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指纹识别技术的日益完善,现行的暂住人口身份证管理系统已逐步呈现出许多缺点和弊端.为解决近年来出现的诸多问题,使用本文提出的指纹IC卡暂住人口身份证管理系统,可以使被查者与本人身份完全一致,能够强化暂住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信息社会,指纹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个人识别信息。然而,个人的指纹信息面临被盗用和滥用的风险。随着指纹套的出现,指纹作为最可靠的个人身份识别信息,能轻而易举被复制和使用,引起人民更多的忧虑和质疑。如何鉴别指纹套印痕,维护指纹信息的权威性,已经成为指纹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对指纹套印痕特征的变化规律及使用进行了探讨,供广大司法鉴定人员在指纹鉴定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鲁棒优化理论和情景生成方法,研究了银行卡网络资金配置问题.在对银行卡网络资金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鲁棒优化理论建立了银行卡网络资金配置鲁棒优化模型.该模型为一个多目标规划问题,满足诸如尽可能全天候满足持卡人需求、系统的总收益最大、网络的鲁棒性等多个相互冲突目标.以我国金融市场为背景,通过仿真-优化-聚类情景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4.
林青 《科学世界》2023,(1):122-123
<正>A:指纹一般是指人的手指末节掌面皮肤上的乳突线花纹。凹凸的纹路可以增加皮肤与物体的摩擦系数,但指纹的这一功能在当今社会很少被提及。说到指纹,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解锁手机”“移动支付”等。指纹形成于妊娠期第3~4个月,具有永久稳定性和唯一性,这种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识别个人信息的“人体身份证”。  相似文献   

5.
这种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与其他的盗窃罪有所不同。一般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财物,又包括支柱成果等无形财物。而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每通话一次,被盗的电话户主就等于被盗窃人支付一次电话费,犹如被人窃走一笔钱款。因此,盗用他人电话号码通话达到一定数额的行为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相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92年《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他人长途电话帐号码号造成损失,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6000年以前,指纹作为身份鉴别的工具己经在中国和古叙利亚得到应用:有些黏土陶器上留有制陶人的指纹,有些文件上印有起草者的大拇指指纹,又有些古城市的房屋上留有砖匠的指纹。其实,除了指纹可以成为人体重要的身份证明外,还有很多不为人们熟悉的人体“身份证”,这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永久“身份证”。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05,(1):99
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但科学家们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上持身份证明——护照、身份证、私人印章等证实个人身份是一种传统的模拟识别方法。近期在银行商务往来中,为增加安全性,用户要预留密码。但是,都存在一个丢失、遗忘或被人偷窃的困扰。随着模拟计算技术的进步,电脑更加聪明,一种全新的人体识别验证技术悄然而至。它利用测量验证生命的物理化学特征或行为特征,如眼虹膜、指纹、手印、面部、语言、敲击键盘节奏、耳形、唇形、体味、心电图及DNA等,同时先存入电脑的该特征进行对比识别,以验证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银行卡号识别算法的不足, 基于模式识别技术, 提出一种改进的特征匹配算法, 并将其应用于银行卡号识别. 改进的特征提取算法改变了特征向量, 并增加特征学习次数, 解决了传统方法识别银行卡号正确率较低的问题, 并保证了识别效率.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改进的特征提取算法可有效提高银行卡号识别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云计算定制和交付两个出入口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以可信云安全计算为支撑,基于传统密码学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了以生物指纹特征为可信计算的验证数字签名技术模型。首先利用二值化和细化算法生成1个像素宽度纹线的指纹图像数学模型框架,提取框架中的指纹特征点,进行数字指纹特征点的拓扑结构等价变换,并进行非对称加密,实现了基于指纹特征识别的可信验证数字签名信任根。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生物特征"零知识"验证特点,具有抗攻击性强、加解密运算速度快的优势,从而提高可信云-端的用户安全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银行卡作为金融行业中热门产品,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银行卡被盗,储户资金流失时,法律责任的归属和分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银行卡相关法律责任方面分析当储户银行卡被盗造成资金损失时,民事责任的分担,并针对银行卡被盗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促使中国银行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二代身份证人脸验证是指判断二代身份证图片和身份证使用者当前头像是否为同一人.由于二代身份证图片分辨率较低,与现场采集图像的清晰度、人脸内部变化、外在环境等差异较大,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在解决二代身份人脸验证问题时识别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二代身份证人脸验证系统.