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8月9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新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百千米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迄今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兴奋地说:"由于自由空间信道的损耗小,借助卫星将有可能实现在全球尺度上进行超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梦想."这个"量子梦"已在他心中做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为抑制白天阳光背景噪声,潘建伟团队采用1550nm波段  相似文献   

3.
方德声 《科学》2007,59(2):27-27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年2月8日报道.中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潘建伟和同事杨涛、陆朝阳等,最近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胁ture子刊Nature Physics上。审稿人评价其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的实验工作”,“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研究团队成功实现单光子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隐形传态。这一研究成果于2015年2月26日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Nature。量子隐形传态是通过共享量子纠缠态,并借助经典通道实现量子信息传输的过程。1997年,奥地利的宰林格(Anton Zeilinger)小组首次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验证。该工作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5.
3年前,潘建伟(Jian-Wei Pan)给中国长城加入了一丁点的《星际迷航》.在北京以北的丛山上靠近长城底部的一个位置,他和他的物理学团队把一个探测器上的一束激光瞄准到16公里远的高处.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来自于中国科技大学.随后,他们通过激光光子的量子特性在所经过的空间中"传送"信息.当时,这是世界上最长距离的量子态隐形通讯记录,该实验是迈向他们终极目标的一大步——其终级目标是在空间进行量子卫星通迅.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领衔的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团队的陆朝阳、刘乃乐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实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7日出版的Physical ReviewLetters上。线性方程组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每一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数值计算、信号处理、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比如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气象预报,就需要建立并求解包含百万变量的线性方程组,来实现对大气中各种物理参数(温度、气压、湿度等)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2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物理》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赵博、陈宇翱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长寿命量子存储的实验实现.在该工作中,潘建伟研究小组与德国、奥地利的同事合作,利用对磁场不敏感的原子态来存储量子态,同时通过延长自旋波波长的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将单  相似文献   

8.
1月23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陈增兵、陆朝阳等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通过操纵多光子纠缠态和量子模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千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在实验中,"墨子号"分别与河北兴隆、奥地利格拉茨地面站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通过指令控制卫星作为中继,建立了地面站之间的共享密钥。基于共享密钥,中奥联  相似文献   

10.
李亦超 《自然杂志》2019,41(5):364-369
量子力学自建立以来,被期待为未来技术进步的基石。目前,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等基于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技术备受关注。人们力图将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应用,从而实现“第二次量子革命”。其中,量子计算机因其并行计算能力被证明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其计算能力将远超传统计算机,甚至对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加密算法产生威胁,也必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科普的角度介绍了量子计算的背景及原理,并基于发展现状对未来作了展望,最后探讨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沈蔟 《世界科学》1999,(11):2-4
真空,谁都知道并非真的空无一物,它是衬托。影响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物质背景。对于真空的复杂性,恐怕还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专业人员大多觉得这是一个解不开的难题。真空,早就被认作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此概念自然在不断地演变。在量子场理论中,它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场理论的统一性探讨,因其围绕对称性以及对称性破缺而展开,就更离不开这个概念了。¥ZZ经。隆真空服8鼻子。撤g壑。本文讨论的真空,实为物理真空的简称。这真空概念有经典和量子之分,暂且名其日‘’经典真空”和“量子真空”…  相似文献   

12.
量子点的介电常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做准周期的运动,提出量子点的介电常数与量子点的尺度相关,由此同出发,由可能在室温观察到弱缚类量子点的激子峰。通过对在室温测得的CdSe量子点的光荧发光谱的计算分析,证实了上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续上期松排山面千重翠 月点波心一颗珠 在量子理论诞生日,普朗克对于作用量子h,就已指明:正是由于它的引入,“突破了经典物理的连续性”;可观测物理量连续地变化、抑或取分立的数值,乃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主要区别。物理量连续地变化,其变化规律遵循严格因果性原理;物理量量子化,则便取消了严格因果性原理在物理理论中的主导地位。于是,量子理论就不像经典理论那样是纯粹决定论性的,而成为非决定论性的统计理论;波尔的互补原理占据其主导地位。 把能量子、光量子概念推广,涉及各种可观测物理量的量子化、各种物质场的量子化…  相似文献   

14.
1月23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陈增兵、陆朝阳等的研究论文, 在国际上首次通过操纵多光子纠缠态和量子模拟方法, 证实了一种存在于两维空间的奇特粒子“任意子”服从分数统计. 这一研究独辟蹊径地利用量子信息技术来模拟凝聚态物理学里面的重要问题, 在原理上证实了“任意子”独特的分数统计现象和拓扑性质, 在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张辉  李蕾  窦猛汉  方圆 《自然杂志》2006,42(4):321-330
文章探讨了量子计算在人工智能中的一些潜在应用,并回顾量子理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介绍一些著名而简单的量子算法,让读者了解量子计算的能力。此外,文章对量子计算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使读者对量子计算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对于AI研究人员来说,此文将会是一座更加深入地探索AI与量子计算以及量子理论之间联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正>从100千米、404千米、1200千米到7600千米洲际距离,短短十余年间,潘建伟团队不断取得量子通信在距离和维度上的新突破,一路保持世界领先,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站在了最前沿。备受关注的量子通信2018年,有着诺贝尔物理学奖风向标之称的沃尔夫物理学奖颁给了在量子通信领域作出开创性理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本内特和布拉萨德,这代表了国际上对量子通信重要意义的肯定。在介绍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网页上,专门提到了量子密钥  相似文献   

17.
维之 《科学》2000,(12):43-45
现代科学的宇宙景图是:由基态的量子场构成俗称“真空”的背景空间,量子场的激发态形成各种物质粒子和物体,似乎真正的真空已经为量子场消除了。但是,鉴于量子场具有变化的密度和存在内部相对运动这两点则表明它并非完全充实的介质,而是充满着微小真空空隙的云雾状东西(因为场的密度实际是由单位体积中的场物质量与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屈平  方芳 《世界科学》2004,(8):36-38
2004年6月3日,世界上第一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正式投入运行。主持这套网络建设的是美国BBN技术公司。新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已成功地实现了该公司与哈佛大学之间的连接,不久将延伸至波士顿大学。新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与现有因特网技术完全兼容,网络传输距离约为10公里。这个由美国BBN技术公司研发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和现有的宽带网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普通光纤传输数据,并且  相似文献   

19.
正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完成了普通计算机可能永远完成不了的计算任务。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领衔的团队宣布,他们首次明确演示了"量子优越性"——利用量子力学的反直觉工作原理,处理在经典计算机上慢到可怕的计算任务。该团队利用激光束进行了一项在数学上被证明无法用普通计算机处理的任务。与谷歌2019年首次演示的量子优越性相反,他们的版本几乎是任何经典计算机都难以挑战的。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3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0.
乍看起来,量子效应和生物有机体似乎各占一方,有着大壤之别。量子效应通常在纳米条件下才能够观察到,其产生的环境为超高真空、极度低温,以及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而生物有机体处在宏观世界中,温暖、纷杂、无拘无束。量子现象,比如“量子相十”,表现在其系统各部分的波型都保持同步,不会在细胞的变幻莫测中停留百万分之一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