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反映了茨威格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对于女性这样一个独立个体的欣赏,其对于陌生女人细致入微的描写也反映了他对于女性的同情和尊重。  相似文献   

2.
电影《夜宴》和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塑造了两个女性相似的爱情故事,影照着女性的爱情品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茨威格对自己的恋受、婚姻、家庭、情感很少谈及,几乎没有述诸笔端。但是,从茨威格的恋爱、婚姻、家庭、尤其是他和弗里德利克的相识、相知、相爱,以及后来的分离和书信往来等看出,对前妻弗里德利克及其情感是十分珍爱的,他对女性是充分尊重和理解爱惜的。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茨威格为何能为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笔下众多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4.
赫尔茨尔、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维尔哈伦、罗曼·罗兰、高尔基、弗洛伊德等被茨威格视为精神偶像 ,有的人曾像不可企及的星汉照耀过茨威格的青年时代 ,有的人则影响了茨威格的一生。文章分析了茨威格与他们的精神交往和友谊 ,发现他们对茨威格的精神、心灵、艺术实践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善于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心理描写艺术大师,他尤其擅长描绘处于无意识激情中的女性心理.本文试从其《保守不住的秘密》、《恐惧》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几篇优秀中篇小说入手,分析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在婚姻、爱情等方面所面临着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茨威格是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深情感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她们的生活也暗示了茨威格所希望的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途径,而他们的悲惨结局则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以及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7.
导演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爱你,但和你无关”震惊四座,这看上去是要求与男性平等,其实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在不少由女导演拍摄的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影片中,“女性”更深地陷入了话语的雾障与谜团之中。不是影片成功地展示了某种女性文化的或现实的困境,而是影片自身成了女性文化与现实困境的症候性文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茨威格“偏执狂”形象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两大原因,也论及茨威格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茨威格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历经十年之久于1920年完成的传记文学作品《三大师》,在其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茨威格的理想信念,理解其文学主张与艺术风格的变化。更是我们理解他的传记文学创作特色的必读之作。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旨在研究这两次改编的差别,同时对两位改编者借助小说展开的电影叙事和意图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聚精会神     
<正>茨威格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奥地利作家,他在采访世界著名雕塑大师罗丹之前,还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三流作家。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罗丹,罗丹的工作精神带给茨威格以重要的人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和卡夫卡虽同属西方犹太人 ,但是他们身上的犹太人意识、家庭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爱好与职业的关系等却迥然不同 ,因而在他们的创作中对犹太民族命运和犹太问题的思考完全不同 ;对现实的描写、人物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画各异其趣 ;且茨威格的一生爱好与职业是融为一体、有机统一的 ,而卡夫卡的一生爱好与职业却是矛盾冲突的。这些都给他们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茨威格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并积极借鉴新的理论与方法去挖掘人的多重心理状态:(1)他从弗洛伊德那儿借用自由联想,表现人表层的明确意识;又以梦境描写揭示人的潜意识,泄露心灵受压抑的根源。(2)相对于自由联想、梦,心理时空表现了人多重的意识活动。心理时间是意识流动的轨迹,其量度为情绪兴奋的持续强度;心理空间由表层意识、深层意识与潜意识构成。茨威格将心理时间高度压缩,从而使心理空间得到相应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肖像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常用手法之一,一般分为白描与浓墨重彩两种.茨威格利用其擅长心理分析的优势,充分发挥想象,纵横捭阖,洋洋洒洒,挥笔创下肖像描写三千言之记录,将浓墨重彩这一手法运用到极致.本文拟从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两方面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代中国女性国画艺术的发展情况和女性国画艺术的特点,然后从不同角度针对90年代后国家艺术中女性意识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女性国家艺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赵君波 《科技信息》2009,(19):132-132,138
本文拟从分析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及其成长成熟等方面入手,探讨女性、女性成长与女性意识等方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哈特短篇小说中淘金热时期的三种西部女性形象,即自我救赎的底层女性、具有了独立女性意识的女性和迷失在拜金主义中的女性,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这些女性人物与整个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关联,从而为读者重新审视淘金热时期的西部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茨威格的《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创作特点是“从心理的角度展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为此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形象作了纵横交织的层次展示 ,并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 ,塑造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与宗璞两位女性作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她们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女性文学增加一些理性思考。为此,我们重点分析了林徽因与宗璞二人作品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她们作品的女性意识来源及女性意识差异,差异点主要包括女性地位和女性角色生死观等几项内容。  相似文献   

20.
重点对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不对称"的结构和"陌生化"的意象进行了比较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推论出:无论作者在小说中建构的不对称性,还是陌生的意象,都是作者内心与环境相作用的外在反映,它是女主人公的独白,也是作者自己的独白,更是在特殊环境下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