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费效率作用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GT方程和基于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测定法,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及其能源消费效率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重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能源的大量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技术进步对能源节约的效应微弱.重庆要实现能源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必须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及其对能耗的节约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对重庆市经济增长总量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利用重庆市1952年以来,重点从1978年以来的区县横截面数据、时序数据和板块(Panel)数据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化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各自的贡献,同时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是否收敛性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把万县市建成重庆第二大都市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文章根据不平衡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中心理论,探讨了把万县市建设成重庆市第二大都市对重庆直辖市实现三大战略目标的意义,并指出建设第二大都市关键是要把万县市建设成三峡库区的经济增长中心。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采用Shift-Share模型对山东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地带及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就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趋势分解方法,对吉林省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且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趋势的贡献具有一定持续性,即工业增长加强了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从投入要素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的投资及第三产业的劳动分别对经济增长具有即时性和长期性的影响,这说明投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基于这样的思想,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两方面来分析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一规律,从而提出重庆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GDP产业结构贡献统计的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1978-2015年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趋势特征;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研究济南10个区县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波动下降趋势,波动周期变长、幅度变小,贡献值小于同期山东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存在空间差异,但差异在变小,贡献率表现为外围城区高于中心城区,与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李炳军  高波 《河南科学》2010,28(8):1029-1033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测算各产业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测定,表明第三产业对河南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采用Shift-Share模型对山东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地带及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就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加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了1980—2009年重庆市的碳足迹,并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3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与碳足迹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1980-2009年重庆市碳足迹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且与经济增长呈高度相关性,二者呈倒N型曲线关系;GDP与碳足迹消长异步,总体呈"弱脱钩"态势;②1997—2009年,第二产业的碳足迹所占比重波动上升,第一产业的则波动下降,第三产业的碳足迹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于2004年超过第一产业;③1997—2009年,煤炭消费产生的碳足迹占主导地位,石油消费产生的碳足迹于2004年超过天然气;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与碳足迹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认为重庆市要控制碳足迹总量,较快地实现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强脱钩",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加权影响力系数、加权感应度系数、标准化税收综合系数和标准化劳动力综合系数6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重庆工业近年来对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欠合理仍是制约重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了物流业的直耗系数、分配系数、完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及生产诱发系数等投入产出系数;从各方面分析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重庆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灰色关联分析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对其三次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其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存在"离制造业"现象、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欠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三次产业间和产业内投资结构,加强重庆市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有利于避免"产业空心化",促进重庆市产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为例,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内,利用最新出版的2007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得到重庆市旅游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以此对重庆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作了全面的定量分析,为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整体的视角研究重庆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消耗是导致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因此要减缓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必须首先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始。  相似文献   

16.
在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差距未呈现出显著的扩大趋势情况下,以增长极理论及模型推导结果为依据,研究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城市之一,如何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从而加速西部大开发的进度,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实证分析,认为电子仪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应作为重庆市的切入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服务业对于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十分重要。本文基于重新构建的2017年重庆市41部门科技服务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重庆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12年重庆市投入产出表中科技服务业相关指标对比,揭示重庆科技服务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重庆主城区产业聚集与扩散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想和对策措施,具有其现实意义;分析了重庆主城区产业聚集与扩散的态势是:主城区工业布局区域化;商贸格局呈组团分布;功能显著的五大中心业已形成;基础建设与房产业随交通线向城郊扩散.提出了使主城区产业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沿长江、嘉陵江分布,形成组团式多中心格局的构想.并对实现这一构想的对策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主城区住宅需求总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房地产业是当前重庆市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住宅需求总量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利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0年居住水平与主要影响因素的截面数据,采取逐步回归和组合预测分析的方法得出了重庆市城区住宅需求总量预测模型。该模型认为:重庆市主城区住宅需求总量与城市人口呈正相关,这与住宅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性质相符,同时也说明重庆市城区的住宅需求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产业结构高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质的分析提供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为调整和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和参考,在明确重庆市就3次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的基础之上,分别对重庆市3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世界各个层次水平国家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比较,从不同角度考察了重庆市3次产业就业及产值结构高度与这些国家的静态相似性,以及动态的变化速度,得出了重庆市目前在经济发展阶段上相当于工业化加速期的结构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