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惰性心理而导致的惰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顽症,在初中学生中尤为突出。做事拖拖拉拉,依赖思想严重;课堂怕动脑筋,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成绩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心理性懒惰,也有情绪性懒惰,还有习惯性懒惰。  相似文献   

2.
韦强 《奇闻怪事》2008,(5):23-25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横,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因此我们教师应多关心逆反心态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因惰性心理而导致的惰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顽症,在初中学生中尤为突出.做事拖拖拉拉,依赖思想严重;课堂怕动脑筋,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成绩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心理性懒惰,也有情绪性懒惰,还有习惯性懒惰.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之所以是个慢速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必须有一个学习心理激发的过程,即”预热“的过程。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是会做心理激发的老师。学习心理激发后,往往会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学习角色“一学就会,一学就成功,否则将会事倍功半。”这段话使我深受启发,在教学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常雪颖 《科技资讯》2014,(28):173+175-173
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精神空虚、学生的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因为这些学生都是每个学校中的“差生”,早已失去了老师们的“宠爱”,同学们的“追捧”,家长的“信任”。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青年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有耐心、爱心和恒心。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为了教好学生,有些老师费煞苦心,精心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地选择教法,课堂上累得声嘶力竭,课后还经常做补习工作,但结果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老师往往唉声叹气,埋怨学生智力低下,出奇的懒惰。也有些老师并没有加班加点,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不得不发人深思!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后果,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再次是社会竞争和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师生过招     
现在的教育精神讲究师生的绝对平等,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对待学生只能和蔼可亲、春风化雨,不能出言不逊,更不能拳脚相加,原因就是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我们要迁就他们脆弱的心灵。那么当孩子们以小卖小,懂装不懂而犯错时,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应该怎办呢?虽然不能粗鲁的对待他们,但是也不能轻饶,不妨洞察他们的心理,设想几个巧点子修理修理他们,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机智。我们教育学生学知识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更要首先学会把生活中的各种素材拿来活用。学生们有他们的鬼主意,我们也要针对性地想几个鬼点子,用它们来替代歇斯底里的说教和违反师德的拳脚,岂不是既省时省力又扬眉吐气!  相似文献   

9.
新学年开始了,又有一批独生子女学生第一次离开宠爱自己的父母、温馨幸福的家庭来到这相对遥远、陌生的学校寄宿读书。经多见广的老师们往往不以为意,觉得波澜不惊,只是送走了一批迎来了一批,而对学生本人及广大家长来说,这确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因此,有必要给老师们提个醒:宜慎重思考应对这件“大事情”。那么,独生子女作为寄宿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对策呢?  相似文献   

10.
纵观当前教育,我们的老师已经很好地认识到:对学生应该怀有满腔热情富有爱心,可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教育的方式无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老师心急如焚,有的老师责骂有加,有的老师苦口婆心……可是我们的学生真的能感受到,老师内心深处那份挚热的爱了吗?不能!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把我们的爱给挡住了,甚至把学生推的离我们更远。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这份爱,同时又让这份爱产生最大的效应呢?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发现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从心开始,从学生的心理开始。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为了教好学生,有些老师费煞苦心,精心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地选择教法,课堂上累得声嘶力竭,课后还经常做补习工作,但结果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老师往往唉声叹气,埋怨学生智力低下,出奇的懒惰.也有些老师并没有加班加点,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不得不发人深思!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一般,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出现知识断层,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硬股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3.
杨冬晴 《奇闻怪事》2009,(12):11-13
长期以来,后进生一直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注的焦点,相对而言,优秀生因其成绩一直突出,尽管常受到赞扬但其心理状态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由于产生各种不良心理,有相当数量的优等生往往在考试中未能发挥出正常水平,造成了终身遗憾。这种现象再次提醒我们应该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差生的心理,也要关注优生的心理。本文仅就优生发挥失常的心理归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据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穿名牌的攀比心理、啃老族的依赖心理、追求明星的盲从心理、沉迷网络的封闭心理、不满现状的逆反心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行为更接近于社会,以上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尊心强,有鲜明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他们需要别人的爱心和理解,而独生子女的娇惯性、社会新鲜事物的诱惑性、家庭关系的不稳定性、金钱价值观念的误导性等时代问题使得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略显稚嫩的高中生们无法应对,越来越迷茫。面对这些矛盾,不成熟的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现实或者玩世不恭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之间,正值我国所界定的“青春期”阶段,也是人生的“危险期”。他们好奇、自尊、敏感、脆弱,独立意识和依赖心理并存,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有些挫折和打击,在成人看来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于没有经历过任何“风浪”的中学生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用成人的眼光看来是些小的事件,往往也会引起一些中学生心理的巨大波动,甚至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天真、活泼、可爱的表现,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被老师们看成是学习的“不自觉”行为。于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唠叨,花大量时间去督促、检查,效果却不佳,只要三两天不管,学生就又回到原有的样子。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呢?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鞠淑娜 《奇闻怪事》2007,(11):37-37
老师们,在你平时的工作中肯定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向学生收作业时,有的学生故作可怜样:“老师,我的作业忘在家里了”或者说“我的作业找不着了”;当你让学生找家长签名时,他却找了个学生代签……有很多学生常常会在犯下错误后编造谎言来掩盖事实,以逃避处罚。学生的这些谎言,往往令你防不胜防。对学生的谎言,老师一般会当面戳穿并严加训斥;但是,这种做法既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应该如何来面对学生的谎言呢7[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当学生在老师的视线之内调皮,做地下活动,做与老师要求相悖的行为时,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狠批,这无形之中,往往事与愿违,使得师生的距离被拉远。可老师们又总是乐此不彼的这样做,好像只有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得以发泄心中对学生的愤怒。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理"课题学习"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胆怯心理;唐突和冒进心理;观望和懒惰心理.据此,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良心理表现,充分发挥物理"课题学习"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邓静 《科技信息》2011,(31):I0130-I0130,I0151
虽然学生们对舞蹈课程的开展“千户万唤”,“翘首以待”。但真正开展起来中却困难重重。除去学校的不支持,家长的不理解等这些外在因素,专业的技能训练则是学生和老师们望而却步的内在问题。舞蹈的专业技能,既枯燥无味,消磨学生兴趣,又难以掌握深度,束缚老师手脚。要剔除这块绊脚石,首先我们要明确在中学教学中加入舞蹈课程的目的性。从舞蹈的概念上我们已经知道,舞蹈是用肢体来倾诉情感的艺术。所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才是根本,才是中学舞蹈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机械性,枯燥的技巧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