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现实主义的名篇。这六首诗的基本思想和诗中的妇女形象,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举其要者,大致如下:一说“这六首诗也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①一说“这一组诗所以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艺术地发挥了爱人民的思想。”②还有一说,认为“‘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③以上三种意见可用“爱国”“爱民”和“忠君”六字概括。论及诗中的妇女形象,特别是对《石壕吏》中老妪的分析和评价,历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指什么人,不同的理解关系到对这首名诗的思想内涵的不同把握。近来有不少杜诗注释本和研究文章把“寒士”解释为“广大的穷人”或“人民”,从而认为杜甫  相似文献   

3.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诗《石壕吏》中“石壕”的地点历来有“陕县说”、“宜禄说”、“宜保说”三种不同说法,文章通过对杜甫行踪、诗中内证、史书外证三个方面详加考据,认为“陕县说”比较确切,依据考据结果,杜诗三吏的顺序应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5.
杜诗仇注献疑谢荣福(江南社会学院苏州215128)杜甫的诗歌,自宋至清,注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援据繁富,而无千家诸注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要,可资考证者为多。”然洋洋巨著,疏漏之处,实亦难免。...  相似文献   

6.
杜甫流寓夔州时曾作《草阁》一诗。其尾联“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于古人多有歧见。辨析各家观点,“小妇”应为夔州撑船渡人的劳动妇女,“红颜”既指诗人自身容颜也指小妇容颜,“飘泊损红颜”是叹小妇也是自叹。“惭”的主体是诗人,对象是小妇或为小妇所代表的劳动人民。鉴于杜诗一贯的情怀,“惭”应来自济世之志和老而无为的现实间的矛盾。辨明此义,可窥见杜甫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即他对弱势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杜甫旅居成都期间,作有《漫兴》、《漫成》等诗,诗中颇见作者的散漫之态。这些挥笔立就的“漫作”,与杜甫前期作品风格迥异,反映了他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这些看似闲散的诗歌,在内容上是有寄寓的,并非前人所述的“慵懒”之作。就表达手法而言,这些“散漫”而成之作,恰是杜诗艺术上日臻成熟,老成浑厚,运笔挥洒自由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0.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等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引用了有关的论述和资料。“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指的是哪一本书,有人说是《本草纲目》,有人说是别的书。现在正在研究,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怎么说,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应该说是  相似文献   

11.
杜诗“朱门酒肉臭”句释义辨说樊维纲杜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由于运用对比、互文的手法锤铸成句,以极其精炼而又形象的语言真实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剥削造成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现实,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关...  相似文献   

12.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以王嗣爽在《杜臆》中说的最中肯。他说:“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这真正触到了诗人创作的奥秘。 “非亲见不能作” 为什么《三吏》、《三别》“非亲见不能作”呢?因为它真实。“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把安史之乱给战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真实地表现出来,比想落天外,梦笔生花要难。由于“诗缘情”的特征,诗人不能靠对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取  相似文献   

13.
“青春”与“白日”李泽厚先生曾用“青春”去赞美以李白为代表的豪放飘逸的盛唐风范,而认为杜诗则与韩文颜笔一起代表苍健而规范的另一种盛唐精神(见《美的历程》)。这是颇具卓见的。然而,杜甫这样一位艰难时世的诗人,没有  相似文献   

14.
(一) 我国甘蔗栽培和利用甘蔗制糖,起源很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蔗和甘蔗制糖国家之一。古代在没有“蔗”字以前,有“柘”或“诸柘”等称呼,名称不下三十余种。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屈原的《招魂赋》中已有“肠鳖炮羔,有柘浆些”的记载。柘浆是蔗汁的浓缩制品,可直接食用,亦可以烹调。《招魂赋》虽然只谈及那时楚国(今湖北一带)的甘蔗食用情况,但是,从甘蔗的生长习性来看,可以推断,我国华南地区对甘蔗的食用应比长江流域更早。晋朝(公元二至三世纪)《西京杂记》(作者未详)提到,汉高帝时(公元前三世纪初期前后)南粤出产石蜜。石蜜一物,后人对它的解释屡见于文献,如公元一世纪(汉朝)杨孚的《异物志》提到:“甘蔗……生取汁……煎而曝之,即凝,如冰……时人谓之石蜜。”公元五世纪(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提到:“蔗出江南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等等。  相似文献   

15.
赵学江  高帆 《科技资讯》2006,(15):172-172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16.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种奇葩。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流传下来的约一千四百余篇的诗作中,就有一百五十篇以上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可是,对诗人的这些诗篇,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也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一般人只称赞杜诗是“诗史”,而很少谈到杜诗还是“图经”。本文拟对杜甫诗作中的“图经”,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方拱乾是清初流人之一。他主张诗歌要写真性情,寄托要静而专,但诗歌亦要发挥其娱乐的作用。同时认为“诗当用人,勿为人用”,诗歌要有个性。方拱乾论诗推崇杜甫,对杜诗甚为喜爱。在此诗学观的指导下,方拱乾的诗歌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此,我想着重阐述的是杜甫近十首论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李期八分小篆歌》.因为杜诗中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著名的命题.我想援以比较的苏武诗是《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因为东坡居士针对杜诗提出了“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沦点。但无沦杜诗还是苏诗.千百年来不断得到广泛的注意.其原因决非因为两诗捉出了两种不同的书法审美观这么简单,因此·假若我们的研究仅停滞于就诗论诗、就诗论书这两点上.恐难深窥杜、苏这两位唐宋诗坛巨擘之堂奥、本文试就以上某些问题作一阐论。在…  相似文献   

19.
“先生如达”,是《诗经》中周民叙族事性史诗《生民》里的一句。秦汉以来,有关的传疏注释不少,但往往是歧义纷逞、各执一端,以致使读者很难把握要领,索得确解。并且,由于此句是关于周始祖后稷诞生时“灵迹”的追述,理解不确,不仅直接影响着对下文诗句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大大影响着对后稷历史传说原貌的再认识。因而有加以重新探讨的必要。对于“先生”的理解,分歧不太大。多数注释以为是“首生”(朱熹《诗集传》)、“初生”、“第一胎生”(高亨《诗经今注》)的意思,即是说,姜嫄“禋祀”(祭祀主生子之神)于郊而后,践履巨人足迹有  相似文献   

20.
一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遗留下来的1400余首彪炳千古的诗篇,不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且也是闪烁在世界文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将一腔热血,绝世才华完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怀着伤时感乱,忧国忧民的心情,艰难的走完了坎坷的一生。尽管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中曾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对他的死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杜甫的死因,主要有三种说法:即“溺死”说、“饫死”说和“病卒”说。溺死说首见于唐·李观《杜甫遗补传》,认为夏季耒阳阻水,杜甫为“惊湍漂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