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糜鹿重引进在迁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世界上迁地保护最成功的物种之一。通过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基础种群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逐步发展种群使其复壮,并在其历史分布区选择适宜栖息地建立迁地种群。截至2011年底,向全国多家繁育基地、动物园、植物园、林场、鹿场、湿地、保护区等单位共输出麋鹿456只,建立了44个迁地种群,种群数量从基础种群的77只扩大到3700余只,种群增长99倍。同时,对迁地保护种群开展了大量的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我国糜鹿种群的健康繁衍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我国麋鹿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对澳大利亚引进澳洲宝石鲈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等配套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周琪  曾凡一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3):18-20,F0002
本研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研究中,我们制备了37株iPS细胞系,其中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个活体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证实该小鼠确实从iPS细胞发育而成。其中一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且繁殖了后代,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获得完全由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有力地证明了iPS细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也为中国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项目概况 豪猪规模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分别由湖南省科技管理部门2004年和湖南省林业管理部门2006年立项,由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承担,于2008年12月完成,由湖南省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鉴定。本项目对豪猪的生理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理与繁殖技术、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制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豪猪规模养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分析致病微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引进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水产品安全预警技术,通过预测微生物学技术、栅栏技术及HACCP技术等手段,建立以南美白对虾为主的水产品养殖过程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预测模型,进而形成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致病菌安全预警技术体系;引进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电解水抑菌技术,有效控制冷冻水产制品及其加工环境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引进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致病菌抑菌剂处理技术,结合我国水产品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发具有广谱抑菌性的无公害生物抑菌剂并应用于水产品的加工及流通领域;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解决鲜活水产品在生产、运输、加工及销售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致病微生物安全控制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6.
<正>乳腺由多种类型的上皮细胞组成,它们可由乳腺中的乳腺干细胞分化产生。但是是否存在多能性的乳腺干细胞还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艺研究组与合作者基于小鼠的研究发现,C蛋白受体(Procr)作为乳腺中Wnt的一个新的靶点,可唯一性标记多能性乳腺干细胞。这种C蛋白受体标记的细胞位于乳腺的基底层,展现出上皮间叶细胞转化特性,而且角质蛋白表达水平非常低。进一步研究显示,这种表达C蛋白受体的细胞展现  相似文献   

7.
胡锦矗教授,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对四川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繁殖、食性和行为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胡教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和《大熊猫研究》等学术专著。吕植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大学时就师从潘文石教授开展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由于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编著有《秦岭——大熊猫的庇护所》等书。因前段时间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引发了是叫"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湿地松×加勒比松杂交育种的系列研究成果:探索出一套高效、经济的湿地松与加勒比松杂交制种技术;配制杂交组合,摸清了不同杂交类型的结实规律;系统设置测定林,确定了杂种的适宜栽培区范围系统设置测定林;首次对三类杂交种的生长优势和形质性状作出评价;筛选出一批优良杂种家系;揭示出杂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发现杂种家系的基因型与立地的交互作用不明显;依据早一晚生长相关,确定了杂种家系的早期选择最佳年龄;首次构建出杂种家系的生长过程模型;确证杂种优良家系可通过扦插繁殖大量推广;提出了优良杂种规模化无性繁殖技术体系,实现优良杂种的规模化生产与推广,分析了预期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大熊猫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威胁,首屈一指的就是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论调,认为受到种群数量持续下降、遗传多样性低、繁殖能力低下以及专吃竹子等生物学特征的限制,大熊猫必将走向灭绝,它们将走向演化的尽头,或者说演化的死胡同。时至近年,这一论调还不断地被提起。在2009年,BBC媒体人ChrisPackham就曾撰文表示,我们应该让大熊猫灭亡,从而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其他的动物上。  相似文献   