该系统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比对及结果判断五个部分.首先采集二代身份证图片和摄像头照片并进行图像预处理,分别提取二代证照片和摄像头照片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全局特征采用PCA和LDA方法,局部特征采用直方图方向二进制码(HDBC)方法;然后对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在公共特征空间内计算相似性,得到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的相似性,最终根据给定的阈值判断二代身份证持有人是否为本人;最后在大量真实的二代证数据集上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单特征提取算法,识别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十六、独一无二的名字"我们每天叫着别人的名字,我们的姓名也在被别人叫着。"语文综合课上,戴老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我们都没有姓名,那该是怎样的情景?"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同学们立马举手。"那就严重了。"曹北大不紧不慢地说,"要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没有姓名,一切都会乱套。""有多乱?"戴老师追问。曹北大说:"没有姓名就没有户口簿和身份证,没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无法证明身份,无法申请银行卡,无法购买飞机票,无法办理房产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及移动互联技术迅速普及,使用基于手机移动端的支付业务越来越频繁.本文针对移动终端支付时需要输入银行卡号,存在复杂性、易忘性、易错性、风险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OpenCV的快捷银行卡号识别方法.重点阐明了这一方法的实现基本过程及所需要的OpenCV函数,从而完整实现了基于移动端的识别银行卡号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络及电子支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数字字符的识别技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使得IP地址资源相对匮乏,IP地址被盗用也已成为影响网络运行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高校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IP地址盗用的常用模式和防范策略;针对不同的盗用方式分别给出了IP防盗的方法,彻底解决了IP地址盗用的问题,减轻了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网络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使得IP地址资源相对匮乏,IP地址被盗用也已成为影响网络运行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高校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IP地址盗用的常用模式和防范策略;针对不同的盗用方式分别给出了IP防盗的方法,彻底解决了IP地址盗用的问题,减轻了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网络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数据库登录密码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数据库诞生以来,其安全问题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数据库的身份验证是保障其安全性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为防止验证密码被泄露盗用,将传统的26位仿射变换算法扩展到31位,并运用Java语言设计了一个密码自动随时间变化的加密解密器,将其引入数据库的密码验证程序后必会使其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现有三维指纹特征提取均是将三维指纹转换为二维再提取指纹特征,一方面,造成的形变问题与现有的二维指纹数据库不可兼容;另一方面,三维重建和三维转换二维的过程计算量大且复杂。提出把三维指纹调制的二维变形条纹归一化基频模作为三维指纹特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正弦光栅条纹投射到三维指纹表面上得到被其调制的变形条纹,利用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滤波并提取该变形条纹的基频,最终将归一化基频模作为三维指纹的特征。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特征具有较好的识别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传统指纹认证方案中指纹模板信息泄露以及指纹和密钥无法融合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指纹特征点分类的模糊金库方案(CFM-FV).该方案中,使用指纹奇异点作为辅助数据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对齐,将指纹细节点特征应用于模糊金库方案进行密钥绑定.验证时,提取查询指纹奇异点作为辅助数据对指纹预对齐,然后提取指纹细节点特征信息进行多项式的重构.本方案将指纹特征点分类方法与模糊金库方案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模糊金库方案中无法实现指纹盲对齐带来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20.
IP 地址的被盗用给网络管理带来安全隐患,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IP地址盗用的种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多种解决IP 盗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