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将诗、酒与人生三者广泛结缘的第一位文化巨匠。他以归鸟、白云、孤松、秋菊等诸多自然物象入诗,象征自己的人格及人生追求,构成了朴厚传神的艺术境界。同时又以酒将诗与人生密切关联起来,在创造艺术人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实人生与社会的诸多超越。因此,陶渊明这位文学家的作品与人生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
盛唐的送别诗以其健康的审美理想、真挚的动人情感、乐观的进取精神和广阔的胸怀志向而超绝前人送别诗哀怨感伤的基调,呈现出雄健的格调和宏伟的境界。深究其增发的原因,有社会政治的原素,也同诗人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甘翠兰 《科技资讯》2006,(24):191-19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充分体现出他独立的人格。本文对陶渊明诗歌中凸显的独立人格,最为核心的孤独意识的根源,以及诗人一生中对理想的人生,社会.审美的追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对其“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个性特色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北村的《诗八首》展示了基督信仰的向往、感动、苦难、赞美、弃绝、救赎、平安、前行的八个历程,在一个无法抒情的时代,抒发了一种真挚的信仰和情感。对基督信仰的真实体会使得北村赋予了《诗八首》非凡的内涵和超越的向度以及心灵的幸福和灵魂的大美。《诗八首》导引了一种生命,即人心的纯正与美好。北村把信仰生命和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诗八首》是信仰中被释放的心灵的成熟、自由之歌,是重生的心灵在湛蓝的天空诞生出的精致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尹琳 《科技信息》2008,(5):156-157
魏晋风度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士人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法束缚,蔑视功名利禄,真率坦荡,任诞放达,回归自然,表现出人格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和对世俗人生的审美超越.魏晋风度自由洒脱、清远玄淡,超尘绝俗,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束缚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美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杨彩贤 《科技资讯》2006,(25):155-155
创作诗歌进入自由的佳境是许多诗人终其一生追求的至高理想。要登上这一险峰,诗的主体就需要进行自身的心灵超越。心灵超越包括三个境界不同的层面,即越物、越世、超我。只有实现了这种超越,诗才能进入忘怀一切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7.
阮籍五言《咏怀》诗充满感伤,其内涵包括时代政治之压抑,个人处境之艰难,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忧生惧死,孤独渺小的无奈和深沉的绝望,这与建安文学之悲慨有着极大的区别,它主要源于人生之短暂,祸福穷达之无常。这种人生固有的痛苦为何在阮籍《咏怀》诗里表现得格外突出,其原因除了时代政治、个人处境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生死观和天命观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9.
纵观古今诗歌,几名诗、好诗,有如下特点:首先,好诗常合怨忿。孔子说:“诗可以怨”。其实诗不只“可以”怨,但凡对人生体验有深度的作品,都或浓或淡地含有某种对人生的怨艾与慨叹.屈原的《离骚》,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怨愤之作。曹操的古诗,是感叹人生沧桑的悲怨之作。乐府民歌,除了歌颂生活的美好,也饱含对人生的诸多哀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腔怨愤,难与世人陈说,表达一种旷世孤独之感。李白的《蜀道难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等等,都是对于人生的怨忿之作。怨,往往使诗歌负载了巨大的人生重量,具有较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0.
在王维诗的日暮意象中,传达的是一种通过生命本体的体验,在阴、阳之间,生、死之间超越时空悲剧、与自然万物同在的闲静自由的心灵状态。王维诗日暮意象的静韵是王维参禅、入画、回归大自然的超时间情感表达,有一缕青灯古佛旁的禅烟,让时间瞬间凝固永恒;几幅淡远的水墨山水,让时间在空间里停止,成为超时间的存在;些许大自然的生气,让生命融化在时空中,超脱而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在自我形象上的纯真高洁、傲世独立;在境界上的高远辽阔、苍茫博大;在情感上的至纯至真、直率诚恳三个方面,结合作品,具体论述了阮籍《咏怀诗》的高格调。认为吉川幸次郎对阮籍诗歌的评论是符合实际的,论阮籍的《咏怀诗》,应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去着眼。  相似文献   

12.
于谦诗是于谦人生品性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赞歌,其诗中的太行情结是于谦对太行风物的独特感受,是于谦18年太行经历的情感凝结。太行诗记录着诗人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复杂的心理感受,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寓在太行山水中,体现出一种志向,一种气节,风格遒上,格调高远,真切自然,在与太行山水的相拥之中展示了与台阁体迥异的一种气骨,一种说不尽的特殊情缘。  相似文献   

13.
“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引起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他的思想及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并未在放逐生活中萎缩,而是从儒道佛三家思想中汲取精华,赋予积极内容,追求“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境界,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放达观的自由人格。他的诗、词、文也于此时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酬唱赠答诗和写景纪游诗在文廷式诗歌中占有一定比重,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是考察诗人情感脉络和诗风嬗变的重要环节。文廷式的酬唱赠答诗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非是言不由衷的唱叹之音。其中不仅有诗人外部活动的反映,更有诗人内心思想嬗变的折光。文氏之写景纪游诗借游览途中之所闻所见,将山光水色的描摹转化为审美过程中的超然心态,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刻体验,以此来消解内心的忧愁苦闷,表达对于时局的忧虑。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考察分析了义山诗用典的心理动因,初步考察为仿同心理,存异(现异)心理、自我卫护心理,异代的美感共鸣心理心理四种主要心理动困,文章后部粗略分析了中国传统诗歌这些用典心理心因产生的文化内因,认为社会阶段发展的滞后,使现实中文人命运与历史人物有惊人相似处,从而出现文人仿同心理的发达;社会对人权的轻视使自我卫护成为必要;社会制度恒久不变使文化哲学无质的飞跃,积淀成文人的崇古心态,创伤上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引起对事类征引(用典)的重视;对美学术质性问题认识的停滞发展,使异代美感共鸣成为可能,并促使文人用典故再现感受到的古人已体验到的美感境界。文章认为,用典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了古诗走向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走向狭路。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阅读,又称为“智慧之源”,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同时,它也是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为目标,让学生得到灵魂的洗礼、人生的智慧、生命的觉悟,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是一群群鲜活且富有个性的生命,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与素质的不同,必然存在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让其达到独立阅读并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并表达、独到见解并交流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格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依附型、独立性、自由型三个阶段。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阶段他们的人格是处在健康人格和不健康人格、依附人格和独立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把大学生人格从依附型培养成独立性是高等学校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