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冻干辐照人脐动脉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理想的冠状血管移植物-同种异体小口径血管移植材料,1993年7月至1994年5月,自行制备采用并干辐照方法处理人脐动脉血管并进行物理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经冻干辐照处理之后,该脐动脉血管的物理性有改善,弹性和顺应性都明显提高,仍然保持良好的耐压能力,能够满足移植血管物理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中小型血管移植物。  相似文献   

2.
对于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内病灶,应用超声进行成形术,在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极少数临床病例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高强度、低频率的超声波,置入导管内的超声探针系统等,使超声在血管内应用成为现实。超声血管成形术方法相对简单,操作人员不需要特殊培训。如果在血栓切除,血管狭窄再还原以后,辅助气囊血管成形术,可以使治愈率更高。这项技术经实验观察,并发症非常低,但目前尚处于理论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理论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此领域在各方面持续快速发展。早期确立的血管生成理论较为简单,主要围绕解释诸如系统炎症以及缺氧方面研究,从而发现了一系列血管促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血管生成素。近10年血管生长方面突出的发现主要表现在:血管生成和维持中一系列监测点和平衡点的发现、血管生长因子以及阻滞因子多元化,尤其是血管指导理论以及多种能够改变增长因子蛋白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血管的三维重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根据血管连续切片图像在电脑中重建该血管三维图像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重建图像失真(误差)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构造了评估重建图像效果的两个判别函数,最后应用给出的方法对给出的100张平行血管切片扫描图像在电脑中重建了该血管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生成。这个假设最初由Folkman等[1]提出,主要依据是:(1)体外培养的肿瘤体积只能在1~2mm3,而植入鼠体内体积可迅速扩展到数立方厘米;(2)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有限;(3)体外培养的器官无血管。之后,Hanahan等[2]又提出了“血管形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血管形成过程依赖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调节。目前,研究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是抑制或破坏新生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向进行;(1…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理想的冠状血管移植物——同种异体小口径血管移植材料,1993年7月至1994年5月,自行制备采用冻干辐照方法处理人脐动脉血管并进行物理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经冻干辐照处理之后,该脐动脉血管的物理性能改善,弹性和顺应性都明显提高,仍然保持良好的耐压能力,能够满足移植血管物理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好的中小型血管移植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献的回顾、总结VEGF及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VEGF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结论: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刺激微血管因子,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5年至1998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病人20例均采用苏州组织式样厂研制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桥接.重建血循环,随访2~14a,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血管传输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管传输线模型的基础上,假设并证实了多普勒信号的最大频率曲线的形状和血管内血流量曲线相似的观点,给出了一种确定这两者间的比例常数的方法,并且根据这一观点,利用血管传输线模型对子宫动脉的正常生理状况和病变时的情况作了解释,最后提出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4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31例,其中有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导管动脉取栓扩张5例;动脉内膜剥脱、取栓3例;血管腔内支架置放9例。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42例,随访0.5-9年人造血血管通畅率90%。多普勒血流仪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当ABI小于0.5时,应及时手术,挽救肢体,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病变部、分布和严重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血管通畅率,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关于血管分支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血管分支建立数学模型,从优化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每个血管分支夹角相等的结论,该模型为求出血管的条数和分支数,讨论血管的总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抑素不仅能特异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而且对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利用PCR法从人胎肝cDNA文库中克隆了人血管内皮抑素的编码序列,构建了重组质粒pRSendo,并在E.coli中表达,SDS-PAGE表明其表达产物为包涵体,此外,还对血管内皮抑素做了初步的纯化。  相似文献   

14.
小直径纺织基人造血管的工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了纺织基小直径人造血管的工程设计中材料的选择。然后在介绍对小直径人造血管的性能要求基础上总结了纺织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介绍了血管组织工程的发展,简单介绍了所用纺织基支架的材料选择和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将其中的血管表示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且保持原血管拓扑结构的特征树,先通过预处理提取出血管并进行三维细化,再递归跟踪血管骨架生成特征树并进行遍历提取出血管的分支点和端点.考虑到实际图像的复杂性,进一步引入森林来完全描述血管树.利用该系统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血管的三维重建,对于临床血管图像的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使用MATLAB读出血管切片图的数据,算出其半径及中轴线方程,建立了血管曲面的参数方程,实现了图形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7.
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本文就骨髓干细胞在血管新生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心梗后的血管新生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着肌内皮间缝隙连接,进行电和化学的信息传递,以协调血管的舒缩活动。电信号可以从内皮细胞到平滑肌细胞进行传递,相反,也可以从平滑肌细胞到内皮细胞进行传递。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第二信使等物质亦可引起内皮细胞或,和平滑肌细胞细胞膜的超极化或去极化,参与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及其骨髓的新生血管之间的关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总结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VEGF的性质作用特点以及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白血病细胞表达较高的VEGF,VEGF促使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生,白血病细胞与骨髓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抗VEGF和抗新生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应力作用下血管的生长与重建是生物力学最具活力的生长点之一。文中旨在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液动力学因素对血管重建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应力作用与血管重建关系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最新研究表明,血管系统一生都在进行重建。血管重建正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庄的发病机理的内在因素。血液动力学因素在血管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形态、骨架结构、迁移、增殖和凋亡,影响脂蛋白和其它大分子物质在血管壁的吸收和代谢,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分泌及表达等。进而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重建。今后重点在于采用多种离体和在体的实验模型,模拟多种力、复杂流动对血管重建的影响,研究血管在应力作用下结构和功能重建所依据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启动血管重建的剪应力反应元件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