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CD305分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中的表达。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CD305分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正常创伤患者滑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在RA组,CD305分子在所有患者滑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OA组,CD305分子在部分患者滑膜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患者中,CD305分子在大部分滑膜组织中不表达,仅在部分样本边缘处有少量表达。结论:CD305分子在RA患者滑膜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创伤患者,且主要在里衬层(lining layer)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LS) 上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对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次研究中实施分析的102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患者均为2019年5月—2020年7月进行治疗的患者。实施数字随机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1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甲氨蝶呤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实施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实施治疗前后的指标水平。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观察组更低,组别数据在采取对比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ESR、CRP以及RF水平进行对比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ESR、CRP以及RF水平均高于观察组患者,2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观察组更高,但组别数据对比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期间,对患者采取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红素是从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醌甲基三萜,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本实验研究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率;用DAPI染色测定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的细胞核的影响.实验显示,雷公藤红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并且晚期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增多,细胞核逐渐破裂.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具有抗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三七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山东科学》2022,35(2):36-45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预测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靶点,并运用Uniprot数据库标准化蛋白名称,取三七-类风湿关节炎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3.7.2构建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利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通过筛选获得三七核心活性成分7种,三七-类风湿关节炎共同作用靶点100个,其中核心靶点包括AKT1、IL6、VEGFA、TNF、TP53、JUN、CASP3、PTGS2等;GO分析获得1 064条信号通路,KEGG分析得到102条信号通路,其中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AGE-RAGE、MAPK、TNF、IL-17以及HIF-1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研究认为三七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是通过对物质代谢、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多靶点及多通路的调节从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潜在的药理作用与毒性。神经炎症是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炎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用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处理小胶质细胞(HMO6),探究其对小胶质细胞增殖、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雷公藤甲素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10-4 mol/L)处理HMO6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可高达(71.91±16.28)%(P<0.01,n=3),当浓度为10-5 mol/L时,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明显增加(8.58±1.56)%(P<0.01,n=4);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甲素处理HMO6后,对细胞膜完整性无显著影响,但当浓度为10-5 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可高达(94.31±0.62)%(P<0.01,n=5),与脂多糖(LPS)组相比,雷公藤甲素浓度为10-7 mol/L时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量显著减少至(264.83±64.25)pg/mL(P<0.01,n=3),人白细胞介素-10(IL-10)释放量减少至(63.48±16.79)pg/mL(P<0.05,n=3)。 相似文献
6.
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45例,口服甲氨蝶呤10~15 mg 1次/周,益赛普50 mg 1次/周,皮下注射;对照组45例单用甲氨蝶呤10~15mg 1次/周.疗程为3月,对2组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组的临床症状即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的改善均有良好效果,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联合用药组一例出现肺部感染,停药及给予消炎药后好转.1例最初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红肿伴瘙痒,3d后自行消失,未影响患者正常用药.对照组1例于服用甲氨蝶呤第2日出现头晕及胃肠道不适,1例出现口腔溃疡,1例化验血常规白细胞降低.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且明显较单用甲氨蝶呤组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麻黄加术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山东科学》2022,35(3):17-26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麻黄加术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库检索、筛选得到麻黄加术汤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得到类风湿关节炎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麻黄加术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麻黄加术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共131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靶点133个,主要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等,关键靶点包括IL-6、TNF、TP53、STAT3等。GO和KEGG分析显示生物过程2 250条,细胞成分89条,分子功能152条,富集通路主要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haseol和甘草酚与AKT1、PTGS2、MAPK1、MAPK8等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研究发现麻黄加术汤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方式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灭活滑膜液单个核细胞对非灭活滑膜液单个核细胞分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液,分离关节液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2×10~6的非灭活单个核细胞,培养条件为37℃,5%CO_2孵育箱培养48h;实验组:细胞数为2×10~6个非灭活单个核细胞与甲醛灭活后的单个核细胞按1:10混合培养.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0的水平.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灭活滑膜液单个核细胞对非灭活滑膜液单个核细胞IL-10分泌有促进作用,提示未经克隆选择的RA滑膜液混合细胞可能具有诱导分泌IL-10CD_4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甲氨喋呤(MTX)联合来氟米特(LEF)及单用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组(45例),甲氨蝶呤每周定量口服7.5 mg~10 mg 1次,来氟米特20 mg每日1次;单用甲氨蝶呤组(45例),甲氨蝶呤每周10 mg~15 mg 1次,疗程分别为12周及24周。以ACR20为主要评价指标,ACR50、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数目、晨僵时间、患者对疼痛的评价(VAS)、患者对疾病活动性的总体评价(VAS)、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VAS)、健康评估问卷(HAQ)、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具体观察指标为次要评价指标。结果联合用药组ACR20及各具体观察指标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R50联合用药组高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TX联合LEF治疗能显著改善RA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炎性指标,疗效优于单用MTX;两者联合治疗安全性耐受性好,与单用MTX相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2年6月。收集应用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5个RCT,包括113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12周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RR=1.13,95%CI(1.04,1.24),P<0.01];②治疗24周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RR=1.13,95%CI(0.79,1.64),P>0.05];③安全性方面:白芍总苷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RR=0.66,95%CI(0.54,0.81),P<0.01]。结论采用白芍总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短期内有效,能有效地降低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减轻药物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11.
