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殖崇拜观念广泛影响着国人的民俗礼仪、民间艺术和民间信仰。在人生礼仪方面,诞生礼使人获得社会地位,婚礼成了生命繁衍最重要的程序,寿礼则成为报孝祖先繁衍功德的现实化了的生殖崇拜观念;在民间艺术中,鸟、鱼、莲的造型图案及面塑礼、馍的寓意中都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的深层含义;民间信仰中从灵物崇拜到众多的生育神,使民众将“有子万事足”的观念带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2.
颂为汉代重要文体类别,上承先秦告神、颂美宗庙祭歌,下启魏晋后世颂美之文,无论形式、内容,押或文学观念都处于转换变更期.汉人颂体文类辨体意识显得相当模糊.出现将颂与诗、赋、碑、赞等文体称名相混情形.此中情形,既有前代颂体文学创作与观念影响因素.也与汉人颂体创作复杂生态有关.汉代颂体文类意识的模糊与创作的多元化.反映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前某些特性,即文体现念的含混性与文体创作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包公生前就有口碑 ,身后名声愈高 ,逐渐成为宋代以来最著名的清官代表。传说的包公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传说内容以折狱断案为主 ,艺术形式则以说唱表演为主。伴随传说故事的发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艺术形象逐渐形成。包公传说的来源大致有三 ,即引申发挥、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包公传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其中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当是民间流行的宗教迷信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包公故事不断扩增或翻新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凝结着公理与正义。人民崇拜包公 ,也就是崇拜法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人膜拜天体自然,并演绎了不少神话传说,对月亮的崇拜也是如此。古代月神话与月崇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古人月神观念产生的原因,认为月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社会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种月神形象:月母常羲,月神西王母,嫦娥奔月等;月神话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神的崇拜却尤为突出。这种崇拜主要表现为他们频繁而复杂地对其祖先进行祭祀活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先公先王先妣进行祭祀的形式大致有四种,即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对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灵魂的认识和由此而形成的灵魂观念。  相似文献   

7.
车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运载工具,其起源甚早,牛作为驾车的畜力出现在何时已无从稽考,但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有牛车。牛车在汉代主要是民间的交通运载工具,是身份低贱者或平民百姓乘坐的车辆,牛车又是官方和民间运输笨重货物的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随着牛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牛被广泛地应用于农耕生产之后,人们更崇拜牛,并视牛为农耕之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保存着季节性的狩猎经济遗风,并普遍崇拜各种形式的猎神。南方民族猎神崇拜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又与民族先民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猎神崇拜风俗内涵丰富,猎神崇拜常伴随着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如土家族祭祀梅嫦神的仪式大致有祭坛、摆设、时间、祭品、祭者、祭词、巫术、占卜、禁忌等。  相似文献   

9.
盐神巴人     
盐是生命之源,巴人创造了灿烂的盐文化,他们奉盐为神。对廪君(白虎神)的崇拜,实质是对盐的崇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并口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城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1.
肖形印又称图形印、象形印或画印等,在我国的印章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历来对其专门的研究并不充分,各家篆刻史、印章史仅仅是一带而过。本文就一方看似非常神秘的汉代的肖形印展开论述。利用实物与文献加之当时的民俗信仰对其进行综合的考察,得出了与前辈们不同的结论。认为此印为汉代的门神神荼、郁垒二神之一;此印的功用当是佩戴于身,以求二神护佑。这正是汉人升仙长生、驱鬼避邪思想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2.
许真君是净明道教的创始人,以治水而有功于江西,成为江西人心目中的保护神。许真君民间崇拜信仰是古代江西地区一种较为突出的历史民俗现象,其表现特点为民众对许真君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传说神异化和崇拜民俗化,主要原因除了许真君的崇高人品和伟大功绩外,还与许真君崇拜对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有关,在社会各个领域或多或少的留下了一些痕迹,本文主要研究许真君崇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描写清官依靠鬼魂告状、神灵托梦、实物暗示指点等种种神秘手段破案。这种超人力因素根据来源和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鬼、人神,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相似文献   

14.
旨在通过对清代江南地区下层社会养蚕业的民间活动与宗教等案例的研究来考察民间宗教与技术知识的关系.该研究是对于16世纪到18世纪社会文化转变中,民间宗教对中国科技以及医学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着眼于农村养蚕业的民间宗教集会活动和宗庙如何成为文化、经济以及技术交流的中心及其如何连结同一地区中的各个社团、如何连结地方社会甚至超地方并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系统这一问题.到了18世纪,随着养蚕业日益重要,地方绅士与小地方官为了控制民间养蚕活动,而在城市附近创建了越来越多的蚕神庙,并创立了各类相关仪式.最后分析了民间养蚕诗歌(通常被吟诵用以崇拜蚕神)如何在宗教精神的背景下来编排养蚕方面的经验甚至很多相关的技术知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流行的民间俗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为切入点,通过追溯从九凤神到九头鸟精神的民俗心理流变过程,浅析了楚地人民对先祖的追忆和怀念,渴望人神相通的灵魂观念,祈求福佑的美好愿望,百折不挠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紫姑"是中国民间诸神谱系中的"司厕之神","迎紫姑"是元宵节的特定节庆形式,受众极广,并因时地差异而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在赣、粤、闽等客家地区,紫姑信仰逐渐演化为月姑崇拜,二者在神职信仰、仪式流程和组织群体方面几乎一致,但受圆月崇拜和当地农事时令等因素的影响,其时令由传统的元宵嫁接至中秋.月姑崇拜在客家地区存续至今,除...  相似文献   

17.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陶瓷习俗来源于陶瓷生产劳动,它伴随着陶瓷业的产生而产生。其形成还与中国原始信仰、民间宗教崇拜及民间造神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研究陶瓷习俗,继承和弘扬传统陶瓷习俗文化,使之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功能,为发展陶瓷产业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韩国著名旅游胜地的济州岛保留着独特的民俗文化,除了济州岛方言和海女文化以外,最具特色的便是"石头公公"崇拜了。"石头公公"是济州岛的著名文化遗产,它既是济州岛的守护神和象征,又是韩国的生育之神。"石头公公"崇拜是灵石崇拜的遗俗,是拟人化了的石祖崇拜。崇拜"石头公公"的习俗在济州岛源远流长,但这种习俗并非济州岛本土民俗文化,它与中国民间的灵石崇拜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神仙信仰是道教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诞生于两汉时期各地墓室、祠堂等建筑材料上的神仙信仰汉画,是道家信仰文化与人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想作品。其艺术形象包括天界尊神,河渎、民俗和地祗诸神,琼台女仙,他们受到了汉人的虔诚信奉并深深地影响着汉人的生存欲望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