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富锂型掺钴尖晶石锂锰氧化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湿化学方法合成了富锂型掺钴尖晶石锂锰氧化物Li1.02Mn2-yCoyO4(y=0,0.02,0.10,0.50),并通过X射线衍射与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当掺钴量y≤0.10时,合成产物属于尖晶石结构;当y=0.50时,开始有少量Co3O4的杂相峰出现,但仍以尖晶石结构为主;随着y的增加,合成样品的晶胞常数减小,晶胞体积收缩,晶胞中Mn-O之间的距离(RMn-O)与Mn-Mn之间的距离(RMn-Mn)均缩短.恒电流充、放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y的增加,合成产物的初始放电比容量有所降低,但稳定性提高;当y=0.02时,合成产物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18.860 mA·h/g,循环5次后,其比容量为 115.796 mA·h/g.综合合成产物的比容量与循环性能,以Li1.02Mn1.98CO0.02O4的电化学性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种简单的液相还原法制备铁钴合金纳米线/棒.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在90℃时利用水合肼还原Fe2 和Co2 的水和正辛烷的混合溶液得到铁钴合金纳米线/棒.所得样品经X-射线粉末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表征,结果表明延长反应时间,一维铁钴合金纳米结构直径增大但长度没有明显变化,一维铁钴合金纳米材料的室温矫顽力高于体相铁钴合金.该铁磁性纳米线/棒有望应用于催化、生物技术和磁记录器件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在催化氧化反应中呈现良好的催化性能.文章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由锰铁铜分别与钴组装成的尖晶石结构特征的含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锰铁铜与钴的配比、焙烧温度等对其结构及其催化氧化碳烟颗粒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FT-IR、SEM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表明,前驱体焙烧温度为500℃时,Mn1.4Co2O4复合尖晶石氧化物催化剂的性能最好,其起燃温度最低达到Ti为240℃.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有大量铁、镍、锰存在的同一份溶液中,用二安替比林甲烷萃取分离锌、钴的条件,干扰元素及其消除,用二甲酚橙光度测定锌以及使钴以离子缔合物(DAM·H)_2[Co(SCN)_4]形式光度测定的新方法.所拟方法简单,快速,具有高的选择性和再现性,用于金属,合金和矿物中锌和钴的测定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纳米铁酸钴的液相催化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量FeCl2为催化剂,利用Fe(OH)3和Co(OH)2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酸钴纳米粒子.实验表明催化反应的最佳条件是9.0≤pH≤10.3,0.45mol/L≤c总≤1.20mol/L,反应时间≤4h.用XRD,T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铁酸钴的磁化曲线、比表面积和密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制备铁尖晶石MFe2O4(M=Co2+、Zn2+)纳米粒子,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铁酸钴比表面积为42.3 m2/g,铁酸锌比表面积为17.4 m2/g;丁基黄药在铁尖晶石表面的吸附行为均为多分子层吸附,符合BET吸附类型,且丁基黄药对铁酸钴表面亲和力大于铁酸锌。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制备铁尖晶石MFe2O4(M=Co2+、Zn2+)纳米粒子,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铁酸钴比表面积为42.3 m2/g,铁酸锌比表面积为17.4 m2/g;丁基黄药在铁尖晶石表面的吸附行为均为多分子层吸附,符合BET吸附类型,且丁基黄药对铁酸钴表面亲和力大于铁酸锌。  相似文献   

