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借用配价语法和语义特征两种分析方法,探讨了施受关系不明的歧义成因,指出名词性成分的双重语义特征和二价动词对必有成分的需要是造成这类歧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歧义句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可见的,它与阅读、理解、翻译、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造成歧义句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如何避免歧义句以及怎样恰当地运用歧义句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歧义句是比较常见的容易造成误解的一类句式。本文对歧义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歧义句,希望对学生理解歧义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中的歧义句更是屡见不鲜。从语音、词汇、句法三大因素入手,结合若干实例对英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包括给出具体语境、改变词序、换词的角度对如何消除歧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是……的”句 ,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带有“是……的”这种形式的结构。“是……的”句的歧义分为判断句和描写句的歧义 ,判断句和叙述句的歧义。  相似文献   

6.
"是……的"句,是句子的谓语部分带有"是……的"这种形式的结构."是……的"句的歧义分为判断句和描写句的歧义,判断句和叙述句的歧义.  相似文献   

7.
张雯 《科技信息》2013,(2):221-221
许多人在运用英语时,不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写中,会大量涌现歧义句。英语歧义句是指句子本身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为了避免歧义现象的发生,添加上下文、句法结构等策略常被运用在句子中。此外,歧义还经常作为一种交际技巧在语言表达中发挥作用,如表达言外之意、幽默等。在交际中经常会遇见许多歧义性的句子,使人们直接造成误解或误会。所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和消除歧义,巧妙运用歧义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焦点理论 ,对被动句中施事及“被”字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施事在被动句中有跟句外的背景进行对比 ,以强调施动者是此而非彼的作用 ,因而是被动句中的话题焦点。“被”字是语句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 ,作为在被动句中引进施事的介词 ,它具有附带揭示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析句方法对汉语歧义进行分化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已取得重大突破.各种析句方法在分析歧义结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及优势,但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歧义分化能力也是判断析句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从对歧义分化的能力这个角度梳理了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句型的功能分析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这种分析不是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框架之上的“语用”分析,更不是以往所谓的“句类”分析,而是汉语句子结构类型的本体研究,是在深刻认识了汉语文化特征后,汉语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非人称句是基于印欧语语言学框架内的范畴,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形态、句法、语序手段,体现非典型的主语或施事特征。通过对印欧语和汉语各类非人称句的述评,发现两种语系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归纳出一定的规律,以期为汉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格动词在语用中发生的及物性变化自然地引发语句结构的改变,例如从S施+V+O受向S受+V作的转换,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形态结构上的转变,更是功能和语义上的"嬗变",从一个自足体完美地演变成另一个自足体。作格句演变与自足的最终动力来自于说话人的心理参与,并总是在语用因素影响下承载说话人的体验和意志。作格句的演变与自足是一个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动词的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从“致使性”特征入手,分析动词的驱动图式和致使关系链,对汉语动词的认知结构进行描述,并进行认知语义分类,得出五类动词:致使动词、关涉动词、自动动词、自变动词和状态动词。然后,讨论了与之相应的动词语义句--致使句、关涉句、自动句、自变句和状态句,从而对汉语动词及其语义句做出重新分类,以助于人们对动词及其语义句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4.
周琳 《科技信息》2011,(36):190-191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人类的语言错综复杂,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歧义也就在所难免。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在日常语言中,歧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中外学者对歧义现象的描述基本上大同小异。较近的、也是为公众所认可的定义载  相似文献   

15.
连谓句和兼语句是汉语中特殊的句式,前人对甲骨和金中的这两种句子作了详细周密的论述,对《睡虎地秦墓笔筒》中的连谓句和兼语句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按动词结构的语义关系来分,睡虎地秦简中的连谓句可以分为四类;而兼语句从结构上则分为三类。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了阐述,借此蠡测秦代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先传统的从词汇语义、论元结构和句法结构上来比较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最后在原则参数与构式压制理论下对这三类动词的分类提出质疑,认为所有动词在进入句法语义层面之前,表现相同的语义角色层级序列,只是在不同的语言或者不同的句式结构中表现出他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现代汉语歧义教学的效果,就要引导学生吃透相关概念的实质,要重视歧义产生原因的分析教学,要加强分化歧义方法的教学,要促使学生改变观念,辨证地对待歧义。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动词的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从“致使性”特征入手,分析动词的驱动图式和致使关系链,对汉语动词的认知结构进行描述,并进行认知语义分类,得出五类动词:致使动词、关涉动词、自动动词、自变动词和状态动词。然后,讨论了与之相应的动词语义句———致使句、关涉句、自动句、自变句和状态句,从而对汉语动词及其语义句做出重新分类,以助于人们对动词及其语义句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句组与复句的关系以及句组与自然段的关系的考察辨析,论述了句组在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句组一头联系句法,一头联系章法。句组既是语言系统中最大的一级语法单位,与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是自然段的结构基础,与段落篇章的写作密切相关。同时,本文还认为应该重视对句组的研究与学习,这对改进大学的语法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动词“跑”义项丰富,与宾语的语义关系较为复杂。“跑+N”结构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动词“跑”义项的不同,“跑”与“N”之间语义关系的不同以及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交错,都可以造成“跑+N”结构的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