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流变模型的电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观点出发,运用控制论原理,给出了流变模型与电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电学模拟方法,不管模型多么复杂,总可以通过简单的电模型实验获得材料的流变性能曲线,采用这种方法,易于实现电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分别由蟹壳、龙虾壳、白虾壳制备的甲壳质化学组成相同,但其表面结构开矿各不相同,对阴离子的吸附能力亦有差别,甲壳质对阴离子色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白虾甲壳质〉蟹甲壳质〉龙虾甲壳质。  相似文献   

3.
电流变流体实质上是一种非导电液体(液相)中加入非极性物质的细小颗粒(固相)而成的悬浮液.本文对悬浮液的空间稳定性和如何提高电流变强度这二个问题展开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种采用分数阶导数的新流变模型理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提出了一种采用分数阶导数的新流变模型理论,它将分数微积分理论和经典模型理论的方法统一起来,使得模型的物理概念来明确,使已有分散的分数阶导数模型工作系统化,使问题的解法系统化,它克服了经典模型理论和实验结果吻合不好的严重缺点,仅采用很少几个元件组合就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利用这种模型理论,可望构造出各种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的新固体和流体模型,这种新模型理论可以满意地描述物体的瞬时弹性、延迟弹性、粘性流、塑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种表现出合理电流变效应的电流变流体配方进行了探讨。并用改进的旋转粘度计对其电流变性质如屈服应力,电流密度等随是电场强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6.
论最佳粘弹性固体流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明了目前最好的两个粘弹性固体模型的等价性;给出了热力学对我们提出的分数指数模型参数的限制。计算表明,两个分数指数模型是包含适当多的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可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克服了上述模型收敛速度太慢的严重的缺点,具有简单实用、计算速度快、自相谐调的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线性或非线性粘弹性工程实际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智能软物质,圆盘式电流变传动机构是电流变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电流变传动机构的动态模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用时间序列模型和功率谱密度,来确定实际系统的动态参数,测试和控制过程采用NI虚拟仪器构建的系统自动进行,这是一个通用的动力学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8.
在乳液体系中,选择蜜胺甲醛、尿醛、聚脲、聚氨基甲酸醣四种壁材。以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辣索同系物——N-香草基壬酰胺微胶囊.电镜与红外光谱显示了微胶囊的形成,以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和比表面分析探索了微胶囊的表面性质。根据微胶囊的外观和囊壁结晶状态,囊壁可分为有规则结晶状态的无孔膜和无明显结晶峰的有孔膜两类,其表面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类似碳单质sp^3杂化态的构型。是导致各类壁材出现不同程度结晶区的重要原因,微胶囊颗粒间无明显孔分布、符合紧密堆积方式和Langumire解析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分散介质对电流变流体的稳定性及电流变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以硅油,溴代二苯甲烷及混合溴氯甲苯为分散介质,以聚喹吖-[2,3-b]-啶-7,14[5,12]-二酮(PTQA)作为分散相材料的电流变流体体系的沉降稳定性及电场下的剪切流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变流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分散介质的粘度及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电流变效应与分散介质有较大的关系:屈服应力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在乳液体系中,选择蜜胺甲醛、尿醛、聚脲、聚氨基甲酸酯四种壁材,以原位聚合法和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辣素同系物--N-香草基壬酰胺微胶囊.电镜与红外光谱显示了微胶囊的形成.以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和比表面分析探索了徽胶囊的表面性质,根据微胶囊的外观和囊壁结晶状态,囊壁可分为有规则结晶状态的无孔膜和无明显结晶峰的有孔膜两类,其表面碳原子的化学位移类似碳单质sp3杂化态的构型,是导致各类壁材出现不同程度结晶区的重要原因.微胶囊颗粒间无明显孔分布、符合紧密堆积方式和Langumire解析式.  相似文献   