董海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5)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客观评价蒙药敖其日奈日勒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MTX+蒙药敖其日奈日勒嘎治疗,对照组用MTX治疗.治疗中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试验前后各行一次手的正位片(治疗前)检查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结果:(1)治疗组的显效率为6.06%,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显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生化检查结果的改变,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两组的RF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CRP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的ESR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CRP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对照两组治疗后各症侯好转情况:治疗前后每组各症侯自身对照疼痛程度,压痛程度,晨僵时间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的好转(P〈0.05)有显著差异,肿胀程度、肿胀数、压痛数等症状的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敖其日奈日勒嘎对人体血象、肝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蒙药敖其日奈日勒嘎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效,两组的总有效率相仿,但治疗晨僵、关节屈伸不利、肿胀程度、肿胀数、压痛数等症状方面蒙药敖其日奈日勒嘎+MTX组优于MTX组.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尪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潜在机制。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尪痹方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检索RA相关靶点,维恩图获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与PPI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使用SYBYL-X 2.1.1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经过筛选得到32个有效成分及99个相关靶点,核心靶点为IL-6、TNF、AKT1、VEGFA、PTGS2等。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分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威灵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山东科学》2022,35(6):42-49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威灵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威灵仙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OMIM、GeneCards数据库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Venn图获取威灵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后导入Cytoscape3.7.1获取核心靶点;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AutoDock Vina1.5.6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威灵仙中的关键活性成分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3-表齐墩果酸作用于MAPK3、PTGS2、CYP19A1等核心靶点,通过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发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威灵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活性成分、核心作用靶点及其相关通路,为威灵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观察雷公藤多甙(TP)联合舒利迭(SERETIDE)与单纯吸入舒利迭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种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变化.选取西京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已确诊为哮喘的患者42例,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给予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乙组给予舒利迭吸入治疗联合服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同时测定哮喘患者肺功能并填写ACQ评分表.结果甲乙两组哮喘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1.45±0.56,1.44±0.58(P>0.05)无显著性差异.甲乙两种方法治疗4周后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5.35±0.54,6.97±0.87 (P<0.05);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98.8±13.8,103.6±16.8(P<0.05),ACQ评分表平均得分0.81±0.5,0.28±0.3(P<0.05).发作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百分率与FEV1呈显著正相关(r=0.598 2,P<0.01).雷公藤多甙片联合舒利迭可有效治疗哮喘的发作,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吸入舒利迭. 相似文献
16.
基于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的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序列的预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了可能模拟致弱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的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为实验鉴定抗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提供基础.实验基于已发表的辐照尾蚴转化的童虫的特征性转录本组(曼氏血吸虫)和蛋白质组(日本血吸虫)序列,用BLASTP算法等搜寻来源于正常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中的序列;应用在线软件、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对这些序列进行序列注释分析.结果获得了与辐照尾蚴转化的童虫特征性表达的分子同源或一致的日本血吸虫序列131条,它们较高比例地出现在正常童虫高表达的分子集类中;进一步文献分析预测得到了52个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它们的序列特征与存在于血吸虫体被的一些分子和已知的抗血吸虫疫苗分子的相类似.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了一批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Hank’s平衡盐溶液(HBSS)诱导细胞自噬的调控蛋白,对HBSS诱导大鼠肾上皮(NRK)细胞株的细胞自噬现象进行转录组分析和实验验证.用HBSS分别处理细胞不同时长,结合LC3B-Ⅱ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时间.根据最佳诱导时间制作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原始数据质控过滤后进行注释和分析.选取表达差异变化排序靠前的基因进行敲降实验,筛选具有潜在调控功能的蛋白质,接着用荧光定量PCR实验对该蛋白质的上游基因表达情况进行辅助验证.结果发现,HBSS诱导细胞自噬的最佳诱导时间为3 h;在转录组结果中共鉴定到32 305个基因,477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代谢底物分解、氨基酸转运以及蛋白质修饰调控等信号调控通路;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干扰基因Sat1的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内LC3B-Ⅱ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围绕HBSS诱导细胞自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影响LC3B-Ⅱ表达的潜在功能调控基因Sat1.综合考虑所有实验结果,Sat1可能通过GO和KEGG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影响HBSS诱导的细胞自噬,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18.
在培养基中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可使基因工程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外源蛋白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比生产速率提高4倍以上.为了进一步研究DMSO的作用机理,采用双相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在培养基中添加1.5%的DMSO后CHO细胞的总蛋白,胶态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GS-800凝胶扫描仪获取凝胶图像,并用PDQUEST软件分析,测得每张图谱平均斑点数量为1852±123,以其中一块胶为参考胶进行4块胶间的斑点匹配,其平均匹配的点数达1326±100,平均匹配率为71.6%以上.通过分析得到18个蛋白质点在添加了DMSO后表达量有明显变化(其中12个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6个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谱图和串级质谱图,用GPS软件查询NCBI数据库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蛋白中一些是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一些是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还有一些是与蛋白翻译后修饰有关的酶,这些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对DMSO提高CHO细胞表达HBsAg的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及验证基于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的无病生存期(DFS)模型,并进一步其评估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射科医师手工勾画患者治疗前CT图像上的肿瘤感兴趣区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Cox回归筛选关键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通过临床特征筛选及建立临床模型,结合以上模型后得到影像组学-临床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影像组学模型由10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病理淋巴结分期为DFS独立的临床风险因素。影像组学-临床模型表现出对肿瘤进展高低风险人群的良好区分度,训练集C指数为0.744,95%置信区间(CI)为0.689~0.799,验证集C指数为0.774,95%CI为0.676~0.872。高风险组中位DFS明显小于低风险组其中训练集(16个月vs 39个月,P<0.001);验证集(11个月vs 24个月,P<0.001)。同时,在训练集的低风险患者中,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与单纯手术患者的DFS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DFS分别为34.4个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