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俱佳,历代对此多有评论。他的教育思想亦是颇有见地的,这方面却鲜有人提及。郑板桥40岁(雍正壬子)中举人。在中举之前,他曾教过蒙馆,任过私塾先生。多年来,他还对教学生涯一往情深。他在一首《道情》诗中写道:“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占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为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加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他还专门刻制了一方“教几个小小蒙童”印章。郑板桥中举走上仕途后再没有教过学。但我们从其著述中,从其教子的记载中,仍能看到他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课     
鲁迅小时候不仅聪明伶俐,简朴诚实,而且特别勤奋好学。他六岁开始识字。七岁时由一位考中了秀才的邻居教他读《鉴略》。认字多了,他就自己找些书来读,家里存的三箱子书他都读完了。鲁迅十二岁正式上学,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戴着大眼镜,很高很瘦的老头。他非常有学问,所以人们都很尊敬他。那时候上私塾有一种课,叫"对课",就是老师出个题目,要求学生按着题意、字数,对出一句话来。由  相似文献   

3.
朱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他于1911年2月生于江苏宜兴,幼年是不幸的,很早就失去了父亲,过着孤苦的生活。十岁时,他不得不进入天主教学校读书,学拉丁文和法文。后来,又先后在上海震旦大学、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二十二岁时,经人介绍去上海胶州路一个美国教会所办的学校——公撒格公学(Consaga College)教国文。这时他得以有机会去土山湾乐善堂问教于马相伯老人,向他请教文法学。1935年,马相伯介绍他到法国教会所办的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系任教,并介绍他拜北京辅仁大学陈垣先生为师,从此他又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学戏     
梅兰芳是中外闻名的艺术家,人们一定以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与众不同,其实不然。梅兰芳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后由姑妈抚养,加上他不大聪明,所以人们对他很冷淡,认为他没有出息。梅兰芳八岁开始学戏,老师到家里教他,四句唱腔,他学了好多天也学不会。老师见他没有前途,没过几天便不教了。第二年,梅兰芳由吴菱仙老师教戏。由于周围的人们都看不起他,不给他好脸儿。他心里很气闷,自己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戏  相似文献   

5.
早几年就听说山东荣成有个天鹅湖,后来又耳闻天鹅湖有个“东方天鹅爸爸”李明伟。初春时节,记者终于来到神往已久的美丽的天鹅湖,在为她的神奇和壮观惊叹时,更为眼前这位温文儒雅的老者而深深感动。他就是与白天鹅苦苦相恋20余年,被人们称为“天鹅爸爸”的荣成市28中退休教师、59岁的李明伟。 70年代初,李明伟在荣成市六中工作。当时的六中座落在成山卫镇南端的高阜上,蔚蓝而宁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之所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为人处事之性情异于常人自不必说,其诗作也往往怪异多致、意趣横生、不落窠臼。试摘录几首,与广大读者共同欣赏其一吟诗祝寿一日,郑板桥应友人的宴请,到李公家祝寿。时值天降大雨.郑板桥因路途泥泞难走而迟到。友人们见他那副疲倦难堪的“落汤鸡”模样,都来与他开玩笑。问他因何来晚,他回答:“雨也”;问他何以这副尊态,他回答:“雨也”;当问他拿什么做寿礼时,他回答仍然是:“雨也”。正当友人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的时候,只见郑板桥走上前来,抑扬顿挫的吟道——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此诗即景言情,前两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嗜兰竹,画到老死。其画秀逸有致。工整清新,冠绝一时。读郑板桥的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一针见血,道出个中三昧。他的自述绝句,正是他下苦功,刻意求工,终于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写照。郑板桥深受传统艺术的薰陶,他学过郑所南、陈古白,甚至拜倒徐渭  相似文献   

8.
《光绪永嘉县志》在讲到明代永嘉知县时,认为其中的卓越、文林、刘逊、林廷献“四公皆治行卓然,而刘为最”,对刘逊的永嘉之治作了高度评价。可是限于体例,除一段简短的传记外,不可能更多地记载刘逊在永嘉的事迹。而闲史》卷一八①虽有《刘逊传》,但所载又是他离开永嘉知县之任后的史实。近年来。我们有较多的兴趣例览了地方史资料,认为县志对刘逊的评价并没有过份。有感于此,本文试就他在永嘉知县任上的治绩,作一番粗略的钩稽。《永央县志》卷十“名宦·刘逊传”,据其所注,是据《嘉靖府志》为其立传的。传文如下:刘逊,字时让,…  相似文献   

9.
[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1179)至宁宗庆元五年(1199)]淳熙六年己亥(1179)三十岁。是年,叶适丁忧在家,与永嘉知县会糟宋绍恭有交往,其子来驹约于是年从学。(文集卷二二《故朝奉大夫知峡州宋公墓志铭》和卷二五《家底父墓志铭》)。本年诗文有:《与林升卿谋葬父序》(文集十二)。淳熙七年庚子(1180)三十一岁。是年,仍丁代在家,与来绍恭父子来往。夏秋间,陈亮再来永嘉,和叶适、陈傅良(时由福州通判罢官回家)、许及之(时丁化在家)等人相聚。归去时,永嘉诸人在温州名胜江心屿(又名中川寺)饯行。《陈亮集》卷三九《南乡干·…  相似文献   

