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嵘  周涛汛  刘玲玉 《科技信息》2010,(34):162-162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文化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的症候表现为:哲学反对真理符合论;文学正疏离主流,走向破碎和边缘;文化呈现商品化、世俗化、消费化。本文以人文科学发生学为理论依据,对比探究中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后现代也有其合理性与失误,而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后现代的发生是近乎荒诞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艺术流派的庞杂思潮。既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后现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它的扬弃也是对它的反叛。反理性、肤浅性、非中心性和商品性就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已经遭遇了后现代主义,透析这股思潮的文化观,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抵御西方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尽管后现代主义文学难以梳理,但概括而论,仍能分辨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若干特征,如碎片化、互文性、反体裁、迷宫小说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求解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唯有经过时间岁月的冲刷,才能对此作出完整的定位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王丽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3):14-16,97
80年代以后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 ,也影响了中国文坛 ,一些作家主张“平面写作”,取消理想 ,消解文学的深度 ,形成了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文学新思潮 ,如先锋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等  相似文献   

7.
赵松 《科技咨询导报》2014,(33):192-192
在欧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会以修辞的手法表达其生动的内容。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欧美文学中的修辞方法发生了改变。后现代文化思潮形成后,对于当代欧美文学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且还会以一副姿态呈现出来,导致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后现代文化的界定。那么在文学表达方面,就会以修辞的手法来表达思想。该论文着重研究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当代欧美文学作品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当代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尽管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但其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含混、不确定显然来自后现代语境。《荒野小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篇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出现的文类混杂、碎片化和多重不可靠叙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女人的疯狂所做的思考,都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赵松 《科技资讯》2014,12(25):206-206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一种新型文学类型,其对欧美文学创作研究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具备后现代主义的固有特征,这就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与传统修辞手法不同。对此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说明该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秀萍 《科技信息》2013,(4):354-355
在崇尚科技与理性的今天,现代服装设计风格中处处显露着后现代主义的痕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出现于建筑领域、逆动于现代主义内部的后现代主义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批判和前瞻精神的思潮,开创了特征鲜明的后现代设计风格。现代服装设计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赋予了服装更多的个性语言与时代精神,服装风格在呈现异彩纷呈个性化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了"文化政治诗学"的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与公共性四大特征。同时,他指出,西方当代文化政治诗学建立在审美性与政治性对立的基础之上,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故在审美性与政治性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诗性政治诗学",从而超越"文化政治诗学"。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把科学从神圣的地位上拉下来,使人们规避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促使现代科学观、世界观自觉反思。后现代科学提倡新的研究范式,从科学的多个侧面建构整体思维、多元思维以及混沌思维。摒弃后现代主义的"非合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不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只可能推动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后现代的生存境况中,后现代主义思潮虚无、抽象、荒诞、反中心、无历史、不确定、否定怀疑等倾向,导致了真理、信仰、价值和意义的缺失,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中文学更应该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更多地叩问和关怀人的生存和命运,追求并确认个人和民族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中国与韩国用封建礼教维持了巩固的父权秩序,这使得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男性的统治与压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追求女性解放以及探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中韩同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了共性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张洁和朴婉绪女性小说代表作《方舟》和《活着的一天的开始》,以其中出现的知识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质疑与否定两个层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韩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考察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给中韩两国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女性主义自18世纪末发源于欧洲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从"妇女解放"到"男女平等"经历了不同阶段,女性主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今,随着经济实体和精神世界的不断"膨化",人们逐渐将视野由宏大的社会外围转向私人的个体空间,女性解放这一传统问题也开始以新的方式表述自己。但是,在男权社会的现实条件下,中美两国的女性主义思潮无论怎样变革依旧是建立在与男性主义抗争的基础上的。本文以美国电视剧《绝望的主妇》与中国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分析了电视剧中时刻与男性主义抗争的女性主义,探讨当今女性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女性主义电视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众文化承担着后现代主义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与重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出现的问题,使中国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工业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它导致了艺术的“非艺术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解构语言为手段,全面颠覆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表达对文化工业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诗歌在思想维度上显示出强烈的平民话语情结,把讴歌英雄、塑造主流意识的传统文寓模式引向了复写平民生活、建构平民意识的努力,创作主体在文化落差中实践着可能的选择和放弃,这其实是文化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自我消解和突破,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物,是文化转型时期的必然律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