佐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国势昌盛,最终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使吴王夫差自杀。后又助勾践在徐州(山东滕县)大会诸侯,称霸中原。他功成名就之后,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于处安。”就断然出走齐国,后来又迁徙到“陶”。对于范蠡徒陶的解释,《辞海》和现行的高校教科书中大多认为是山东定陶县。 通过对史料的重新研究,结合肥城的历史遗迹,我认为范蠡的最后归宿是肥城陶山,而不是常说的定陶。现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 对于古今中外的传统道德和文化遗产,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去鉴别。区分哪些是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是糟粕,应该抛弃。 从古到今,外国的且不说。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如:原始时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古代寓言中的愚公移山。春秋战国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的精神;儒家孔孟之道,剔除其封建糟粕,也有可取的部分。如:“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读书精神。汉代大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