10.
试论郑板桥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代中叶的郑板桥,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当然,八怪是就画坛中崛起的新画派而言,不是指文坛里的事。然而,郑板桥的“怪”,与其他七怪不同,是贯通于画坛和文坛的。在清代文学领域内,他也可算一怪。这“怪”,就是与众不同,与正统相违,表现为他文学思想中的一些特点。郑板桥并没有讨论文学理论的专著,他的文学思想散见于他的诗词书信之中。他有关文学的议论虽不集中,但其中心思想是明确的,其矛头是指向当时诗文创作的一些弊端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天才大师的成长经历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1777~1855)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伟大数学家,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另外两位分别是阿基米德和牛顿。他一生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贡献,可也有不足之处被人批评,那就是他不喜欢教学生,从他写的两封信中可见一斑。1802年,高斯写信给奥尔伯斯说:"我真的不喜欢教课,……对真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数学老师今年37岁,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高高的鼻子下面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对人总是笑嘻嘻的,别人都说我和他长得很像,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可我觉得我比他帅多了。哈哈,他的名字叫陆向华。他不仅是我的数学老师,还是我的爸爸。听妈妈说,爸爸原来是教高年级数学的,送走了六年级后,正好赶上我要上一年级了。于是,爸爸就向校长提出教一年级,可以教自己的儿子。因为爸爸说孩子越大,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英语成绩?好多学生和家长都有这个疑问。英语是我们所接触的第二门语言,那么先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的母语——汉语是如何学习的呢?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语言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这话确实有道理。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教婴儿学语言,没有教他语法、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34-36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郑板桥向来以自树旗帜、标新立异著称,并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楹联留存于世。他曾经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并且很早就痴迷于戏剧艺术。郑板桥痴迷戏剧却又贬低戏剧,源于他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也源于他对戏剧作品中异端思想的排斥。郑板桥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训练,并且将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教化思想融入了血液。郑板桥鄙视"文衣康乐"之"淫哇",崇尚"仪凤箫韶"之"节奏",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戏剧能够"有功于世",其思想来源还是儒家所强调的"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有过很多科学发明,但人们想不到他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诺贝尔小时候生活在瑞典,父亲是一位机械师。由于父亲的生意不好,他们的生活很贫困。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的童年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活泼,他到了8岁才上学,并且只读了一年书,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后来,父亲在俄国  相似文献   

17.
黄溯初是我的姨父,60多年前我在上海读书工作时,常住他的青海路寓所,和他生前多所接触,对他的言行有较多了解,写下此文以纪念他115岁诞辰。人所共知,黄溯初之所以不是平凡的人,由于他生平有两大闪光点。一是与梁启超、蔡愕共同反对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实行黄袍加身的丑恶勾当。黄氏与梁启超交往甚早,在梁氏所领导的进步党和后来的研究系(宪法研究会)中,黄氏都是主要成员,并成为梁启超的智囊。他有诗句叙说与梁氏结交情况:“回首平生道义交,甘年踪迹在燕郊,文章新会师兼友,气味任邱漆与胶。”新会即梁启超,因梁氏是…  相似文献   

18.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如皋人,原籍陕西安定。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生弟子满天下,对我国古代封建教育有过一定贡献,所以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讲学处叫做安定书院,辛亥革命以来的如皋安定小学,就是以书院原址改办的。他的父亲胡讷曾任宁海节度推官,他就随任生在如皋宁海乡的这位郡佐家庭,七岁能作文,十三岁通《五经》,立志学做所谓圣贤,不积极追求功名富贵。由于家庭比较贫困,北去泰山,与孙复(992—1057)、石介(1003—1043)等一起学习,攻苦食淡,时常通夜不眠,坚持十年不归,家信有“平安”二字,就投掷山沟,深怕扰乱心思。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人师,学者称他们为“三先生”,而以胡瑗的学生最盛,教法最备,形成了“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三十二岁归省如皋后,在如皋和吴中私设讲坛,传授经术。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1818年生于湖南湘阴一个地主家庭。19岁乡试中举,29岁中进士,点翰林,跻身封建士大夫阶级上层,步入政界。他与著名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非同一般。18岁读书长沙岳麓书院时,他就与曾国藩换帖订交,后来又与曾国藩、左宗棠成了儿女亲家。他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至交朋友。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官运亨通于清廷,而是落得个“骂名穷极九州四海”的下场。作为没落的封建士大夫的一员,他在打破近代中国闭关自守状态的过程中,迈出了领先的一步。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梁启超称他是洋务运动时期“最能了解西学”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不认为聪明程度是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功的最决定性因素……在数学研究中极具天赋并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陶哲轩从幼年开始,他就被"天才"、"神童"、"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等与神奇相关的词语包围:两岁就用积木教更大的孩子如何数数;9岁开始学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轻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