11.
所研制的毛细管束流变仪可应用于很低的流速条件下(u=0.2cm·s-1 )、牛顿流体通过内径 200~530μm毛细管内壁的粘附力(Fw)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在微米级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内壁表面上的粘附力对流动阻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不同条件下,粘附力的变化趋势不同,由实测数据按边界层理论讨论了流体流速(u)、毛细管内径(D)、毛细管长度(L)、实验温度(T)和流体粘度(η)对粘附力的影响,实验条件基本符合化学驱油的工艺条件,所以其结果对化学驱油机理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用于聚合物驱油的聚丙烯酰胺(PAM)水溶液的流变性和粘弹性,利用低剪切旋转流变仪(Low Shear 40)和控制应力流变仪(AR-100),测定了不同浓度,在不同温度下的PAM水溶液的粘弹性和流变性,实验表明,在振荡频率作用下,PAM水溶液具有粘弹性,其实数粘度(η’),实数模量(G’)和损耗正切(tgθ)都受PAM浓度(C)、温度(T)影响。对于低浓度PAM水溶液,表现为牛顿性流体,超过一个临界浓度(C*)以上,PAM水溶液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对于一个假塑性流体,它仍然有两个牛顿区,即在极低和较高的剪切速度率(γ)下表现为牛顿流体的特征。上述结论为三次采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失质量法考察了不同温度下5%氨基磺酸中,不同质量浓度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碳钢的缓蚀作用,并对氨基磺酸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碳钢表面吸附热力学进行了研究.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低质量浓度时,随质量浓度增大,缓蚀作用增强;当其质量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缓蚀作用基本保持不变.结果表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碳钢表面产生单分子层吸附,并且满足Langmuir吸附规律.G 0 0吸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并且随着温度升高G 0增大,吸附作用降低.00 H表明反应是放热过程.00 S表示随着缓蚀过程的进行,体系进入更为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绿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p H值、吸附剂添加量和吸附等温线等因素对吸附亚甲基兰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吸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p H值对亚甲基蓝吸附影响较大,碱性条件下的去除率为91.7%,明显大于酸性条件下75.0%的去除率,在中性条件下,去除率最高,为96.4%.吸附剂绿茶的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吸附反应的影响非常大.对于50×10-6的亚甲基蓝溶液,随着绿茶投加量从加入10 mg增大到60 mg时,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大,但是吸附效率却从111.5 mg/g下降到20.33 mg/g.绿茶的亚甲基蓝饱和吸附容量为126.3 mg/g,同时,吸附平衡常数为0.054 L/mg.  相似文献   

15.
客户终身价值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客户资产,提出不考虑客户支出分配的基于收入的忠诚客户的客户终生价值模型、不考虑客户支出分配的基于利润的忠诚客户的客户终生价值模型、不考虑客户支出分配的基于利润贡献的忠诚客户的客户终生价值模型和考虑客户支出分配的基于利润贡献的客户终生价值模型,并且分析各种模型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企业管理客户资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椭圆回转面因为具备特殊的光学性质而被广泛的应用,针对批量生产椭圆回转曲面精密模具的数控加工问题,给出了用平头铣刀三轴联动的加工方案和缜密的数学分析以及严格的数学证明,并给出了工具参数,加工行距以及加工数控进给量的整套计算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可靠性,为此类精密椭圆回转面批量生产的模具的制造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以硝酸镍为镍源,水和乙醇混合液为溶剂,P123为软模板.采用前驱体路线和溶剂热法合成了介孔片层组成的具有特殊形貌的氧化镍微球,同时讨论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氧化镍微球形貌的影响.利用XRD,SEM,TEM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氧化镍材料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37.16 m2/g,溶剂热时间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都有利于氧化镍晶粒长大和形貌变化.与此同时,在水溶液中氧化镍微球对刚果红染料呈现了较好的吸附性能,去除率最高可达96.92%.  相似文献   

19.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醛和氨基硫脲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固相萃取填料——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醛缩氨基硫脲.采用红外光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及粒子形貌进行了分析.以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醛缩氨基硫脲作为固相萃取小柱考察对Ba2+和Zn2+的吸附性能.该固相萃取填料对Ba2+和Zn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0.14 mg/g和9.32 mg/g.  相似文献   

20.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福建省的县级市长乐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对1997-2006年长乐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乐市近几年耕地面积锐减,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有大幅度地增加,这说明长乐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也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