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送压力可达4.0MPa,固体输送流率达840kg/h的仓式泵高压气力输送试验装置上进行粉煤高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研究.考察了流化风量、充压风量、输送总差压对煤粉输送量、固气比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流化风量的增大,煤粉输送量逐渐增大,固气体积比先增大然后减小;当煤粉在发料罐内被充分流化后,再加大充压风量,固气体积比逐渐减小,而煤粉输送量略有增加;输送总压差对煤粉输送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总压差的增加,煤粉输送量呈线性增加.研究结果对高压超浓相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运行和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柱塞式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的输送特性,对实际的工业气力输送系统进行1∶1实验台改造,首先进行了粉煤灰在输送管内的流动模式试验;然后进行粉煤灰输送压力、输送质量流量特性试验;最后考察了主进气流量、补气流量、助吹气流量对粉煤灰输送量、固气比的影响.研究表明:柱塞式气力输送流动模式以密相栓柱流为主,其灰栓长度为0.8-2.3m,移动速度约为2.8-11.3m/s;输送压力与输送流量成双曲线特性,且随着气量的增加输送量增大;主进气流量起主导作用并与输送粉煤灰质量流量成单调上升抛物线关系,与固气比成上凸抛物线关系即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对柱塞式气力输送系统的工程设计、运行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压粉煤气力输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加压粉体气力输送试验系统并进行加压粉煤气力输送试验,重点考察了表征气速、输送背压和粉体流量对管道压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输送背压和粉煤流量下,粉煤加速压降、垂直到水平弯管、水平到垂直弯管和水平弯管压损与粉体流量Gs和表征气速Ug的乘积呈近似线性关系,其中水平到垂直弯管压损随GsUg变化最大;水平、垂直和倾斜管段附加压损随着表征气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粉煤流量比输送背压对附加压损影响更大;附合压损系数是Re、Fr和气固比μ的函数,通过拟合得到的附加压损公式和总压损公式的预测值也与试验值吻合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自主搭建输送压力可达4.0 MPa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实验台上分别进行石油焦和无烟煤的输送实验及不同质量配比的石油焦和无烟煤混合输送实验,揭示在不同的总输送差压下粉体物性及操作参数对流动特性和输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输送条件下,相同粒径的石油焦的输送量远小于无烟煤的输送量,且石油焦的输送稳定性比无烟煤的输送稳定性差;保持相同的输送条件,混合物料的输送量和输送稳定性均优于石油焦的输送量和输送稳定性,但比无烟煤的差;随着混合物中无烟煤质量比例的提高,气力输送的输送量增大,但输送稳定性未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鉴于国、内外目前尚未对中引式气力输送系统特性进行研究,而它又有独立、串联和远近距离均适应的优点等,所以探讨了中引式气力输送系统的流动模式、管道阻力特性和输送压力频谱特性等。实验结果表明中引式气力输送随着操作气速分别为2、4和8m/s的变化,管内灰栓的流动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分别为:柱塞流、栓流和悬浮流;栓流压力频谱振幅最大,易成为独栓,属不稳定流动,输送量与柱塞流相当,柱塞流压力频谱较小,灰栓气栓相间的多栓流属基本稳定流动,悬浮流压力频谱最低,属稳定流动,输送量最低,输送速度最快,管道易磨损;柱塞流、栓流及悬浮流模式,对于给定物料操作气速与输送平均压力之间随着操作气速增加,输送压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高压浓相变粒径煤粉气力输送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主设计的高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上进行不同粒径的煤粉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在对试验系统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在不同的输送压力、煤粉粒径和输送速度等条件下进行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和煤粉物性对各管段的压损、局部阻力特性及输送气体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输送速度的增加,各管段压损先减小后略有增大;在相同的质量流量和输送压力下,随着煤粉平均粒径的增大,压损逐渐增大.在输送速度和固气比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输送气体的输送能力增强,压损逐渐降低,△Pv-△Ph逐渐减小.随着表观速度的增加,弯管局部阻力先减小后变化平缓;在相同表观速度下,煤粉粒度越大,局部阻力值越高;弯管当量系数K与输送速度、固气比无关,与煤粉粒径,输送压力相关;随着粒径的增加,弯管当量系数K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气刀式脉冲气力输送装置的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脉冲气力输送的流程比较简单,操作和调节控制也不复杂,但是目前不少工厂在应用脉冲气力输送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少故障。例如有些物料湿度不稳定,发送器进料阀门选择不恰当;有些物料在发送器中卸料不流畅,使物料在输送过程中成栓性差甚至无栓塞,从而使输送量不高,固气比低;有的在输送过程中有堵塞现象;有的管道磨损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有的厂因为某一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使设备废弃不用,造成了浪费。这些故障的发生,并非脉冲气  相似文献   