8.
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六氰合铁酸钴(CoHCF)纳米颗粒.得到了分散较好、大小均匀、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颗粒.重点分析了PVP的引入以及溶液初始酸度对CoHCF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晶体结构、红外光谱的影响;得出随PVP浓度的增大,溶液初始酸度的减小,CoHCF纳米粒子的尺寸逐渐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金属盐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尖晶石结构的纳米钴绿颜料Co0.5Zn0.5AlxCr2-xO4(X=0,0.4,0.8,1.2,1.6)及复合型钴蓝颜料Co0.5Zn0.5Al2O4,.实验所得颜料粒度均匀、粒径小、分散性好、颜色鲜亮.采用XRD.TG-DTA,FT-IR,SEM等测试技术对粉体的形成、形貌及粒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用"物质吉布斯自由能法"对磷铁掺钴制备磷化二钴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298~1600 K的范围内,FeP、Fe2 P与Co反应制备Co2 P可行,吉布斯自由能分别由-60.96、-27.55 kJ/mol升高至-33.40、-15.48 kJ/mol.对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分别为:lg Kθ1=34...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一种制备Fe包Co空心微球的新方法.以纳米铁粒子为模板,水合肼为还原剂,通过化学镀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Co包Fe纳米粒子,用HCl溶去Fe核制备出空心Co微球,以空心Co微球为模板,NaBH4为还原剂,通过化学镀Fe制备了亚微米Fe包Co的空心微球.研究发现,在化学镀Fe过程中,Fe包Co空心微球之间极易形成硬黏结,通过降低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温度,增大反应液pH值抑制镀液中Fe粒子的独立形核,则可明显防止Fe包Co空心微球之间硬黏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用快淬制备的铸态和退火处理后非均匀相合金Co15-xFexCu85金属条带的磁电阻、微观结构、磁性能。x的范围是0-15at%。条带的磁电阻幅度很微弱,与同成分的溅射样品有明显不同。这是由条带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同时也证实巨磁电阻效应是磁性颗粒的纳米尺寸效应引起。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制的装置,通过阳极弧光放电法制备了内包覆Fe/Co磁性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管(CNT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散射光谱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表征,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检测得到其磁学性能参数.TEM测试表明,CNTs杂质少,管径均匀一致,CNTs内包覆的物质均匀、连续,且为Fe/Co粒子.磁学性质的测量表明, CNTs的磁学性能较包覆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比饱和磁化强度ós为17.30A·m2·kg-1,比剩余磁化强度ór为3.96A·m2·kg-1,矫顽力Hc为31521.60A·m-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用 Co、Ni 及 Co、Al 取代 Nd-Fe-B 中部分 Fe,取代形式为Nd_(17),Fe_(75.5-2x)Co_xNi_xB_(7.5)及 Nd_(17)Fe_(75.5-2x)Co_xB_(7.5)(x 在1~5间变化),对Nd-Fe-B 磁体的磁性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随着 Co、Ni 量的增加,磁体的居里温度提高,磁感温度系数降低.随着 Co、Al 量的增加,在不降低 Nd-Fe-B 磁体居里温度的情况下,使磁体总损失大幅度降低,_1H_c 显著提高,可获得大矫顽力 Nd-Fe-B磁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子束真空蒸发方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Co90Fe10磁性薄膜,研究了热处理及厚度对薄膜磁电阻的影响。利用四探针法测量了薄膜的磁电阻,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了薄膜的磁畴结构。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提高薄膜的磁电阻,尤其是厚度较小的样品,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厚度较大的薄膜,热处理可以改善磁织构,磁畴分布更加有序,出现了类巨磁电阻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二甲基亚砜中Co2+、Ni2+和Fe2+电化学行为. 在1.00×10-2 mol·L-1CoCl2-0.1 mol·L-1LiClO4-DMSO、1.00×10-2mol·L-1NiCl2-0.1 mol·L-1LiClO4-DMSO和1.00×10-2 mol·L-1FeCl2-0.1 mol·L-1LiClO4-DMSO体系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定3种体系中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 结果在304 K时,循环伏安法测定3种体系中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分别为1.31×10-5、1.27×10-5和1.59×10-5 cm2*s-1;在299 K时,计时电流法测定Co2+、Ni2+和Fe2+的扩散系数DO分别为1.01×10-5、1.43×10-5和1.39×10-5 cm2·s-1.  相似文献   

17.
Fe0.3Co0.7纳米有序阵列的制备及磁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交流电化学沉积法,在小孔径的阳极氧化铝模板里,成功制备了Fe0.3Co0.7纳米线有序阵列.研究了直径、热处理对这种纳米阵列的磁学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纳米线直径的增加,垂直磁各向异性线性下降,样品在不同的温度热处理后,矫顽力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由未热处理前的2.05 kOe提高到热处理后的2.50 kOe以上,样品在500℃热处理后获得最大的矫顽力为3.00kOe,而剩磁比在热处理后仍然保证很高的数值(超过0.9).这种制备简单价格便宜的纳米磁记录阵列,有望发展成为新型的超高密度量子磁盘.  相似文献   

18.
Ta/NiOx/Ni81Fe19/Ta and Co/AiOx/Co multilayers were prepared by rf reactive and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The exchange coupling field (Hex) and the coercivity (Hc)of NiOx/Ni81Fe19 as a function of the ratio of Ar to O2 during the deposi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tes at the interface region of NiOx/NiF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peak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atio of Ar to O2 is equal to 7 and the argon sputtering pressure is 0.57 Pa, the x value is approximately 1and the valence of nickel is +2. At this point, NiOx is antiferromagnetic NiO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x is the largest.As the ratio of Ar/O2 deviates from 7, the Hex will decreas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impurities such as Ni+3 or metallic Ni at the interface region of NiOx /NiFe, while the Hc will increase due to the metallic Ni. Al layers in Co/AIOx/Co multilayers were also studied by angle-resolved XPS. Our finding is that the bottom Co could be completely covered by depositing an Al layer about 1.8 nm. The thickness of AIOx was 1.2 nm.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熔融快淬法制备了Co_(81.5)Fe_(4.5)Mo_2B_(12)玻璃包裹丝,研究了真空条件下退火对细丝巨磁阻抗效应及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玻璃包裹丝的巨磁阻抗效应先增大后减小.退火温度为250℃时,巨磁阻抗效应最明显;退火后样品的磁阻抗曲线对称性大都有所改善;退火温度为330℃时,磁阻抗曲线对称性遭到破坏,可能是磁各向异性降低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U)B3LYP计算方法,对含吡啶双Schiff碱Fe和Co配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并应用(U)mPWPW91*方法预测配合物的极化率和第一超极化率.计算表明:Fe和Co配合物高自旋态发生还原反应时,还原活性中心为CN和吡啶环,而其低自旋态配合物(由中性还原为负一价除外)还原活性中心为CN、吡啶环和金属离子;对二阶NLO系数计算预测结果为同种金属,同为高(或低)自旋态配合物由正一价还原为中性时,其二阶NLO系数减小,而由中性继续还原为负一价时,其二阶NLO系数增大.价态相同的中性配合物,高自旋态的极化率值大于低自旋态,而二阶NLO系数是低自旋态的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