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正>日前,科学家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种巨滑舌鱼新物种,这是自1847年以来首次发现的巨滑舌鱼新物种。巨滑舌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生活在南美洲。它们的体长可达到3米,体重达到200千克,通过原始肺呼吸空气,主要生活在缺少氧气的死水中。150多年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仅存在着一种巨滑舌鱼,这次的新发现是对巨滑舌鱼物种认识的突破。最新发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鳝鱼能长时间 待在空气中? 鱼一般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可是,也有一些鱼是用皮肤、肠、肺等来进行呼吸。鳝鱼在夜间,能在田地里爬来爬去,还能爬上高高的瀑布。 有人经过实验发现:当水温在7.5~8.0℃时,鳝鱼呼吸的氧气,有3/5是利用皮肤呼吸的,而用鳃呼吸的氧气只有2/5。 鳝鱼皮肤上的毛细血管非常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动物中具有最大身材的鲸类生活在海洋,具有像鱼那样的流线型。但它为温血动物,用肺呼吸,在子宫怀胎生育,是最有名气的哺乳类。  相似文献   

4.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们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人类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呼吸,尽情邀游。  相似文献   

5.
海马是鱼 海马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它的脑袋酷似马头,其实它只是一种浅海鱼类,属于海龙目海马属。 同普通的鱼一样,海马用鳃呼吸,靠背鳍的摆动来游泳。海马是个大家族,在全球都有分布,尤以热带居多。它通常附着在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出没于沿海海藻丛生或岸礁多的海域。海马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通过吸管状的嘴将  相似文献   

6.
无羁的鱼     
我的案头摆放着一枚精美的鱼化石,我给它起个名,曰《百鱼图》。这群来自1.2亿年前的鱼仿佛还在呼吸,在浅湖中游来游去,逍遥自在,无竭泽而渔的忧烦,也没有环境污染的危险。待到春暖花开时节,水中的小树会长出嫩绿的叶子,给鱼们撒一池粉红的花瓣。鱼们没有想到,经过火山喷发的洗礼,再现了凤凰涅槃的千古神话。毛泽东有诗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鸟儿的自由来自天空,鱼儿的自由来自于水。庄子亦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人类自古就艳羡鱼与鸟的逍遥,追求精神的无羁与自由。从我…  相似文献   

7.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海洋里有两种鱼:鲮鱼和鲦鱼。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  相似文献   

8.
雄鱼的惩罚     
<正>科学家近日首次证实,假如雌性清洁鱼(也叫濑鱼)干扰了雄性清洁鱼用餐,就会遭到后者的惩罚。对于清洁鱼来说,咬食"主顾鱼"体表的黏液层是一种坏习惯。  相似文献   

9.
鱼要喝水吗     
鱼在水中游,它们的口老是一张一合。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鱼肯定是要喝水的。其实,水中鱼的口不断张合,是为了使流经鱼鳃的水加速流动,以便吸取水中的氧气,放出鱼体内的二氧化碳。鱼到底是否需要喝水,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0.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类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地呼吸,尽情地遨游。从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到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再到当今好莱坞大片《未来水世界》中的马里纳,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其实,江河湖海中并不缺乏空气。在自然条件下,水中含有1.5~2%的空气。问题是人类的肺不能像鱼类的鳃那样,过滤出水中的氧气。为了帮助人类实现回归大海,移居海洋的梦想,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在水中呼吸的人造鳃。法国著名水下探验家雅克·…  相似文献   

11.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们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人类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呼吸,尽情遨游。从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到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再到当今好莱坞大片《未来水世界》中的马里纳,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其实,江河湖海中并不缺乏空气。在自然条件下,水中含有大约1.5%~2%的空气。问题是人类的肺不能像鱼类的鳃那样,过滤出水中的氧气。为了帮助人类实现回归大海,移居海洋的梦想,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在水中呼吸的人造鳃。法国著名水下探险家…  相似文献   

12.
除了人类会使用工具,鸟、大象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近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有的鱼也会使用工具.这种鱼叫橘黄斑点鞍斑猪齿鱼,是濑鱼的一种.濑鱼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珊瑚礁中,并且从珊瑚礁中获得食物.这种鱼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600多个品种.它们是食肉性的鱼,体长从0.2~2.5m不等.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生物学家加科莫·贝纳迪说,这种鱼的好奇心很强,是很聪明的鱼.  相似文献   

