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317例直肠癌患者中分别采用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手术、Park’s手术、Bacon手术,对163例实施保肛手术。分析术式选择与手术合并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低位直肠癌保肛率为51.42%。5年生存率和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低位吻合为83.3%和100%;超低位吻合为79.2%和4.17%;Park’s手术为64.0%和12.0%;Bacon手术为66.67%和13.3%。结论: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5年生存率、排便功能在低位吻合、超低位吻合、Park’8手术无差异。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术明显优于Miles和Bacon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联舍用于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作用.方法 分析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作直肠癌保肛手术116例的经验报告.结果 本组116例应用荷包钳与管状吻合器作直肠癌保肛手术,发生吻舍口漏8例(6.90%),吻合口狭窄6例(5.17%),吻合口出血1例(0.86%),无手术死亡.结论 荷包钳与单管状吻合器联合用于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一种经济、实用、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保肛手术的手术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3月-2006年6月的36例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TME的保肛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有1例发生局部肿瘤复发,占2.7%.19例(52.7%)出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结论:TME保肛术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并保留了肛门功能,应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器械吻合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基础上,应用双器械吻合技术,对103例低位直肠癌行低位或超低位吻合,随访3年,回顾性分析其根治性、术后排便功能、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结果 中低位吻合31例,超低位吻合72例;无切端癌残留,无大便失禁,无吻合口漏;全组无手术死亡;肿瘤局部复发率5.8%(6/103).结论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低位直肠是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传统的手术是腹会阴联合切除加腹壁永久性结肠造口术。随着医学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对低位直肠癌要求在根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肛门功能。在诸多的保肛术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是最理想的手术,能提高盆腔内低位吻合的成功率和降低深部操作的难度。本文总结自1988年 6月至1998年10月应用管状吻合器(GF- 1型 34 mm或 GW-1型 32mm)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术82例,对其优点、适应症、禁忌症、常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组共32例;对照组为高位直肠癌组共25例;两组均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分离全直肠系膜,后用吻合器技术吻合切缘,术后采用徐忠法肛门功能标准检测肛门功能,并随访3年。结果:随访3年中实验组复发2例(6.25%),对照组复发1例(4.00%);大部分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控便功能差,优良率37.5%,与对照组优良率64.0%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0.05);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P=0.076)、6个月(P=0.217)、12个月(P=0.856)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对有保肛手术指征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在近期与高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较存在差别,长期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意义.方法分析1995~1999年7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吻合的低位直肠癌的资料.结果局部复发率低,仅有6.5%,72例(94.7%)患者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机能接近正常人,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1种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塑料螺纹管对低位直肠癌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结果 本组72例,完全恢复正常排便功能的71例(71/72),1例轻度排便失禁(1/71),术后并发症1例(1/71),局部复发1例(1/72),无手术死亡,随访率100%,平均48个月。结论 塑料螺纹管明显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成功率,并发症低,局部复发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改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68例,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延续性护理组(n=34)和常规护理组(n=34),对两组患者的正确护理造口、饮食排便、社会活动情况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延续性护理组患者中正确护理造口、饮食排便、社会活动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2/3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26.5%(9/34)(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口缝合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预防胰瘘的发生几率。方法对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胰空肠端端套入及U型交锁缝合式胰肠吻合,对照分析采用传统胰肠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18例。结果胰空肠端端套入并U型交锁缝合式胰肠吻合时间平均20 min,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与没有进行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相比,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胰瘘、腹腔出血、胃肠吻合口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空肠端端套入并U型交锁缝合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单、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明显改善了胰肠吻合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直肠癌的CT表现,评价CT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结果螺旋CT术前对直肠癌分期准确率为89.5%,其中T分期准确率为87.8%;N分期准确率为92.6%。结论螺旋CT对直肠癌术前分期与病理分期有良好的一致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术前希罗达联合盆腔放射治疗对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将病症确诊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手术组30例,常规进行手术治疗;联合治疗30例,术前联合希罗达和放疗,然后再手术.结果单纯手术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83.5%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肛率分别为30.0%和8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6.0%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希罗述+放疗提高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降低局复发率,是目前较好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病人围手术期处理,提高老年患者手术成功率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2例患者,探查无法切除8例,治愈出院196例,术后死亡6例,2例术后死于心脏骤停,4例死于呼吸衰竭,近期吻合口瘘8例,胸腔积液6例,肺不张8例。结论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如围手术期给予很好、恰当的处理,大部分病人可恢复如愿。  相似文献   

16.
31条犬施行门腔静脉吻合术,术后24小时内死亡6条,其他25条均获长期存活。经验与体会是:吻合口位置宜低,作吻合处的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仅游离其两旁的浆膜;用心耳钳阻断门腔静脉血流,且钳刃越薄越好;吻合口前后壁均用一般连续缝合;吻合口必须大于1.5公分。本手术在实验医学的用途是:作为外科性急性肝昏迷动物模型的第一步造型手术;研究慢性肝脑病时中枢神经组织化学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肝移植供肝灌注液的最佳温度和成分;研究和选择用于肝保存的细胞膜稳定剂;研究血浆各种氨基酸在肝脑病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