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建立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根据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引进的重大技术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整的卫星遥感地面技术系统。自1986年12月建成运行以来,卫星地面站已向全国300多个部门提供了上万件卫星遥感信息资料,在国土利用、资源环境的监测与开发、自然灾害防治,以及农林、水利、地质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面站的生产运行系统主要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室和光学处理室。接收站的主要任务是捕获跟踪卫星,接收记录卫星遥感数据。站内有10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具有×和S波段的全半球跟踪接收能力。卫星数据以每秒85兆比特的码速率下传,经接收解调后记录在每英寸33000比特的28道高密度磁带上。接收范围约占我同陆地面积的80%。目前主要接收美国LANDSAT 5卫星的专题绘图仪(TM)数据,也可以接收法国SPOT卫星数据,配以相应的解调设备还可以接收包括国内计划发射的卫星在内的  相似文献   

2.
徐阳 《科技潮》2000,(2):46-47
能源、交通、人口、环境、粮食、气候等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几大问题,气候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因为这诸多问题无一不与气候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已能利用高新技术对气候进行某些人为控制,特别是现代微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把气象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类正试图借助高技术来实现千百年来要驾驭天气的梦想。目前,载着各种气象探测仪器的气象卫星能够将所拍摄的云图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周密分析,作出综合天气预报,并及时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甚至连龙卷风等短时间的天气现象也能及时预报。气象学家正在联手,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卫星观测系统。这样,就能够通力合作,监视观测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卫星上的遥感装置,可以随时反馈出云雨区的形成、消散,以及温湿度、气压、风力等数据,根据这些信息,专家们就可利用电脑预报出短自一二天,  相似文献   

3.
视点     
《科技潮》2008,(6):6-7
卫星照片显灾后破坏情况北京时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5月19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其网站上刊登了利用陆地观测技术卫星(ALOS)观测的数据图。此次观测的重  相似文献   

4.
2000年版的地球画像这张于今年地球日发布的地球数字化画像,很容易让我们回想起阿波罗计划年代从太空所拍摄的蓝色地球影像。为了要制造出这张画像,美国戈达德太空中心大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结合了来自地球环境观测卫星(GOES)、观海广角相机(SeaWiFS)和绕极环境卫星(POES)的观测数据,再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地形高度模型整台,做出这幅美丽而且精细的地球空间视图。在这张画像中,陆地上植被密集的区域用绿色来表示,植被较稀稀的区域则用黄色来代表。而地表山峰和山谷的高度和深度也被放大了50倍,让它们能够在画像中显现出来。北美大陆西岸的庞大风暴系统,是出现在1997年11月的飓风-琳达(Hurricane Linda)。月球的影像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取自地球环境观测卫星所拍摄的影像,依据月球和地球的比例缩减后,再和地球的影像组合起来成为一幅很出色的画像。(http://rsd.gsfc.nasa.gov/rsd/)  相似文献   

5.
紫晓 《科技潮》2001,(4):36-39
地球的各种信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现,这就是遥感卫星的馈赠。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国内17个部门联合发起的“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27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满怀欣喜之情,用不同的语言描绘着地球的数字前景。在新的世纪,以资源卫星为代表的遥感卫星将大出风头,“数字地球”将把人类生活带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孙宏金 《科技潮》1998,(4):40-41
气象卫星按运行和工作状态可分为极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和气象卫星观测网。它们又与地面接受没备,即数据接收站和数据处理系统,共同构成了卫星气象系统。极轨气象卫星因其近圆形运行轨道每绕地球一周都要穿过南北两极地区而得名,也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观测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每圈观测地面东西宽度为2800公里,14圈可覆盖地球表面一次。它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进行两次气象观测,观察间隔为12小时左右,其优点是可获得全球的气象资料,缺点是因地球自转云图资料不连续,赤道地段衔  相似文献   

7.
加瓦.   《科技潮》1999,(4):98-99
卫星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眩目。日复一日,各类遥感卫星把关于地球的各种信息提供给人类,而且信息的质量越来越高。现在的问题是让发展中国家不仅能够得到这些信息,而且有能力利用这些信息促进发展。在下个世纪,携带大量关于地球表而信息的卫星信号将象潮水一样涌向全球各地卫星接收站。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这样一个大问题:按照现有的技术,能否将卫星信号转化为对资源管理、资源监测、救灾规划等有用的信息。卫星居高临下,犹如飞鸟——实际上,人们早就非正式地把卫星比作飞鸟了。的确,遥感卫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情况。比如说,它们能够显示河流入海口的淤积情况,还能看到农作物生长好坏;地球污染、森林破坏等等也能在卫星图象上清楚地一一标明。卫望能够透过云层  相似文献   

