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定量研究造山带的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利用岩石应变测量方法测量出岩石中变形标志体长轴、中间轴、短轴之间的比值(X∶Y∶Z),计算构造块体的三轴比率;假设变形前后体积不变,可估算出构造块体的原始宽度;若已知构造块体其中一个轴(如Z轴)的长度,便可估算出其它两个轴的长度,近而估算出构造块体变形前后的缩短分量和缩短率、伸展分量和伸展率、垂向伸展量、垂向伸展率、剥蚀量和深部调整量等,从而进一步研究整个造山带的变形要素。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资料和系统研究,大别山北部桃花岭岩体的时代和成因背景尚不清楚.MC-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桃花岭正长花岗斑岩侵位于154±1 Ma,花岗闪长岩侵位于142±1 Ma,表明桃花岭岩体是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的复式岩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桃花岭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  相似文献   

3.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东秦岭北部后造山期的构造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秦岭北缘反冲推覆构造带,以宜阳-鲁山断裂带和熊耳岩片为主体,由S→N逆冲推覆;栾川-伏牛山推覆构造带特征典型,分带性强,由N→S推覆;马超营走滑转换构造带位于二者之间,为一正花状构造带.上述构造组成典型的扇形结构,形成于燕山期末-喜马拉雅初期.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几何学模型和流变学分带结构与华北地块向南俯冲在秦岭地块之下、扬子地块持续向北俯冲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后造山期构造正是研究区现今深部过程在地壳浅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平行或近平行分布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一个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由变质表壳岩块、中深地壳变质块体、壳幔过渡带岩块和幔源岩块与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基质共同组成。由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和基质的变质变形特点、流变学性质、运动学标志、形成构造环境、动力学特征和时限,表明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分布其间的地体并置碰撞对挤逆冲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多阶段长时期发育而成。空间上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成分的多样性,反映造山带内物质组成的非均一性,也说明地壳隆升剥露的不一致性。这些资料可为深入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西昆仑造山带各构造单元主要变形期的岩石磁性组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前加里东变形期,加里东—早华力西变形期的变形机制、应变状态和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伟鹏 《广东科技》2014,(20):145-145
自2012年以来,在东大别造山带内与郯庐断裂南段等重点地震地磁监测区布设的77地磁三分量测点数据为基础,利用匹配滤波法结合偏移抽样化极方法和阻尼因子方法降低纬度斜磁化的影响,给出研究区域磁异常,为深部地质构造推断或区域构造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 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 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 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 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结论秦岭—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造山带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1990年以来在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在大别山北部超镁铁岩带内发现榴辉岩,根据榴辉岩的发现以及同位素定年,解释了超镁铁岩带的构造背景;强调了岩石构造单位的正确划分对研究大别山地质的重要意义。对现行的岩石构造单位划分的分歧意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几何结构的不同认识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勉略带是近年来秦岭造山带研究中揭示出来的代表晚古生代小洋盆的缝 合带,组成复杂,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变质、变形改造、构成了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构造层次、不同物质组成、具有不同PTt轨迹揭示,秦岭造山带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中的变质辉长岩是由上地幔先处于伸展背景下等温快速降压,后又经历缓慢降压快速温上升侵位的。变形前的早期变质可能发生在60-70km处的地上幔,然后变质辉长岩快速“底辟”构造侵位,上升至约40km深处,可能与俯冲的冷洋壳并置,发生快速降温退变反应;因俯冲作用的开始,抑制了洋盆快速扩张,变质辉长岩在减速伸展环境下继续抬升减压;后期又由于仰冲推覆,最终出露地表。此外,变质作用PTt轨迹还反映勉略小洋盆洋壳厚度与标准大洋型洋壳厚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12.
经过对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该园区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区位适中且客源市场大,交通网逐步完善。但目前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软环境欠佳、品牌效应较差、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等问题。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天堂寨为核心、周围各色景点连成一线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等开发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皖西大裂谷园区的地质地貌考察,以及对皖西大裂谷形态特征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初步得出其地学成因机制:①大别山构造抬升形成的山前盆地---凤凰台盆地构造是形成皖西大裂谷的构造背景;②凤凰台组砾岩与砂岩互层是其物质基础;③区域构造断裂是其形成的内在动力前提;④重力崩塌作用、流水作用以及风力作用等是其进一步不断深入侵蚀的外力基础。对皖西大裂谷地学形成机理的探究,有助于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地学科普价值的实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Late Carboniferous fossils (such as Boultonia? sp., Tabulata, and spiriferoid specimens with smooth she/Is), bioclastic material (such as crinoid stems and sponge fragments), and Late Ordovician microfossils of the conodont Belodina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ata typically referred to as the Neoproterozoic on the boundary of the provinces of Anhui and Hena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These findings prove that the strata contain macrofossils belonging to the Late Carboniferous, which belonged to a carbonate debris flow deposit that was formed under a carbonate slope environment. The conodont fossils might belong to a detrital deposit. Thus, it is possible to reset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tectonic attributes belonging to the North Huaiyang tectonic belt and limit the Shouxian fault to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Dabie Orogen and North China Block.  相似文献   

15.
变质变形岩石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分维数是很好的地质温压计,能够恰当地反映岩石的变质变形环境.文章运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对桐柏造山带内岩石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对桐柏山造山带构造变形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桐柏造山带从南到北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分维数为1.17-1.29-1.16,反映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角闪...  相似文献   

16.
阿中地块南缘晚元古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中地块南缘晚元古代索尔库里群基性火山岩与滨浅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砾岩和碳酸盐岩共生,这套火山-沉积岩发生浅变质强变形作用改造,其形成于大陆裂谷构造环境,基性火山岩为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覆岩系--碳酸盐岩中含大量小型叠层石,通过区域对比证明该套地层时代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其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环境与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同时代地层特征相似,说明青白口纪时南、北塔里木就有了统一的盖层.  相似文献   

17.
Greenschist-facies metasedimentary and metaigne- ous rocks are frequently found to occur continuously along convergent plate margins where high pressure (HP) or ultrahigh 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also crop out[1-7].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co…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地区油气宏观保存条件地区差异性明显.为了更好地评价有利单元,通过多条南北向构造地震、野外露头剖面解释,对海相中生界、古生界构造进行区划,对各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和强弱进行解析.结合钻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下扬子地区经历了3期强烈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印支期-早燕山期(Ts-J1-2)江南雪峰由南往北的基底拆离推覆和大别山由北往南上冲推覆构造;燕山期(J3-K1)的走滑构造;晚燕山—喜马拉雅期(K2-E-N)的伸展构造.下扬子海相油气有利保存单元存在于2类地区:一是在印支—早燕山期改造变形程度较弱、保存完好的志留系盖层分布区(滑脱层),它们是原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二是在晚燕山—喜马拉雅期重建的白垩系盖层分布区,它们是次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对不同构造单元综合分析,认为泰州东台对冲向斜带和海域的崂山—五莲对冲带是原生型油气的有利保存单元,射阳推覆带是次生型油气保存的有利单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准噶尔盆地南缘糜棱岩的侵位时代。方法在锆石阴极荧光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LA-ICP-MS锆石原位U-Pb定年。结果测年结果显示花岗岩侵位年龄可分为两组:418—460Ma和914—979Ma。结论准噶尔盆地南缘至少发生过二期主构造热事件: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和元古宙吕梁运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