10.
正恐惧也许足以导致某些动物"群灭"。研究人员发现,对捕食者的恐惧会令果蝇减少进食和交配,繁殖的后代也更少。如果一小群果蝇生活的环境中有螳螂的气味,这群果蝇集体灭亡的可能性增加了7倍。这项研究或能为与种群大小和灭绝几率有关的难题提供解释,即所谓的阿利效应。领导本次研究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自然资源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凯尔·艾利略指出,"捕食者对动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metapopulation"的概念和理论在天然类群的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和保育生物学中已经迅速地建立和使用,尤其近两年,论文数目成倍地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2.
胡锦矗教授,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对四川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种群数量、繁殖、食性和行为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胡教授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和《大熊猫研究》等学术专著。吕植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大学时就师从潘文石教授开展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由于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中国科协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编著有《秦岭—大熊猫的庇护所》等书。因前段时间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赴台,引发了是叫“大熊猫”还是叫“大猫熊”的热议,本刊特邀胡锦矗与吕植两位专家撰文,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多糖在体内、外抗肿瘤实验中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S-180肉瘤细胞的抑制情况,以及抑瘤效果与用药剂量的相关性,探讨中药多糖在信号转导中抗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小鼠右腋前接种S-180肉瘤细胞建立动物肿瘤模型,分别用不同剂量的三种中药多糖进行实验治疗。药物治疗结束24小时后,完整剥出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来检测三种中药多糖体内抗肿瘤实验中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并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分别用不同剂量的三种中药多糖作用于小鼠肉瘤S-180细胞,通过MTT法来检测三种中药多糖体外抑制小鼠S-180肉瘤细胞生长的效果。结果三种中药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和小鼠S-180肉瘤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中药多糖体内抗肿瘤实验中,黄芪多糖、猪苓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5),且有很好的剂量依赖关系。体外抗肿瘤实验中,黄芪多糖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与其它各组有差异性(P〈0.05),其抑瘤效果与剂量之间有很好的依赖关系。猪苓多糖和茯苓多糖的高中低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多糖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在大鼠体内生长,然后被移植回糖尿病小鼠体内的小鼠胰岛能长时间正常发挥功能。这项研究展示了一个物种的器官是如何在另一个物种体内生长的,有助于在未来生产出可供移植的人类组织,但其在应用前仍需应对伦理与法律的挑战。异种器官再造移植是指在一种动物身体上培育出新的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基础科学》2005,7(5):28-28
转座因子是一类可以进入基因组内不同位置的基因载体,B.McClintock因首先在玉米中发现转座因予而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科研人员可利用转座因子插入基因导致基因突变以了解基因功能,也可利用它们培育转基因生物。长期以来,科学家尝试了SB等许多载体,但仍然缺乏高效、实用的哺乳动物转座因子。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田和吴晓晖研究小组,研究发现一种源于飞蛾的PB转座因子能高效插入小鼠基因组,使在小鼠等哺乳动物中高效、大规模了解基因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问题,首先围绕三个分主题对国际生物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协会(ISHPSSB)2011年双年会的相关报告进行介绍并评论:关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扩展性的研究;对于生物学个体性概念的讨论,然后介绍了作者在共生语境下对生物学个体概念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征模式以及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分析方式,体现了两种科学传统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冲突与交汇;系统生物学力图综合不同研究范式,整合不同生命组织的层次,对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是未来生物学哲学的热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法分别对10种北京地区常用园林灌木单株的耗水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试验苗木在不同灌溉量处理下的耗水特性及生长表现进行研究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0种灌木的总蒸散量排序为:金叶女贞≥金银木≥丁香〉胶东卫茅〉紫薇〉棣棠≥红瑞木≥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强,10种灌木的蒸腾耗水量表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植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与灌溉量成正相关,灌溉量越高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越大。不同处理下10种灌木冠幅、株高的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随灌溉量降低而减小的趋势,但叶面积随灌溉量增多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耐寒地被竹的选育与容器育苗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28-28
本项目由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和南京林业大学共同承担,开展了以耐寒地被竹的筛选和容器育苗技术的创新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来的协作攻关,解决了北方耐寒地被竹竹种筛选问题,筛选出了适宜在北方寒冷干燥地区栽培的地被竹5种;容器育苗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人工竹林发展的种苗培育技术难题,为竹苗工厂化良种化培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建立了年产500万盆的地被竹容器苗繁殖基地,示范推广了观赏和生态地被竹坪280亩;应用竹坪可明显减少养护用水量,对改善北方冬季的景观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共发表论文8篇,培养硕士生8名。  相似文献   

19.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长有人类皮肤与肌肉的机器人听上去颇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牛津大学研究人员预测,这种机器人很快便可运用于医学研究。长有“血肉之躯”的机器人或可用来培育人体组织,供伤员和老年人之用。研究人员以长有“人类”骨骼、筋腱与皮肤的Eccerobot机器人为例,解释未来如何用机器人培育真正的人体组织。仿照人类打造的机器人更适宜用来培植人体组织,研究人员表示:“类人型机器人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肌肉骨骼的类人型机器人(如  相似文献   

20.
京广1号白莲     
一、项目概述 采用离子注入诱变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法栽培,经五年多的实验研究和池塘种植,培育成功白莲新品种--京广一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