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探讨了某无线电近炸引信对付空中导弹目标的遇靶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方法,讨论了引信对空目标遇靶全过程仿真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引信自由空间工作状态的模拟、炮位坐标系到目标坐标系的转换、实测导弹目标回波信号的增速(增频)处理等。文章最后给出了该模拟系统对某型引信的试验结果数据,它们与要求值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导引头信息实现目标脱靶方位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充分利用导引头提供的信息提高引战配合效率.研究了利用导引头天线测量的视线角速度在弹体的投影进行目标脱靶方向角识别的原理.通过对弹目交会段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关系的分析,得出了识别目标脱靶方向角的数学表达式;针对一种导引头结构设计了可以获得所需识别信息的工程实现方案;给出仿真算例分析脱靶方向角识别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识别出的脱靶方向角的精度可以满足引战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丁刚 《科技信息》2012,(5):108-108,116
针对在大机动目标情况下,现有制导导弹存在的制导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导引头测量的视线角速度,进行目标运动信息估计,并把估计的信息引入比例导引律中,提高导弹制导精度。通过对比仿真实验可以看出,引入视线角加速度补偿的比例导引制导算法可以有效对抗大机动目标,具有良好的抗视线角速度测量噪声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测数据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系统辨识的数学和物理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电容近炸引信目标近场特性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打靶过程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在弹丸与目标的不同交会条件下对电容近炸引信的打靶遇靶过程进行仿真,给出炸高结果及引信工作情况的分析,还可用来研究干扰信号及各种噪声、背景信号对引信的作用。该系统还可以脱离计算机独立运行和用於其它体制的近炸引信的半实物仿真。  相似文献   

5.
基于真实目标等效结构研究制导杀爆弹毁伤效能评估的应用.针对红外成像和GPS两种制导模式,分析末端弹道特征对于确定弹药研究毁伤效能与引信炸高、制导精度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结果可见,采用红外成像制导模式,炸点随着炸高的提高离瞄准点的距离逐渐变远,破片群难以命中目标;采用GPS制导模式,炸点可通过弹载计算机计算调整炸点于目标上方,破片群向下可命中目标,对目标的毁伤效果较好;所以,弹药的毁伤效能除了与战斗部、引信有关,还与导引头的制导模式相关.通过仿真分析,制导模式对战斗部动爆威力场影响不大,因此在战斗部研制过程中可不考虑弹药的制导模式,而只采用动爆条件下的毁伤幅员对战斗部的毁伤效能进行考核,以优选出最佳战斗部结构和炸高.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国外某舰炮弹药无线电近炸引信为例,分析研究了该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口安全保险距离有关的参量,通过对火药燃烧时间和电路延迟时间的计算推出了几种不同情况下该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口保险距离,分析计算方法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引信目标的近场散射特性受到天线方向图、目标局部照射、弹目交会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计算过程复杂。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FEKO的目标近场散射特性实时仿真方法,然后根据引信作用段的特点建立了弹目交会模型,对引信目标的近场动态散射特性进行了实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近场散射强度与导弹脱靶量和目标照亮区有直接关系,脱靶量越小,散射强度相对越大,且弹目距离较近时,由于照亮区的不同散射强度将出现较大起伏。  相似文献   

8.
伪随机码调相与正弦调频复合引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给出导弹近炸引信采用伪随机码调相和正弦调频连续波复合调制的方法和这种体制引信的优越性。文章讨论信号波形参数的选择原则和对引信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激光引信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激光引信目标探测识别的仿真软件设计. 该设计以激光近炸引信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以周视六象限为发射系统的激光导弹模型. 通过发射激光光束实现对目标的探测,根据不同目标回波反射功率的计算实现对目标的识别,并利用回波功率阈值判断导弹启动位置,完成整个引信动态模拟. 通过对激光引信仿真软件进行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模块设计合理,运行正常,测试结果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限制导弹落角和落点的最优制导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推导一种能命中目标并保证大落角的最优制导律,在目标函数中用罚函数代替终点限制条件,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和欧拉方程推导出使目标函数极小化的条件,得出以导弹侧向位移,侧向速度两个状态以及导弹速度,剩余飞行时间表示的最公有制导律,并可转化为可用硬件实现的由目标视线角和目标视线角速度两个状态表示的最优制导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舰舰协同制导舰空导弹超视距拦截目标时的中末目标交班问题,确定了中末制导目标成功交班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采用将弹目视线角矢量投影到相应旋转平面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预定指向角情况的导引头天线预定指向角解算模型.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建立了导引头天线预定指向角的误差模型,并结合协同制导作战信息流程对误差源进行了分析.应用概率论和排列组合方法,建立了单次目标和多次目标交班成功概率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预定指向角解算误差模型和目标交班成功概率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在减小指向角误差和提高目标交班成功概率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电子计转数引信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精度引信是控制战斗部精确打击目标的关键。高精度引信主要有计时和计转数2种,而高精度电子时间引信在炮口测速难、时间基难以迅速启动。该文主要探讨用计转数的办法,精确控制炸点位置的可行性,提出一种新型的计转数引信原理方案,这种引信装定过程中不需测速、不同高精度时间基。  相似文献   