8.
《创新科技》2005,(9):59
“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近日在俄罗斯普列谢斯克卫星发射场成功发射。据了解,发射后再经过20天左右的在轨测试和调整,设在北京西三旗的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卫星地面接收站将会收到“北京一号”发回的遥感图像。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全球高光谱遥感数据稀缺问题,需研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高光谱卫星技术。分析了高光谱卫星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微小型高光谱载荷配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测任务需求分析。通过提出的基于通用接头的分舱式模块化设计方法、低冲击的小型化在轨展开技术、智能化的在轨自主工作模式,实现了微纳卫星的模块化、小型化、智能化设计。在轨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微纳卫星具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能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50 kg以下卫星的高光谱遥感观测。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27日北京时间22时23分,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联合欧洲其他国家研制的卫星探测器“科罗”(Corot),由俄罗斯研制的“联盟2-1B”火箭搭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这是人类发射的首颗专门用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卫星。Corot卫星重630kg,载有一台30cm口径天文望远镜和两台照相机,能够观测到体积仅为地球2-3倍的太阳系外岩石行星;其主要任务是探寻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一样存在着生命的天体。发射50min后,卫星进入距地面约900km的预定轨道。自1995年首次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以来,天文学家至今已在太阳…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宇航局(NASA)于1999年发射了“特拉”号(Terra,意思为“土地”)地球观测卫星,它携带着5种对地观测仪器,其主要任务是监测地球气候的变化。目前,它仍在继续监视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可能发生的变化。本文要介绍的,就是“特拉”号所携带的遥感观测仪器之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几年来所观测到的各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太原科技》2010,(4):110-110
2010年3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综合成千上万条卫星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些图片,随后,科学家将每平方公里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线以及云层的图片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拼贴在一起,制作出了这些真彩照,这也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地球“真彩图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地球观测卫星的需求日益……,比如,以了解地球变暖机制为目的的卫星等等。随着星载观测设备性能的提高,就日益有必要采用更大容量的数据通信了。现在的通信,一般使用无线电波,由于无线电波的扩散比较严重,将来在太空中的卫星会越来越多,同时发送大量无线电波,难免彼此重叠而干扰通信,甚至会产生不能收发数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太阳爆发屡屡给地球造成了重大灾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SDO)所拍摄的太阳照片吧。  相似文献   

15.
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中SST距离的观测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卫星受摄运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在利用卫星跟踪卫星(SST)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中,SST卫星之间距离的观测方程,实际上是地球引力位的一阶导数。  相似文献   

16.
天琴一号卫星搭载了静电悬浮加速度计、GNSS接收机和星象仪,可实现地球重力场探测的高低卫星跟踪卫星技术.这里利用自主研制的动力法反演软件,采用天琴一号(TQ-1:Tianqin-1)30 h观测数据反演了截断至15阶次的静态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TQ-1卫星数据反演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在15阶次内的信噪比均大于1,说明利用TQ-1数据具备实现15阶次地球重力场的反演能力;通过与包含8 a高低卫星跟踪卫星观测信息的AIUB-CHAMP03S模型对比可知,利用TQ-1卫星数据反演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位系数误差整体优于10-8量级;通过与包含13 a低低卫星跟踪卫星观测信息的HUST-Grace2016s模型对比可知,利用TQ-1卫星数据反演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可获取全球格网重力异常和全球格网大地水准面信息,二者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计算结果为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低卫星跟踪卫星技术获得的首个地球重力场模型,表明我国具备了采用该技术获取地球重力场模型的能力,可为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力卫星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子祺 《科技潮》2006,(4):14-16
空间信息技术包含了卫星通信、航天航空遥感、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专业领域,是当前人类快速获取大区域地球动态和定位信息的惟一手段。空间信息科学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借助航天、航空对地观测平台人类开始实现对地球不间断的观测,通过信息处理快速再现和客观的反映地球表层的状况、现象、过程及其空间的分布和定位,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分系列卫星的成功研发、发射和应用标志着我国遥感技术与卫星工程发展的再次飞跃,标志着我国卫星遥感能力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高分系列卫星极大丰富了我国自主对地观测的数据源,为国产高分遥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此,本文依据近年来大量相关文献对已发射的高分系列卫星,从卫星概况、卫星特征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概述与分析。最后对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展与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6,(11)
中国航天提出未来五年主要任务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10月12日发布的《二○○六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十二项主要任务。这十二项主要任务分别是: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多颗遥感卫星组网后可实现对地球表面特定区域的连续监测,可满足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监测需求.但其需解决不同轨道卫星资源的优化部署以及快速发射小卫星补网等手段进行卫星资源合理调度问题.对构建资源分配调度数学模型,设计优化求解、调度策略的优化分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对遥感卫星组网观测资源调度需解决的数学建模以及模型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