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刘勇  孙晓婷 《科技信息》2010,(12):53-53
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展示出全球视野中思考问题的预见性,全球化视角验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称谓不同,都是表示了各民族、区域、国家相互联系、融合的现象。人类的历史在全球化过程中使人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启蒙所构筑的自由在现代性条件下显示出了内在的悖论,如何超越现代性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阿伦特认为超越现代性的唯一出路是"政治的回归",而马克思则以历史辩证法来超越现代性为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奠定现实的基础。事实上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指明了自由实现的真正道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马克思认为,人要在现实中实现自由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由时间的增加,它包括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和个人在社会中实现自由。二是人自身也应该自由自觉地发展自己。前者是自由实现的在外因素,后者是自由实现的内在要求,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读书都存在着两种递升式的境界:从自觉到自由。人生必经自觉的砥砺与历练,读书必经自觉的苦修与积累,才能最终进入审美自由的境界。在砥砺历练与审美自由的因果联系中,追求人生与读书境界的圆融合一;以儒家之境为本,以道家之境为用,以佛家之境为得,领悟"入"、"出"、"悟"的读书三昧;以吸纳式读书为起点,研究式读书为致用,审美式读书为终极,从而获得一种快乐而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自由观,以及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很多深刻、深层次的比较和论述。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著作《人的境况》中深刻的论述了她的行动观,而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本文也旨在阐释马克思的劳动观与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指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曹晨 《科技信息》2011,(15):J0219-J0219,J022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新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创新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创新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1.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3.
“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和审美的节律呈现,体现着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国美学之“游”带有身体之游和精神之游的双重体验特征,既是精神的,更是身心共融的.生态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直指当代境遇下生命的存在关系,它与“游”性体验共同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构建.同时,“游”性体验所蕴含的本性解放与整体观念,以及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和呈现的大爱之境都体现着深层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世界观人人都有,它是人精神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当代大学生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世界观问题的根本反映。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构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世界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群众的"梦圆"为基础。论文首先定义了"梦"和"助梦人"的概念,接着就如何当好群众的"助梦人",对党员干部提出了"爱群众"、"知群众"、"帮群众"等要求,最后强调,当好人民群众的"助梦人"是一项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在助群众"圆梦"的过程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以“感觉论”、“规则论”和“基据论”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以“知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认识论;以“真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以“知识分子决定论”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整体上是非科学的,这导致其指导的实践必然失败,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9.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