13.
脊椎动物实证起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舒德干 《科学通报》2003,48(6):541-550
早寒武世海口鱼和海口虫的发现涉及到脊椎动物起源这一重大论题, 近年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大量海口鱼新材料不仅证实了原先认识到的背鳍、腹鳍、“之”字形肌节等重要性状, 而且还揭示出原始脊椎和头部感官两类关键性特征; 这种仍保留无头类原始生殖器官特征的脊椎动物很可能就是有头类始祖. 在无颚纲中建立了1个新目昆明鱼目和新科昆明鱼科, 描述了一个新属种长吻钟健鱼. 新发现的1400余枚海口虫标本提供的多方位解剖学信息显示, 其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等器官系统与脊索动物明显不同, 相反, 其躯体构型与古虫类相近, 而兼有背、腹神经索的“过渡型”神经系统, 与半索动物相一致. 基于一系列最早期后口动物新发现, 本文提出的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假说, 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 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 更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于是, 华南便应该是世界上脊椎动物已知最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王壬学 《科学通报》1990,35(18):1422-1422
一般的转基因鱼的产生,都是通过将外源基因注入受精卵。只有Ozato是用青鳉鱼的体外成熟卵母细胞进行转基因鱼的研究。用卵母细胞进行基因转移研究,可将外源基因直接注入卵核(生发泡),而一般鱼的受精卵在显微镜下看不到核。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只有青鳉鱼的卵母细胞已做到在离体状态下成熟,并能受精、发育和孵化出小鱼。解决鱼类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授精的问题,在转基因鱼研究和发育生物学其它领域的研究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做妈后当爸 在日本的伊豆群岛和冲绳群岛海域,洋流温暖,珊瑚丛生,水族荟聚,群鱼潜游。其中有一种长棘花(鱼旨)鱼,几十条一群的在这一带生息。此鱼体长10厘米左右,呈桔黄色,相当好看。每群都有几条大的,呈浅紫色,乍一看还以为是别的品种,其实浅紫色的也是长棘花(鱼旨)鱼。桔黄色的是雌性,浅紫色的是雄性,它们是同一种鱼。每当黄昏,交配产卵。 仔细观察,每群还有一些体长二三厘米、体色和雌鱼相同的小鱼。但和雄鱼体长相同、体色也相同的小鱼,却连一条也找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长棘花(鱼旨)鱼在小的时候都是雌鱼,雌鱼长到一定长度,体内的生殖腺由卵巢变成了精巢,身体的颜色也由桔黄变成了浅紫,最后变成了雄鱼。 因此,长棘花(鱼旨)鱼在自己的一生中,是先做妈妈,能排卵子;然后再当爸爸,能排精子,完成了由雌到雄的性转变。 类似情况还有黑斑海猪鱼和黄鳝鱼。这类性变现  相似文献   

16.
正ocean海洋2020年4月,一条4.5米长的长尾鲨被海水冲上岸。鲨鱼已经死亡,头部后方嵌有一柄"长剑"。研究人员发现,这条长尾鲨是被剑鱼杀死的——剑鱼刺伤了它,并把"长剑"留在了它身体里。照理说长尾鲨的主要捕食对象多是一些小鱼,对剑鱼并不构成威胁,因此长尾鲨并不在剑鱼会攻击的对象之列。这条长尾鲨被刺伤的部位是头部后方,很可能是它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剑鱼攻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鱼安)(鱼康)鱼 (鱼安)(鱼康)鱼生活在千米深海底,头大而扁平,阔口横生,身体无鳞,相貌丑陋,渔民称它为"癞蛤蟆鱼",又因它的叫声像老头子咳嗽,故又叫"老头鱼"。(鱼安)(鱼康)鱼身体笨重,不善于游泳,只能用腹鳍在海底爬行,平时它把身子埋在沙里,只露出头和嘴巴等待食物。这种鱼所以能生存下来,全靠它的背鳍上长着一根很长的"钓竿",这钓杆是第一背鳍演化而来的。在钓杆顶端长出一个小肉片,肉片能发出红蓝白等色光,在黑暗的海底闪闪发光,召来好奇的小鱼。当小鱼向发光器游来时,它把发光器不断向自己嘴边移动,当小鱼也  相似文献   

18.
鹭鸶又名鱼鹰,其捕鱼的本领堪称一绝。鱼藏于深水之中,善于伪装。但鹭鸶有特别锐利的眼睛和嗅觉器官,它首先在水面搜索,发现鱼之后,便迅速潜入水中,穷追不舍。若猎物是条大鱼,鹭鸶下口十分凶狠,它先用尖嘴直刺鱼的眼睛珠子,然后叼腮,抓鱼的嘴巴角,使鱼丧失反抗能力,束手被擒。而且鹭鸶抓鱼的群体作战能力十分强。所能,即使是大鱼见到鹭鸶,也像老鼠见到猫头鹰一样,顿时吓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架,被鹭鸶几番折腾就奄奄一息了。鹭鸶是通人性的鸟,训练有素的鹭鸶,抓到鱼之后是不会偷吃的,总要先交给其主人,然后再请功领赏。澧水…  相似文献   

19.
昆虫可能没有发达的大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感到恐惧.加拿大生物学家对蜻蜒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捕食者出现在它们面前都能把它们吓死,即使它们没有被吃掉的危险. 在实验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群蜻蜒幼虫(年幼的蜻蜒是水生动物)和食肉性鱼放在同一个水族馆里,但这两个群体是用遮挡物分离开的,蜻蜒可以看到鱼,并闻到鱼的气味,但鱼无法吃到蜻蜒.结果发现,没有看到鱼的蜻蜒幼虫是那些看到鱼的蜻蜒幼虫存活率的2.5~4.3倍.  相似文献   

20.
正红树鳉鱼是一种分布于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到巴西、虽不起眼却耐人寻味的鱼儿,它们常常从水中蹦到陆地上。虽然一系列两栖鱼都能把自己弹射到陆地上纳凉,但红树鳉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这些地方湿度高,气温和水温大致相同。那么,红树鳉鱼为什么要从温水中跳到温度同样高的地上呢?为得到答案,科学家最近把水加热,周围铺上滤纸,然后用能测量温度的相机拍摄红树鳉鱼。每当水温上升至36℃时,红树鳉鱼就会跳出水面。30秒钟内,鱼的体温就降到和它们着陆的滤纸一样。不到60秒钟后,它们的体温就低于滤纸温度了。科学家据此推测,红树鳉鱼之所以会跳到凉爽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