13.
如何保证较高的引战配合效率是超宽带引信系统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为获得理想的引战配合效率,基于高斯脉冲的超宽带阵列引信,分析了弹目交汇过程中近程体目标的回波信号,指出不同方向上波形宽度与阵列方向图指向、目标方向角间存在的关系式,提出了利用回波信息估计目标中心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弹目相对速度,确定起爆点,实现最佳引战配合。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一维均匀超宽带阵列天线的回波进行目标距离、角度位置估计是可行的,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一种利用频率信息进行信号识别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连续波多普勒体制对空无线电引信的抗干扰性能,研究以频率特性实现炸点控制的引信系统.在分析空中目标的回波信号与干扰信号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两者频率特性的差异,设计了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实现频率定位的对空无线电引信信号处理电路,并对所设计电路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引信信号处理电路在实现炸点控制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抵抗两种干扰机的干扰,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容引信的导弹对坦克顶装甲的弹目交会情况,利用幅度耦合探测器对坦克顶装甲所测的目标特性,采用区域识别方法,建立了相关区域识别准则及定距准则,给出了利用DSP技术实现精确定距的技术途径.利用设计的探测器进行了静态弹目交会的目标特性测试,得出反映不同弹目交会区域特征的目标特性曲线族.该方法和准则能够实现对坦克顶装甲的近距离精确定距,最大程度毁坏敌方坦克.  相似文献   

16.
感应式静电引信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直接检测探测电极的感应电荷获得静电目标信息的静电近炸引信探测技术; 方法 采用短路轴向探测电极感应引信接近静电目标过程中电荷量的变化,并采用电荷放大器检测信号; 利用静电学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理论推导; 结果 得出探测方程和定距公式,以及增大探测灵敏度的设计准则; 阐述了在该种电极设置下对检测电路的要求以及环境变化对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结论 感应式静电引信探测技术适用于静电目标探测且探测距离远、不受非带电物体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行引信安全系统设计思想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武器弹药发展的需要,提出并定义了引信目标基安全系统(FTBSS)概念,其基本设计思想是:确保弹药在勤务处理、发射周期和安全距离内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根据目标(或目标区)信号的存在及其特征,启动或最终完成解除保险过程,并在引爆爆炸序列前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变为待发状态。着重研究了启动FTBSS解除保险过程的充分必要条件,讨论了实现FTBSS的最优控制、目标信息获取和对弹道安全性贡献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FTBSS是一种覆盖了现行安全系统功能的更先进的引信安全系统概念。  相似文献   

18.
基于命中点的巡飞弹引战配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EFP战斗部的特点,通过建立命中点模型,对巡飞弹的引战配合进行设计.在弹目交会参数和弹体姿态已知的情况下,计算出命中点相对于弹体质心的空间位置,进而判断是否命中目标和确定最佳起爆延时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起爆延时算法适用于采用EFP战斗部的巡飞类弹药引战配合设计.  相似文献   

19.
Van Dyck D  Jinschek JR  Chen FR 《Nature》2012,486(7402):243-246
Until now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image at atomic resolution using classical electron tomographic methods, except when the target is a perfectly crystalline nano-object imaged along a few zone axes.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mechanical tilting in an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 sub-?ngstr?m precision over a very large angular range is difficult, that many real-life objects such as dielectric layers in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impose geometrical constraints and that many radiation-sensitive objects such as proteins limit the total electron dose. Hence, there is a need for a new tomographic scheme that is able to deduce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from only one or a few projections. Here we present an electron tomographic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from only one viewing direction and with sub-?ngstr?m precision, both the posi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in the plane of observation and their vertical position.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an experimentally reconstructed exit wave consists of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spherical waves that have been scattered by the individual atoms of the object. Furthermore, the phase of a Fourier component of a spherical wave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of propagation at a known 'phase speed'. If we assume that an atom is a point-like o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 and the phase speed of each Fourier component is linear,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tom and the plane of observation can therefore be determined by linear fitting. This picture has similarities with Big Bang cosmology, in which the Universe expands from a point-like origin such that the distance of any galaxy from the origin is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speed at which it moves away from the origin (Hubble expansion). The proof of concept of the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for graphene with a two-layer structure and it will work optimally for similar layered materials, such as boron nitride and molybdenum disulph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