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开发纯语言。基于这一思想,他对“可译性”问题持神秘主义态度,并从根本上瓦解了“忠实”的神话。虽然“纯语言”似乎更难以企及,但正是这一理想境界指引着无数译者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2.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基人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纯语言”问题及其翻译思想,评析了本雅明的“纯语言”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从翻译是一种模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潜在的亲缘关系出发,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以这一抽象的概念为核心,把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和谐地统一到对“纯语言”的终极追寻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他所提出的译者的任务,就是探索“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让“纯语言”之先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更充分地照耀原作。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的独特思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几点解读。  相似文献   

5.
赵爱华 《科技信息》2008,(20):137-138
McCarthy提出了“语言即语篇”这一新的语言观,本文尝试运用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和张德禄所提出的用于外语教学的“语境-语篇-语境”模式,通过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语言观,并希望以此能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有所启发,探索把语篇分析作为任务进行语言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2,(35):I0159-I0159,I0197
本文介绍了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派的语言观,即语言是内化的世界观,语言制约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后从两个方面论证译文呈现语言杂合性特征的必然性:一方面,翻译活动客观上要求译者以此语言表达彼内容,这必然会使异质语言成分进入译文之中,从而使之异化;另一方面,译者必然会受到译入语的制约,从而使翻译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译文语言的杂合性特征不是译者偶而为之,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和状态。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语言的人将英语和其他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语言所起的作用也因学语言的目的而不同。文学——这种纯文科的文体,在理工科类的语言教学中是否还有其价值及合理性?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逻辑纯功能出发,对一篇英文散文“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3个中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英汉语篇在对整体深层次的语义关系把握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逻辑意义及其英汉语的体现形式上存在细微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句法结构差异引起的;此外,不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及语言功底是造成英汉语逻辑纯理功能体现差异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9.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苏萍 《科技信息》2006,(12):136-136
本文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阐述了它的理论依据,教学概况,设计原则,教学特点,并进行了任务型教学的具体例析,同时也探讨了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外语语言教学方法。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准备”阶段是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等方面。了解“准备”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有助于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重视“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2.
孙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1):104-10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力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所属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制约。在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和“话语权力”理论从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两个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对译者话语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衡量译作不能简单地依照所谓"忠实"原则,因为译者与作者、译者与原文本之间横亘着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绝对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在译入语中做到功能上等值。  相似文献   

14.
以“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设计了一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案,呈现了一种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探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着形式语言代数结构的研究,本文讨论了正则语言关于正则P-(前缀)语言而涉及运算“U”,“·”,“*”的一种有限分解,证明了这一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关于正则S-(后缀)语言,我们也有平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模糊性,在某种情况下,比精确语言更符合表现客观实际。人体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体语言的本质属性,它主要运用在独立的人体语言方面,而脱脂有声语言的复指。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是营造其模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因是人体语言并不是一种“世界语”。人体语言还有一种历时性的模糊,这是由于历史的错位构建的。人体语言的个体性,是某些人群中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的对应性与任意性并无矛盾。对应性体现的是语言符号内部形式与其意义约定俗成后的一种关系。传统观点夸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忽视语言符号对应性,这有失偏颇。从对应性看“名物化”论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名物化”与“名词化”理应存在对应关系,这是语言“形-义”符号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体系,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以“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作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本文从“忠实,通顺”、“读者反映论”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交际语言测试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流行起来的,是语言测试的新生儿。什么是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它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测试方法,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