8.
在高达700kg/m3的高压气力输送试验台上,用氮气进行煤粉高压浓相粉煤气力输送试验研究.分别在不同的总输送差压、煤粉含水率、风量和压力等条件下进行了输送试验,考察操作参数对煤粉质量流量、固气比和单位管道长度的压损等气力输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总差压和流化风流量的增加,煤粉的质量流量增大;当流化风流量较小时,煤粉质量流量受流化风的影响较大,随着流化风流量增大,流化风对煤粉质量流量的影响变缓.固气比随着注入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总差压的增加而增大;其他输送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输送压力越高,煤粉的质量流量和固气比就越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煤粉的质量流量逐渐减小;在输送相图中,相同煤粉湿度下,输送压损随表观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略有升高;相同表观速度下,煤粉含水率越低,压力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9.
在低压浓相气力输送试验系统中,采用石膏粉为输送物料,进行水平弯管气力输送试验,并采用ANSYS软件对水平弯管气力输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试验,得出弯管的压力降随弯曲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并拟合出压力降与各输送特性参数之间的理论关联式;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大,弯管内侧与外侧的压强之比愈来愈大;固相与气相的分布梯度更加明显,固相偏向外侧,气相偏向内侧,呈现更加复杂的紊流。  相似文献   

10.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输送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业规模的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在完全模拟实际工况的条件下,进行了固粒气力输送运行特征和操作参数的试验研究。对输送距离为200m的正压浓相气力输送运行特性作了比较全面的定量描述和分析,试验结果揭示了气力输送的运行效率及其与输送参数的关系;澄清了某些工程中的提法;获得了最佳的运行工况点。所得结论可成为系统运行和新装置设计时主要参数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水平管道中,用压缩空气和氢气对煤粉和小米进行密相气力输送实验,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不同气量下的固体质量流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网络能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固体质量流率进行较好的预测。并画出不同气量下,固体质量流量的等值图。根据此图,可对密相气力输送参数进行初步优化,控制固体的输送量,减少密相气输送中的盲目操作。  相似文献   

12.
在加压密相气力输送中试实验台上进行内蒙烟煤的输送特性实验,考察操作条件和物性参数对空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输送压力有利于实现较低空隙率的输送;随着流化风量的增大,空隙率先减小后增大;补充风量的增大会提高空隙率;随着总差压的增大,52μm煤粉的空隙率先减小后增大,而115和300μm煤粉的提升段空隙率持续增大,且同一总差压下,粒径较大煤粉对应的提升段空隙率较小;煤粉水分的增加会降低固相体积流量,同时增大两相流空隙率;随着表观气速的减小,300μm煤粉的流型从悬浮流向沙丘流转变,管路空隙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粉煤浓相气力输送中的固气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室温下浓相输送粉粉的规律,固气化(固体与气体的质量流量之比)最高可达512.2kg/kg。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固气比与总压降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对52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固气比与气体Froude数、固体质量流量这宰的关系,揭示了3个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气固两相流能耗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柱塞式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的能耗特性,对实际的工业气力输送系统进行1:1实验台改造,首先,确定影响能耗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主进气阀流量、补气阀流量、助吹阀的流量及气源压力;然后,根据工程经验设计孔板大小范围,利用正交实验确立定量、定长和定物料的气力输送能耗的实验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能耗影响的主次及各个因素下的最优解;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实际生产验证,得出了1 m3仓泵输送平均粒径为23 μm,松散堆积密度为800 kg/m3的粉煤灰,输送距离为315 m气力能耗的最小值为1263.58 kN·m,最佳气源压力为0.35 Mpa,进气流量孔板为DN15,补气流量孔板为DN5.助吹流量孔板为DN10.研究结果对柱塞式气力输送系统的工程设计、运行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煤粉气力输送的稳定性严重制约着煤粉燃烧的效率及稳定性,研究了以干燥空气为载气的上出料发送罐小流量煤粉浓相气力输送系统的一般规律,即给煤率随特征参数如流化风量、补气器位置、发送罐压力、补充风量和L型提升管直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流化风量增加,给煤率和固气比均先增大后减小;补气器位置的间距增加,给煤率先增大后减小;发送罐的压力增加,给煤率增大;补充风增加,给煤率减小,固气比减小;给煤率在一定范围内与L型提升管的面积成正比。在优化的流化风量和补气器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发送罐压力、补充风量可实现上出料发送罐小流量煤粉浓相气力输送的连续稳定运行,且给煤量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16.
气力输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相湍动能采用修正的κ-ε二方程模型,颗粒相湍动动能采用颗粒动力学方法,发展建立了气力输送的数学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就垂直管中圆柱坐标系下二维悬浮稀相和密相动压气力输送过程进行了初步数值研究,所得结果(包括管压降、气固速度分布、一定输送量下最佳经济速度等)与文献实验结果吻合,为进一步用该法研究气力输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