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 ,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考察《左传》全书 ,可以看出《左传》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这些叙事方法的运用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叙述者与叙事情境、叙事时间、叙事时距三个方面,详尽剖析《棋王》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4.
胥少先 《科技信息》2010,(20):I0153-I0153
《人与鼠》采用两层叙事:叙述者叙事和小说人物叙事,叙述者叙事客观,人物叙事使叙述者叙事丰满完善;时间、场景和事件高度统一,有古典戏剧三统一之韵味.小说的五中叙事运动巧妙结合,集中运用省略、等述和减速,结合了戏剧和小说的优势.这些叙事艺术成就了《人与鼠》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 ,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 ,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 ,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 ,从叙事时间切入 ,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透过“我姨妈”书娟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教堂女学生与十三个窑姐的故事.“我姨妈书娟”的表述使得作品实际具有了两个叙述者:“我姨妈书娟”、“我”.这两种叙述人称的并存与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多样性,丰富了叙事角度,强化了叙述者叙述、交流、证实、说服等功能.“我姨妈书娟后来知道”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叙述者“我”的声音,使得个体经验与历史叙事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间,深化了故事内涵.  相似文献   

7.
弗.司.菲兹杰拉德的《大人物盖茨比》是形式导演成的一场“美国梦”幻灭的戏。小说的叙述者尼克被置于故事当中,且有他自己的故事。尼克的故事与盖茨比的故事的交叉与并列,构成了一个青年“美国梦”的梦幻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如叙述时间,叙事情境及其转换,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经验自我视角与叙述自我视角交替使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突现一个美丽绝伦的“美国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先锋作家,北村突出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特点,写出了形式感很强的“者说”系列小说,而到了1994年的《玛卓的爱情》却转变到注重故事的讲述,以变换叙述者的形式,体现其先锋小说的特点,这种“多声部”的叙事方式造成一种音乐“混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叙述者与叙事情境、叙事时间、叙事时距三个方面,详尽剖析《棋王》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老舍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了北平一个“狗窝”般的大杂院中,公公和小姑子虐待小媳妇至死的故事,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建构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距离与冲突,营造了“看与被看”的多重审视模式.《柳家大院》因此激发着读者的同情、悲愤、无奈与哀叹的道德反应,呈现了老舍小说叙事的民间伦理.  相似文献   

11.
叙事学的叙述者研究,是为了解决发现叙事文本中"谁在说话"的问题。"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①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层次、叙述层次的格局、不可靠叙述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2.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之作,高超的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始乱终弃”的悲剧冲突,却无法扭转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等3个方面可以看出,爱情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中,分量是不对等的,张生的无情与莺莺的多情是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 ,战争描写是最成功的篇章 ,集中体现了《左传》各方面的文学成就 ,通过“鞍之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的战争思想贯穿其中 ;以言叙事 ,分析性语言通过人物之口嵌入叙事性语言之中 ,使其叙事、记言交汇融合 ;在人物刻画上以细节刻画人物 ,表现人物性格 ,并且体现出“守礼”的时代特色 ,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光辉的人物形象 ,其艺术成就卓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叙事学界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神话和小说的叙事,而忽视了戏剧的叙事。通过对《哈姆莱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戏剧叙事策略:首先,戏剧中多个叙述者的外聚焦视角叙事不仅能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气氛,提高叙事强度并引导叙事发展;其次,作为“魔器”的“戏中戏”叙事是本剧叙事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最后,哈姆莱特国王的鬼魂是叙事的“国王”,主宰着全剧的叙事走向。上述叙事策略显示出莎翁独到的戏剧叙事艺术,同时还泽被后世,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讲述和展示     
讲述和展示既是两种叙事方式,又是叙述者的两种叙事策略,策略的不同反映了叙述者态度的差异和叙事评价的差异。讲述时叙述者直接现身发表议论,其评价较为明显;展示时叙述者隐藏在展示的场面背后,其评价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讲述和展示既有差异,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6.
童淑华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27-28,30
从叙事角度解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文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综合运用的叙事技巧,叙事意向的正、反发展以及简化的叙事模式,凸现了“底层的温情”、“平凡的高贵”这一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从叙事时间切入,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以电视剧《蜗居》为代表的很多当代叙事文本经由叙述现实热点问题构成欲望叙事的基本面相,但欲望叙事最终并未真正完成,原因在于叙事伦理维度上追求的欲望叙事由于叙述者的价值偏爱堕落为伪欲望叙事。欲望叙事与伪欲望叙事的吊诡成为当代叙事文化的根本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20.
信仰空间,通常是指信徒供奉、祭祀神明,并寄希望于祈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愿望的公共场所,在明清小说中“出镜率”极高。作为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描写信仰空间亦非常频繁,在前八十回中有四十三处提及信仰空间,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处提及信仰空间。根据其社会属性,《红楼梦》中的信仰空间可划分为佛寺、道观、宗祠和其他人物庙宇四种类型。在《红楼梦》叙事过程中,叙述者通过“声音”和“视角”两个维度将形形色色的信仰空间展示出来。其关于信仰空间的呈现,绝非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意识“搬运”,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才子之笔”将其文学化、艺术化了的产物。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信仰空间充当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掌控叙事节奏,从叙事学角度而言,信仰空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