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在动态创新环境中,企业间已由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这种转变对于企业创新产生了很大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也存在这种竞合关系,对联盟成员间竞合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联盟整体的创新绩效,促进联盟实现协同价值。本文利用我们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调查获得的数据,剖析了影响联盟成员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因素,针对加强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管理、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价工作是政府加强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效能最直观的、最现实的管理手段之一,是对现有联盟发展状况、运行情况、成果产出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的重要过程。通过调查问卷、评价、座谈、专家评审等环节,作为对现有联盟政策进行修订的重要依据。当前,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工作已经开展了8年,在此期间山西省从最初的以农业为主的联盟形式发展到现在包括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40余个省级联盟,包含400余家成员单位、数千万科研经费投入、上亿元成果转化交易额的庞大联盟形态,已经成为当前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通过联盟评价的方法,对现有省级联盟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可以借鉴的优秀做法和当前遇到的突出问题,以管理办法为重要突破口,提出科技政策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有多少多少产业联盟建成,形成一种‘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技术创新及其主体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技术创新的产权或主体属性,提出了确定技术创新主体的基础是产权和基本经济制度,并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形式,以及产业技术联盟的市场风险机制,分析得出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成效的因素。在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联盟的创建应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大学共同参与的形式,为整合社会技术创新资源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迅猛。为了充分调动联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发展,有必要对联盟实施绩效评价,构建指标体系。Delphi法和AHP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用较广且比较成熟,两者结合所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对联盟绩效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运用博弈论相关知识,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双方的信任合作进行了一次性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这个外在环境因素,阐述了政府的介入对于企业和高校双方信任博弈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一次性博弈中,企业和高校都会选择“不信任”的帕累托低效均衡解;无限次重复博弈,企业和高校都会选择“信任”的帕累托最优均衡解,双方均走出了一次性博弈时的困境;而政府的介入,对于联盟成员具有非常显著的约束力,会影响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针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由于缺乏信任导致的联盟效率低、失败率高、稳定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健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信任机制对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效运转至关重要.应当从法律基础建设、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政府介入等方面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形成动因有两类:一类是产业发展面临威胁,威胁来自全球化或其它技术的竞争;另一类是产业发展存在重大发展机遇,机遇来自技术进步。因此,产业联盟成立的目的在于增加行业统筹力度,减少行业企业的内部相互残杀,把行业上下产业链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资  相似文献   

8.
从联盟成员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风险系数、有效创新效率、研发投入、核心竞争力系数、整合优势资源能力、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等因素对我国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利用Matlab模拟分析了上述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效创新效率、核心能力、整合优势资源能力、知识溢出吸收能力能够降低不确定性,维持联盟的稳定;较高的风险系数与合作创新研发投入可能会转变为竞争关系,降低联盟的稳定性。最后,针对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的发展状况,对提高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各地逐渐涌现出许多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的出现对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产业联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推动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使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联合的深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是对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深化的探索,首先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践,然后借鉴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产学研各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的一种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合理有效的选择合作伙伴是产业联盟构建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点。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所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AHP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赵燕子 《科技信息》2013,(5):242-242,279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en taking a predominant role in today 's industry,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 expansion in the layer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alliance industry.In China,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n 't been perfect yet,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still a new-born object which needs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相似文献   

13.
核心技术联盟及其对联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技术联盟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的方式之一,很多企业置身于复杂的企业网络中,以此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实现技术联盟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就成为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因此,界定了核心技术联盟的概念,并从核心技术联盟形成的动因角度,分析核心技术联盟既能提高联盟内核心企业技术新构想的获取能力,也可提升非核心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从而提高了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供应链中制造商产量博弈竞合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从演化结果和演化过程两个方面,分别利用演化博弈复制动态理论以及最优反应动态理论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仿真,揭示了供应链中制造商间在产量决策问题中存在着"囚徒困境",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磁性材料产业联盟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其他产业组织共同推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技术预见是一种新型科技治理工具。本文在阐述技术预见内涵、国内外开展技术预见现状及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技术预见工作作为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举措,并将技术预见工作纳入到区域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构建"小核心、大网络"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全面开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前沿关键技术预见研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重点分析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最后就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尽管人们对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途径等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分析,但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针对海洋经济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文章运用规范的统计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海洋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创新降低了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提高了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但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